“咚咚,咚咚”的敲门声把我惊醒,时针已指向零点三十分,我赶紧披件外衣去开门。“可卿”,涵还没说话就已经扑到我的怀里痛哭起来。涵是我在边城认识最久的朋友,半个老乡,在边城移民大军中,她像一颗天迹的流星,亮光消逝过后,留下的是缠绵和孤独。
我是那年在家长会上认识涵的。当时她的发言引起大家热烈的掌声,特别是她没有留海八字型分开的短发弯弯的陲在耳后,适体的着装没有任何修饰,从内到外透着江南水乡般的质朴与秀丽。还有她语言上的独特表达给与会者很深的印象。也让我这个家庭杂志社的主编牢牢的记住了涵的名字。
当时学校安排了央视教育台对她和女儿进行的采访,我作为边城素质教育专栏的主编之一也在采访其中。在摄像机的镜头之下,她端装大方用简单干练且言情于表的语言陈述了她教育女儿的经历。当时我很难忘记罗校长将她写的教育手记交给我时说的一句话:“我在教师会上读这篇文章时我们都感动的流下了眼泪”。真是闻其声不如见其人。那次坐痰会后我们便成了好朋友乃至好姐妹。她的那篇“教育手记”被编写在<边城素质教育范例>一书中。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女儿是她来边城后的养女,四岁开始抚养。涵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抚养了这个被遗弃的女孩。我知道涵离婚后一直单身,她说这个女孩与她相依为命,令她有了生活的热情,而没有了孤独的感觉。她还对我说:“爱一个孩子胜过爱一个成年人,孩子接受了爱就会依恋于你的真情,而对成年人付出的爱,就象没根的风筝”。可就是这个对涵来说唯一感情依托的女孩,就在今天的晚上像断线的风筝从此天各一方。电话的那边是一个女人无聊的絮叨……。小女孩的生母突然从天上掉了下来,把女孩从学校中接走去了澳大利亚。对涵来讲又是一次情感上的离弃!整整十二年的养育之情。
我望着哭泣中的涵,递给她一杯热茶,轻轻的打开低沉的背景音乐,让涵尽情释放心中的悲哀。默默倾听是给予哭诉者的一种最有力的安慰。
涵在二十四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北方男人,婚后生下孩子不久男人经常喝酒闹事,涵被他多次酒后伤及筋骨。涵的婚姻结束在一次男人酒后的血腥事件后,无辜的受害人卷走了涵的全部积蓄才免去了男人的牢狱之灾。但换来的是男人更加变本加厉对涵肉体的迫害。最终涵选择了净身出户远离他乡的孤独生活。
一生一次可怕的婚姻,在涵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铬印。从此善良的涵将她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和她对文字的爱好里,让工作来麻痹自己的肉体,让文字来抚慰那颗灵秀的心。因为一次可怕的婚姻丧失了一个生命的春天,那是命运史上的一次严重的资源浪费。她很快就在边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后来她收养了那个女孩。涵还是我们杂志社‘家庭’栏目的投稿人。
人说“女人四十一朵花”。可涵刚过四十,在涵的脸上写满了深沉的含蓄。不幸的婚姻剥走了她脸上少许的阳光,留下的是她与生俱来的斯文与生活沉淀的内涵所散发出来中年女人的魅力--那是善良与修养、独立与自信、凝聚在一起的气质美。她的美是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一缕缕缠绵脱俗的情愫,清新自然、流畅潇洒。在她激情与生机的同时却又在眼角和眉梢上,带上一丝令人难以查觉的忧伤。 这忧伤和生机融为一体,交织成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魅力。只有具备人生沉淀阅历的人,才能读懂涵身上的那种魅力之美。
我欣赏涵的作品还有她的为人。她的杂文笔触之处淋漓至尽;她的散文言辞灵秀、温柔清雅;她聪颖敏感且勤劳吃苦。这样优秀的女人确背负着如此巨大的心灵创伤,而我确无法抚平她心灵上的伤痕。像涵这样的女性在当今社会已成普遍,我作为文化工作者似乎肩上有一副承受不起的重赋,弱笔没有能力释怀经济大潮下人与情感和物质利益与道德的碰撞。我唯一能给她的就是默默的倾听和一处能温暖她心灵的寓所,那是我的一间单身公寓,还是涵一手帮我布置的。每次我们在交谈时我都会打开背景音乐,或是高山流水、渔舟唱晚,亦是雨打芭蕉、汉宫秋月......。
不知不觉晨曦已透过窗帘送来满室的光明。我打开窗户,让清新的空气冲散室内的惆怅。此时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第五乐章高昂激荡振奋人的心弦,乐曲带着她迷人的任性为涵抚去了脸上的最后一滴泪水,为她的心灵送上了深深的一吻。我挽起涵的臂膀走进清新的晨风里,迎着海面上跳动的朝阳,目送那迎接新一天生活的客轮始向大海深处。红日晨曦、大海客轮、码头上的塔吊、喧闹中的鱼港、车水马龙的街道纷纷走出黑夜,迎来人们新一天的开始……。
我在涵的身上读懂了人生,领会了命运的微妙。
当你想摘除心结的锁链时,你才发现它早已与你的肉体长在一起,与其连血带肉的摘掉剩下残缺不整的心,不如就一直带下去好了。历史是昨天发生的事,但还有今天和明天。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承受压力和痛苦的天性,只是有的人吃了一点苦就怨天怨地,像涵在承受巨大痛苦之后,如同在人生的旅途上从一站走向另一站。人生本来就是一次不归的旅行,每一站都有不同的人上车下车,都有不同的风景线。苦乐酸甜是你必须支付的车费,人人如此,从一站走向另一站,直到走入人生的终点站--人生的尽头,那是上帝分配的公平归宿。19/12/2002
-全文完-
▷ 进入黄雨萍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