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与拯救
作者:龙 符
[电影剧本评论]
——评壮族著名诗人瑙尼的电影剧本《三代歌手》
《三代歌手》是什么?
是壮族著名诗人瑙尼创作的第十六部电影剧本。
在三遍通读《三代歌手》之后,我以一名壮族评论家的艺术真觉认定:《三代歌手》,是一部壮族电影文学的史诗。还是用散文诗手法创作出来的一部“诗电影”。或称“电影诗”。
我赞成这样的评价,也亦如书中所言:“人类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一部又一部史诗。有一部史诗年代从一九二九至一九七八年,半个世纪中纪录了一位伟人与三代歌手的传奇缘分,曲折的故事充满了血与火、悲与喜、恨与爱、情与酷、沧与桑、祸与福、它比世界上任何一部古老的史诗都分外波澜壮阔!”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代歌手》是诗化的剧本。堪称中国壮族文学史上第一个“诗电影”的文体文本。诗的语言、跳跃的结构、画面的切换、场景的变化、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体现了一位老文艺家的深厚创作功底。
一、 主旋律影片创作的“壮乡情结”
近年来,在我国影坛上,以中国共[chan*]党第三领导人的代表、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作品不断涌现。较早的有《挺进大别山》、《大决战》、《邓小平》、后来有《百色起义》,《我的法兰西岁月》等,这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
不过,从中国壮族文学史上电影文学的角度审视,电影剧本《三代歌手》,堪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将革命领袖与壮乡歌手联系在一起,就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壮族是一个“歌与诗”的民族。壮族人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壮族人民心中,蕴藏着浩瀚的艺术宝藏。壮族人民能歌善舞的艺术天赋,色彩斑斓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赋予壮乡“歌舞海洋”的美誉。
壮族,具有诗的天才和歌的天才。所以,壮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以善于“唱诗”而闻名;同时,又是一个“歌唱的民族”,以善于“歌唱”而著称。
“人人爱唱”和“人人能唱”,是壮乡“歌海”生机蓬勃,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而壮歌是壮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和“歌唱的文学”,是壮族文化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异之花和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
壮乡的“歌海”与壮族的“歌芋”,就是孕育“山歌文学”的产房和温床。
“歌海飞处不飞花”。壮族,不愧是一个视“歌唱”为生命,伴歌生活的民族。“歌仙”刘三姐,就是著名的歌手。
因此,作家瑙尼以壮乡“铺满琴键的土地”上,多如繁星的歌手为背景,是独具慧眼的巧妙选择,为剧本增添了原重和深沉感。剧本运用大量的歌词,也恰到好处。
该剧为鸿篇巨制,历史跨度大:从1929年到1978年,将近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而该剧的任务,则有“第一代歌手”黎笛酣,姓黎,名笛酣。笛酣是壮语,穷苦人的意思。“第二代歌手”黎曙,黎笛酣之子。参加“二野文工团”,在“西南人民艺术学院”学习深造,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斗争。“第三代歌手”黎子,黎曙之子,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演唱,成为登上艺术殿堂的“幸运儿”。
如果说,第一代歌手,是红七军的歌手;第二代歌手,是解放军的歌手;第三代歌手,是共和国的歌手;那么,可以说,三代歌手,都是“红色歌手,革命歌手,时代歌手!”
三代壮家歌手命运迥异,道路曲折,深刻地烙上时代的印记。
第一代歌手黎笛酣,生在云南省富州县壮乡。用美妙无比的歌声,赢得一位豆蔻年华壮族姑娘的芳心。在“连绵起伏,犬牙交错的喀斯特峰峦、地貌、溶崖、山洞”,就是黎笛酣、阿芹的家,天真烂漫的儿子在拨弄月琴……
天生的音乐天赋,让黎氏从祖父到父亲,有善于弹月琴,自弹自唱。每逢月明星稀的晚上,便登上竹楼晒台,用琴声引来村中的观众,为大家演唱壮族创世纪史诗《布洛陀》。
最喜欢歌手、早已被歌唱打动心扉的阿芹,希望有灵气的半岁儿子,子承父业,当一名中国歌手!但是,生活的重压,让第一代歌手,进城“卖唱”的“悲剧命运”。
在富州城,黎笛酣唱《黑牙姑娘》,赚几个铜板谋生。一年后,阿芹被用“六十块法币大洋买来作小老婆”的县长,以“逃婚罪”,派人去山洞中抓住,扔进了山崖中的“无底洞”而死,但阿芹生前多次鼓励丈夫黎笛酣,“云南黑暗着,广西那边天亮了。要尽快去找北斗星!”
怀端痛苦,悲伤欲绝的黎笛酣父子,经历千辛万苦,一般人仅用一个星期,他们却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一路乞讨,沿街卖唱,终于一步步来到广西百色、1930年红七军部的粤东会馆,用壮族如哭如诉的凄凉歌声,见到了壮乡人民心中的北斗星——邓小平政委。从此,黎笛酣就用铮铮作响的月琴,为中国共[chan*]党领导下的最勇敢的红军,即兴演唱。在魁星楼前,在百色右江的百级石阶码头,在粤东会馆,都留下红色歌手黎笛酣为红军指战员演唱的身影。
红军此上抗日后,黎曙从六岁大二十二岁,木棉花开一年又一年,“深山飞出金凤凰”,黎曙也成长为新一代歌手了。
经过“文革”的磨难,黎子拨动从父亲那里传下来的月琴,在人民大会堂为世界观众演唱了……
而“三代歌手”的成长,无一不是在“北斗星”——邓小平的关怀下,才得绽放枯涩的歌喉,向着光明、希望、明天歌唱……
就该剧的主题而言:感恩与拯救是一个嵌入民族灵魂深处的符号标志。具体地将,所谓感恩,就是象剧本的题记所言:“感恩我的民族,以及这个民族的恩人——邓小平!”“这部电影剧本,是壮族通过她的作家以艺术方式感恩伟人邓小平的一幅壮锦,一首长歌,一个永久的顿首!”
所谓“拯救”,就是对“三代歌手”,从生存、生活、生命到精神、思想、灵魂的拯救。因为,没有邓小平政委、大恩人,就没有三代歌手的今天。每逢高兴或受委屈的时候,都要找邓小平老祖。无论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能给邓小平爷爷抹黑!每逢命运和人生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成为拯救“三代歌手”的巨大推手。
因此,“三代歌手”一家,都把邓小平当成革命领袖,中国人民的造福者,以壮族人独有的方式去感恩与报答。
黎子接受广西百色县和云南富州县全体壮族文化父老乡亲的委托,盛情邀请邓老祖,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莅临壮乡“三月三”歌节。
邓小平深情地表示:“广西被色和云南富州,是老革命根据地,我十分想念那里的各族人民。届时,一定去欢度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拜望那里的父老乡亲,共叙当年的军民鱼水情,趁此欣赏一番多年来未曾听到的壮族民歌!啊,壮族民歌真了不起,那是一人唱来万人和,一山唱来万山应,壮族人民常用它来鼓舞红军斗志!……”
这是一段极富壮乡风情意味的独白台词哟,既风趣有生动,一句话,抓住壮乡 “歌海”的特点,富“壮乡情结”,令人过目难忘!
我认为,凡是指写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撞击下人类的命运沉浮与灵魂的呐喊的作品,都具有让人心灵震撼的艺术魅力。《三代歌手》,主角人数虽然不多,但因为有“百色起义”、“壮乡歌海”、“北上抗日”、“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等等,显得波澜壮阔,跌岩起伏,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尤其是在银幕上披露一个伟人,邓小平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到他逝世为止,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和壮族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深缘。一个伟人与一个民族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结,本身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伟大邓小平,是中国人民千秋万代福祉的奠基人。正如此,中华各族都用自己民族的七彩语言,来编织成一部部史诗。《三代歌手》就是这一部史诗中的一部!
斯言善哉!描写壮族,一定要写歌手,这才是高明之举。剧作家瑙尼深谙此道。
二、银屏邓小平影像的“人格魅力”
剧作家瑙尼在《三代歌手》《后记》中说:“在这部史诗面前,我从‘伟大出于平凡,平凡中见伟大’这个角度出发,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体裁,寻找一个最适合的故事,来表现生活中的邓小平与生活中的壮族人同在一起过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从中折射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那么,我们的剧本从字里行间,又一次投去探寻的目光,去发现邓小平影像的“人格魅力”吧!
首先,剧本的魅力来自真实的史料。
据介绍,1930年春,富州县壮族歌手陆兴发特地到广西百色,为红七军献唱山歌的历史佳话,激大了壮族作家瑙尼创作电影剧本《三代歌手》的“灵感”。经过构思,酝酿,到最后动笔,几乎历经三十载,老作家在退休后,才又集中近三个月的时间,敲定,写书该剧,好象是“半个世纪凝成的文章”!
其次,剧本的魅力来自艺术的真实。
在剧本中,邓小平是“富州百姓翘首望,百色升起北斗星!”壮乡人民在苦难中挣扎,但在心中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到东方去找北斗星!”正如第一代歌手黎笛酣唱的那样:“粤东会馆的灯光下面,就是北斗星居住的地方!”
在烘云托月之后,“深邃的夜空中,镶嵌着一颗晶亮晶亮的北斗星”。这时,邓政委的正面形象才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真实而又自然。
邓爷爷首先为第二代歌手取了个名字,又请黎家父子吃饭,让贫苦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黎家父亲还加入了红军。后遵照邓政委的命令回家乡云南富州“七村九弄”闹革命。
直到1950年木棉花开得火红的春天,邓小平率解放军重返壮乡。这是为北上抗日在百色码头分别十六年后的又一次重逢。邓小平把年仅22岁的壮族歌手带入二野文工团,并送进重庆“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深造。黎曙毕业后,经过学院的陶冶,理论的武装。作为壮人,要唱壮族风格的歌曲,就须扎根在壮乡,最终来到壮剧团。
1967年,“文化大革命”进入“白热化”。二代歌手、父子孙,一同被造反派、红卫兵拉去批斗、游街。但父子坚信“大走资派邓小平无罪”,最后父亲,妻子被活活打死。生死攸关的时刻,邓政委的警卫员,后来的军官司马叔叔,派人救走了黎曙父子。而此时,邓小平已被“软禁”在江西的一个小工厂当工人。邓小平用挫刀在打磨零件……邓小平与壮乡的歌手又见面了。邓小平鼓励黎曙父子,做了一个真正的时代歌手!“让实践去检验真理,发展历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复出,成为邓主[xi],司马南成为上将。黎子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为邓老祖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的人民演唱——邓小平笑容可拘地看着小曾孙——黎子。
邓小平,再一次拥抱了第三代小歌手。当五星国旗升起仪式,邓小平等与黎氏父子一齐向国旗行注目礼……
邓小平荧幕形象的“人格魅力”,就是这样在平凡之中塑造成功的。
第三,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对祖国人民的挚爱。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邓小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深深地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灵。
《三代歌手》中“祖爷孙”三代人的遭遇和新生,难道不是“人民的领袖人民爱,人民的领袖爱人民”“鱼水深情”的生动写照吗?
毛泽东同志讲:“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好似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一点上讲,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说明一个真理,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母亲,文艺作品是生活的反映。
从上个世纪的1929年百色起义开始,红七军就诞生了。到1931年与中央红军会师止,短短两年的时间,“转战千里”,邓小平在壮乡写一部轰轰烈烈的革命战斗乐章。与壮乡儿女留下一段传奇佳话和逸闻趣事。
早在1984年时,广西首次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时,壮族人民就唱起《壮家人怀念等政委》的山歌:“柳柳喂,壮家人怀念邓政委……”表达壮乡人对邓小平的无限怀念之情。
1987年,广西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一本《大胆有马骑》的民间故事集,书中就收录有多篇记录邓政委革命传奇故事,令人读后饶有趣味。
《三代歌手》,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描绘了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光辉形象,表达出壮乡人民对党领导取得丰功伟绩的无限赞颂的心声,让读者从中获得鼓舞的力量,更加感受到壮族老诗人瑙尼对家乡的一片“赤子丹心!”
作为壮族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邓小平影像,也让人从中感悟到一位伟大的共[chan*]党员的宽阔胸怀和非凡魅力。
邓小平,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最伟大的小个子!”1997年3月2日,伟大邓小平的骨灰,撒向大海,他的精神在大海中永生!而他身后的祖国和壮乡,又一次次发生巨变,更加美丽、富饶和娇娆!
江山如此多娇,让邓小平九泉之下含笑……这就是心怀感恩,被邓小平拯救过的壮乡人民,对邓小平高山仰止般的恩情发自内心的最高回报!
为了这篇评论,留下一个精彩的结尾,请让我借瑙尼的诗歌《放歌右江上——给邓小平同志》,作为本文的“传神之笔”,对读者懂《三代歌手》,将大有脾益:
党给中国一个新太阳,
您把阳光带到右江上。
党给壮家一块新田地,
您让这田地飞满金凤凰。
每当壮家在十字路口彷徨,
是您给了一把火照亮方向。
而今,右江上百帆换千轮,
您的东风推着壮家出远洋。
打从百色起义壮家跟您走,
座座山条条河紧贴党中央。
为什么阴霾的日子总不长?
因为您给右江留下了阳光。
-全文完-
▷ 进入huangzhana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