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冬天,我和七、八个人去龚滩古镇、阿蓬江旅游了一趟,竟意外邂逅桃花源。
渝怀铁路尚未通车,去渝、鄂、楚、贵四省交界的酉阳龚滩古镇,全靠旅行车。车在山山岭岭间穿行,在离县城一百里路的地方停了下来。导游说:桃花源到了。
众人一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桃花源?在我的印象中,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在湖南常德桃源县地界,咋这里冷不丁冒出个桃花源。后来一查资料:河南也有一处桃花源。这里的第三处了。其实,哪里的花儿不是开,哪里的水土不养人。现在对陶渊明虚构的地理位置,引经据典,古时候的酉阳,即称之为“武陵”,且有古县志记载。陶渊明开篇写道:“晋太元间,武陵人,捕鱼为业”。况这里山高、林密、人稀,恰是古时候躲避战乱的最佳选择。电视剧《武陵山剿匪记》便拍摄于此山山水水之间。
走进高出头顶的竹篱,侧目便见一个洞缝,越往洞口走,洞缝渐宽渐大,居然出现了一个二、三十米高宽的大洞。洞里光线暗淡,小溪水涓涓地从洞里流出。进洞数十米,原来有些暗淡的光线,突然,天光大亮,确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一时间,房舍、田地、鸡犬,庄稼,一一在眼睛里出现,果真如陶渊明描写的一番景物。
洞内四面环山,一个石灰石构成的巨大的天然天坑。洞里看洞外是一条缝,洞外看洞里也是一条缝,果然是匿藏人的地方。走在陶渊明铺就的阡陌交通的田坎上,放眼处是一片沃土,一树树冷杉立在路旁,田地里红红的高粱错落有致。桃树上的桃花虽然谢了,望见虬曲的树枝,便仿佛望见桃树来年红灼灼的生命力。绕过农家房舍,黄狗在屋檐下打盹,一群鸡在土坝啄食。土地中央居然有一池塘,荷叶残了,莲耦尚在池里。上了土家族小木楼,村姑穿着扎染服饰,独自在梭机上织着荷包、衣裙饰物。这类手工操作多少有些表演性质,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属于保护对象。走出木楼,努力感受着四周的宁静和乡土气息,不远处的木屋里传来低低的土家族民歌,如同炊烟,轻飘飘地飘在木屋蓬顶上。
走出洞口,《桃花源记》全篇镌刻在平卧的巨石上。桃花源地方小了,它满足不了现代人的交际需求;桃花源地方小了,它宁静中让现代人寂寞难耐。《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男耕女织的社会。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早已超过桃花源中的描写,只是多了些纷扰,多了些繁复。守住桃花源这样的宁静,就守住了心灵上的耕织生活。
有人说过:快乐如此简单。快哉!
-全文完-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