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鄙人的博文《用理性的文字呼唤失落的人性》一文在博园《枫叶心港——怡然轩》发布以后,我陆续地接到了各地一些博友们的电话,他们与我一起积极地讨论这个话题,畅淡个人管见。其中有一位网名叫“大嘴宋園” 的博友在文章后面留下了宝贵的意见,似乎是对小文中鄙人的愚见有些不满并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这里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真挚的问候!但对其所持观点却也有点不敢苟同,故在此与朋友交流彼此的看法并真诚地希望与其相识相交在博园,以达到相互促进、提高之目的。
“大嘴宋園” 在留言中如是说:请“不要被儒表法里的伪善实质所迷惑,正视人性本恶而非本善,以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代替乐感文化才是改变国民性的第一步。”对于宋兄提到的人性本恶而非本善这个观点,鄙人却是万万不敢苟同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人赤白的来到这个世界,无论从身体上到心理上都是赤白的,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叫做生不带来。因为在宫堡里,在襁褓中,每个人的心里是无私透明赤白的,这就象一张未经污染的白纸,洁净无瑕。也就是所谓佛说的空,道说的无,亦即是人们口头中常说的那个善。所以我敢肯定地说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是善而非恶。
鄙人的管见是:“人性本善而非恶,恶乃欲之念,物之罪也。”只是因为在后天的世界,有些人被世界上那炫丽的色彩而迷惑,蒙蔽了双眼,被琳琅满目的物质所吸引而受到盅惑并且不断澎涨了自己的欲念,并要达到占有的目的,从而产生了那罪恶的根源。由此推开去,我想,物质世界是酝酿罪恶的土壤,欲壑是罪恶成长的摇篮。所以回过头来,还是映证了那句话“人性本善而非恶,恶乃欲之念,物之罪也。”宋兄和朋友们,你们说呢?
而对于善的诠释是这样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善在佛禅中是一种境界拟或说是一种品性。拥有善心者其胸襟坦荡、随和、真诚、不欺、令人信任。对己对人对事持负责、诚心、爱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为善良会益人乐已,它可以影响世界改变人心。如果你善良有爱心你终会帮助一千双手,如果你善良有爱心你终会得到一千双手的帮助。这就是善的魅力!这我们不难从九八抗洪,零八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害中看得出来,应该是勿庸置疑的了。
如果照宋園兄的话来说人性本恶而非善,那我们将看不到在历次灾害面前那数也数不过来的善举了。在灾难面前,有多少人慷慨捐资?有多少人志愿救助?有多少人无偿捐出身体里的滚烫热血?有的甚至是未成年的孩亦站在他们的行列?宋兄你没看见过么?从这一方面来说,也只是尽显了人性善良的一面而非罪恶的表现。
我还有位叫做方涵宇的文友在看了文章后给我留下了这么一段话:“事实上,只要对中国文学史稍作考察,就不难发现其与人性关系的密切。早在先秦时代,中国文学就以饱满的热情描摹了上古时代的人性和人情。《诗经》中写古人爱情婚恋的悲喜,思妇征人的相思,日常劳作的甘苦的篇章占了很大比重。《燕燕》中送别的伤感,《野有死》中恋爱的甜蜜,《关雎》中相思的急切,《硕鼠》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黍离》中思古的幽情……莫不与人性息息相关。降而至魏晋,社会黑暗,玄风大盛,山居岩栖之风兴盛,士大夫忘情山水而意在时政,其时诗文如鲁迅所说大都“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敢于师心使气”,这“心”“气”不是人性又是什么?六朝时品评人物之风蔚然,出现了一批描绘士大夫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也并非与人性无关。唐诗宋词元曲中写人情、人性的篇章更是不胜枚举。有明一代,商品经济长足发展,李贽“童心说”、三袁“性灵说”应运而生,反映市井生活、人情物态的话本、传奇比比皆是,《三言》、《二拍》、《牡丹亭》便是其杰出代表。清代直至“五?四”,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新月异,随着中国文学理论日益走向成熟、自觉,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更是大量涌现,《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狂人日记》堪称这一时期文学的典范。社会发展至今,那种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已是鲜见了,缘何?作者试图寻找答案:“今天,我要说的是如何用理性的文字呼唤失落的人性。经常听身边周围的人们在一起议论说,如今世风是如何的不古了,人心又是如何的阴险奸恶了,现今的子女是何等的不孝了,现代的社会浮躁,人性己彻底被铜臭腐蚀掉了,被抛弃了等等的话题。于是,这些茶余饭后人们讨论的观点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引起了我冗长的思考。因此,我便寻着这感觉一路追寻下去,苦苦寻找答案。”明然文中的答案亦即他的若干观点,大家可细细推敲。此文提上来,各位朋友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见仁见智,对启发智慧总是有好处的。”
这是他在火鸟论坛看后发表的看法,我希望更多的朋友们参与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知道宋兄是个大家,并在北京电台的某个栏目作过嘉宾,但我劝你对于人性本恶而非善的观点却是千万别在媒体上去侃的,保不准会遭人抨击的。这是我的一些浅见,仅供参考。
-全文完-
▷ 进入明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