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漫谈中国的江湖社会康慨

发表于-2009年02月01日 下午3:19评论-0条

“江湖”一词现在很少有人提起,特别是官方和主流社会中的“正人君子”是绝口不提江湖二字的。因为一说起江湖就不免联想到逼上梁山的强梁之辈,这些人都是目无王法的亡命之徒,所谓“亡命江湖”就是指那些犯国法杀头罪的人只有藏身“江湖”才能自保。

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时听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词语,最初说这句话的多是私营厂商老板,以后普及到平民百姓,这话含有“不得不尔”的无可奈何的慨叹之意。这句话想必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学来的,成为民间的一句常用语。

其实“江湖”在中国古代是占有半壁江山的社会形态,与皇权的“庙堂”相抗衡。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最早社会形态的划分就是“庙堂”与“江湖”两大块。庙堂高高在上,代表着神圣、国家、皇权、正统、贵族、精英、上知者、劳心者、统治者;江湖广袤深远,代表着世俗、民间、乡土、左道、平民、草根、下愚者、劳力者、被统治者。

“庙堂”与“江湖”两大块构成了中国社会,两者之间差异巨大,水火不相容,经常引起剧烈的冲突,然亦有合作的时候。北宋朝廷派高太尉招安梁山泊好汉就属于“合作”之一例。两者之间的合作和冲突都取决于统治者的庙堂一方,若庙堂一方顺应天意民心,施行仁政,则合作多于冲突;反之,庙堂“礼崩乐坏”,昏君暴政,冲突流血就在所难免。

很不幸,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庙堂统治,很多时候都是施行苛政暴敛、严刑峻法的暴政,以致深陷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江湖被逼铤而走险,啸聚山林,以暴对暴。原本和平安祥、与世无争的民间就盗贼蜂起,变为成王败寇的暴力社会。

庙堂远离王道,崇尚霸道;江湖也无可选择,在绿林豪侠的劫持下放弃田园耕织,扯起“替天行道”的义旗自行王道讨伐无道。恶战千百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江湖终不是庙堂的对手,且战且退,抢占山头落草为寇。但庙堂也始终无法剿灭杀绝占山为王的草寇。于是双方相持,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双方似乎都忘记了过去曾经合作过的那些好时光,现在庙堂对江湖只剩下一个字:杀!

庙堂与江湖各施暴力,尽管庙堂占上风,但毕竟谁也奈何不了谁,这还算公平,江湖在社会中还占有一席地。

进入近代,形势发生了变化,庙堂适应形势发展“蝉蜕”为共和国家,对江湖有所退缩,如收敛了专制,还权于民,但却垄断了暴力。国家可以暴力荡平山寨草寇,却不允许民间暴力的存在,江湖随之失去了合法的社会地位成为非法,庙堂至此对江湖发起最后之总攻。

中国的共和制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对江湖的扫荡剿灭尤其惨烈,几十年时间,不仅仅对民间的自发暴力,传统上大大小小的权力、权利、道义统统铲除殆尽,实行严厉的国家控制,江湖不复存在。

江湖被至高无上的国家机器所剿灭,不复有江湖暴力与之相对抗,于是对民间的压迫逐步放松。被解除了暴力的江湖因其自身传统和内在活力又开始复甦,但早年的庙堂很小,江湖很大,“朝庭政不下县”,江湖天高地远。想恢复古时那种天高地远有完整权力的江湖已不大可能,不过现在也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空间,象经济、文化、教育等原本就属于民间的领域,在这些方面国家退缩了很多,看起来国家似乎又回归到“庙堂”。

国家部分回归到庙堂,民间也部分回归到江湖。但解除暴力的江湖还是江湖吗?江湖的特征就是武力,“非武侠无以成江湖”,解除了武装的江湖已不见刀光剑影,因而武林盟主的至尊地位也没人感兴趣去争夺了。

至于败给国家的暴力江湖复又回归和平,去除政治因素对国家进行经济反攻。可以预测,过去的暴力江湖有多大,未来的和平江湖也会有多大。庙堂、江湖有变迁,不变的是庙堂之高,高者恆高;江湖之远,远者恆远,如此而已。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剑知秋点评:

江湖作为庙堂的补充,就像野史补正史或是道家补儒家一样,早已成熟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庙堂象征着国家的威严与社会的担当,江湖则是作为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超越。
庙堂固不可少,江湖也不可弃,两者相辅相成,正如阴阳二气一样,赋予了中国人完善的人格,更是武侠小说的来源。
现实与梦想,功利与心灵,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