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阐述了儒家的仁爱之心,关心别人和了解别人彰显了世间博爱的胸怀。天亦有道,人亦有道,圣人以寓言故事解读了人心灵的疑虑和困惑,对人和社会不同的道德做了注释。通过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道德的社会性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个人道德观,众德体现了社会的公德,它们相得益彰。
纵观历史,思考其中的奥妙。帝王尊崇替天行道的思想,宣读圣旨时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句子,以天之道施教于万民,人的品德带有浓厚的“唯我独尊”的意念。“德化天下”之说,不过是维护皇权的工具罢了。封建社会中的女人信奉“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思想,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男人尊奉科举之道,行当官之德,寒窗十年的辛苦只为金榜题名之时。恪守妇道,以诉之德。万民以耕田之道,述民之德。从中不难发现“道德”一说,以天命不可违之的真理,各行其道,各尽之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下儿子会打洞”,他们以各自的生活方式(天命嘱定的方式)解读着“道德”心经。
圣人之说即为真理,现实就是定律的思想,麻痹了人的生命和思想。“鲤鱼跳龙门”的喜悦只剩下“望梅止渴”的份了,不过是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究其原因,他们深信“道”的天命,不容侵犯,放弃自己的人生和梦想,以获所谓“德”的收获。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缔造了万民之“道”;“五四运动”的浪潮掀翻了天之道的堡垒;蒋家王朝企图偷换万民之道被历史遗弃;“南昌起义”打响了反抗的第一枪;我们坚信“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信念,戳穿了假惺惺的国共和谈;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之“道”代表了四万万同胞的心中之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道德”这两个字,真正的实现了“道”与“德”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道路上,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发现了适合于中国发展的“道”路。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都在总结和分析道德心经,坐下来细细思考,其中的核心是社会公德与人的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公德即众德,众德即我们每个人道德的综合表现。我们不需再考虑“道”与“德”的单独解释,因为那已经是历史的回顾,而是需要去发现和解读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道德不是夸夸其谈之理,也不是指责谩骂之举,而是人性与社会之辩。社会中不乏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之徒,以己之私欲,不惜出卖良心。修筑坚固的个人道德观本身就极为不易,何况它需要多少代人付之努力才能见效。
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基”,道德需要法律来规范和约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可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然而却可以说不道德的话,行不道德之事。“大法不犯,小错不断”的行为属于道德范畴之内,我们要时刻谨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律,点滴的错误行为都会发生质变,道德的不断丧失,必将自尝恶果。法律无法惩治道德的不规范,而道德的不规范必有一天会碰及法律的底线。道德是心的灵魂,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根本。法律是国之基石,是万民安乐之保障。
我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道德高尚的化身,要真是那样的话,个个都是圣人、神仙之形象。人性自私的一面是自然存在的,私欲必然和道德发生矛盾。我们始终要以社会公德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塑造本身的道德经。人生活在社会中,道德具有了社会性,在我们面对道德不规范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有瑕疵,再去劝导这种行为,而不是表现出一种谩骂、动手伤人的行为。既然我们生活于这个发展变化之中,道德有了时代性,面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盲目的效仿只会带来伤害,纯粹的“拿来主义”会让其变味。因为道德在不同的土壤生长,则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应取其精华融入到我们的道德理念中。
道德的发展其实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世间不存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之说,追溯历史的印迹,融入现代社会的背景、思想、文化的元素,汇集以人为本的理念,终将绽放绚丽多彩的道德之花。
-全文完-
▷ 进入情海一只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