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血的刀不是好刀”,这句格言俗语说的不免有点残酷。刀是什么,当然指的是战刀,说的是检验一把锋锐的战刀只有看它在战场上才能见分晓。看它在杀敌的时候效果如何,也就是说战刀的作用表现就在杀人。真有一点血腥恐怖也。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大刀向鬼子门的头上砍去”。我在想着,“不见血的刀不是好刀”是一种见证比喻,是一种特殊的大刀进行曲吧。
从客观现象去分析,这句话的内在意义还是有一点道理。其实这里并不牵涉到和平与战争,只能说是就刀说刀,如果用见血来标榜刀,那也只能是一种借刀谈兵。或者说是借助一种自然现象来解释一个本质存在的物体。它本身是没有实在的指代意义。
任何一种物体都有优劣之分,人们通常认为产品质量是越优秀越好,所以如今市场讲求名牌效应,打击假冒伪劣,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我们说一种物体的存在确实不是为了做样子,它要发挥它应该有的适用作用。包括设计一种儿童玩具,如果不让儿童们玩得开心,只是给大人们开心,那就失去了它的效能,不叫玩具了。所以对于刀的检验,也只有拿到适用的地方去使用应验,这样就可以看出它是不是伪劣产品。
要是用现实观去看待问题,这句话说的还是很符合哲学道理的。我们先把战争放在一边,就谈杀猪的屠刀,我在这里想屠夫到刀具店选刀具总不会选一把不快的吧,或者说选那没有钢火的刀,碰到骨头刀口就卷起来,他的手艺还怎么做,他还能称为屠夫吗?
当然,在战场上使用战刀更要锋利,因为那是直接的短兵相接,刀光剑影,没有一点调和,那是绝对的你死我活,那时刻已经不允许你考虑与其它复杂的问题,那战刀已经机械地维护着你,容不得你多想。你在那里可千万不能只拿拿表演的架势,那人头可是提在手里的,谁也不想把自己的人头拱手送给对方,所以没有锋利的战刀等于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每每我听到这句格言和俗语都会感到毛骨悚然,有点太恐怖了,也许这句格言的发明者本身就是一位战争狂人,他使用这句战争语言是在炫耀自己,其实日常的口语俗语完全不需要使用这些恐怖言辞。因为休闲的口语俗语是让人们心情轻松的,在愉悦身心的时候动刀动枪,那世界哪一天才能和平。人们那剑拔弩张的神经思维弦到哪一天才能轻松,整天寝卧不安箭在弦上,那你还能感到幸福美好吗?
有朋友批评我是怕事的胆小鬼,他说文学电影电视剧越是刀光剑影、战火弥漫越有看点,带点火药味血腥味才给人有刺激性,为什么战争片、恐怖片、枪杀片就特别有卖座呢?其实他的观点一点也不能信服我,我说演戏的表演能杀伤人吗?如果导演是魔王他就是出天价的出场费可能也没有演员同你合作。那纯粹是一套小孩子的游戏。导演可不是制造战争的狂人。
从“不见血的刀不是好刀”这句俗语格言中我不禁有所感慨。说明一些语言还是受时代局限的,看样子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包括文学家使用的文学语言,官方政府使用的政令语言,都要不断更新。就像古汉语中的之乎也者、建国初的翻身解放、文革时的斗私批修等等。这些都已经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我想这带恐怖的俗语也应该在目前和谐社会、和平年代予以淘汰,特别是在乡野更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皇帝照过日子的老百姓向往的就是过个太平年,他们真的不想去跑兵荒,无辜地被拉去当壮丁,更不想去舞枪耍棒,冲当炮灰,给敌方作试刀见血的尤物。真不想再去流连那种战争恐怖的阴影。
“不见血的刀不是好刀”这句话只是一句日常生活中形容两者比较的俗语,也并不高雅让常人信服,让它在社会上长久地流传,我看没有什么好处。这样岂不是在唆使善良的人们执刀去武士道,去拦路抢劫,去犯罪做海盗?这句俗语岂不成了滥杀无辜的帮凶。我相信一些艺术浪漫的文学家们都不赞成使用这句俗语,如果把它使用到有文采的文章中更会大煞风景。日常生活中好做比喻的吉祥物体特别多,有好多事体比这战刀要形象得多、给人印象深刻得多,我们何不动动脑筋多创作使用一些新的日常俗语,让它长久地向后代流行。我看还是要讲究一点语言美吧,朋友,你看我的观点对吗?
赐教处: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邮箱:jinkuang2008@163.com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