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化文学及心灵的无趣思考心灵苦渡

发表于-2009年01月31日 中午12:02评论-56条

好久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了,倒不是觉得它们没有思考的必要,而是在我觉来,文化文学和心灵在精神的世界里,严格的说就是一回事情。尽管现在许多人把它们分割开来去说,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生命放射出来的原始的精神色彩。

文化文学和心灵在我看来都是思维的产物,是构筑精神世界的一种必然。至于说文化文学和心灵怎么样来涵盖对方,那也只是思维的角度和方式问题,和文化文学心灵没有太多的必然关系。

如果非要把文化文学和心灵分离开来去表述,我认为不外乎就一种方式,那都是站在社会功利的立场上来诉说自我的感受。文化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讲,更多的反映的是上层建筑的思想实质。而文学则是心灵对社会的感知印象。尽管我们可以说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但是如果觉少了心灵的感知,那么什么精神的存在都没有意义。

翻看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文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哲学思维的悖论。尽管统治者想让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但是精神的散射性和不确定性总是让生命在这种悖论中受到莫名其妙的震荡。

简单的说,文化是一个时期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文学不是。文化所展现的是时代的统治者意志,文学折射的却是时代民意的一种呐喊。说心里话,很多时候我是不愿意把文化和文学割裂开来去思考。但是社会发展的现实的确留给我们的画面就是如此。

文化的繁荣兴许就是一种政治的开明。可是文学的升华却是社会与心灵形成巨大落差产生的能量。屈原写出憾世的《离骚》《九歌》,按说代表着当时楚辞最高水平的表现,应该是在一种升平图景里来完成的,可是真实的故事却没有给我们留下想当然的结果,反倒是让我们在一种上层建筑支离破碎的感受中去领略文学的魅力和伟大。

我向来有个观点,觉得成功的历史就应该是一部文化史。任何的意识形态缺少了文化的点缀,最多也就是骷髅一个,留下的多半的恐惧和凄惨。现在我们把文化和文学放在一起来说,表面上看好像是达到了什么理想的和谐和统一,其实说穿了,那是充当了上层建筑的御用工匠,从生命的发展和需求来说,恰恰是心灵的悲哀。

说到这里,我想再表述一个观点,文化是统治者意志的表现形式,文学却是生命还原社会本质的存在模式。如果我们总是把文化的繁荣和文学乃至于社会的图景联系起来,最后恐怕割裂的就不是精神的本质,而是开了一个大大的生命玩笑。有时候我觉得,把文化文学和心灵割裂开来去诠释自我的什么目的,最后留下的恐怕只能是无聊了。

有人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来阐述文化和文学的繁荣,我觉得还是有失偏颇的。如果说文化和文学就是在当时那样的氛围中升华和净化,那么到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恐怕不光是后悔和无奈了。有时候,我觉得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更应该是从生命图腾的意义去理解更能令人信服。

记得很多人考察过司马迁和《史记》的关系。也有人总想从汉武帝和司马迁所遭受的人性摧残中来寻觅答案。当然了,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徒劳的。因为《史记》正是在司马迁失去做男人的权利之后才产生的。好像有人说过,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司马迁,同样也会出现《史记》这样的前无古人,后无来人的伟大著作。可是我想,历史不会因为司马迁的存在和失去损失半毫,但是作为文化范畴的《史记》恐怕是不会留在世界上供后人自豪和耀武扬威的。

文化的繁荣毫无疑问是和开明的社会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文学的真谛确实和心灵的极度真实感受融合在一起的。这可能就是文化和文学最不和谐统一的地方。文化有着过多的社会理想,而文学却是在精神的高度理性中来升华自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灵就是文学的代言人,是文学存在于世的精神基础。

盛唐的历史大家应该知道,在那样的开明盛世里,我们既可以看到浪漫到极致的伟大诗人李白,同样可以感受到木刻画般厚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我们可以感受“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生命气魄,同样也可以领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本质。所以让我说,文学的极点是多样性的,它和心灵的对话才是最真实的。

我们不能否认,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时代特色,但是对于生命的感受来说,精神的演变似乎却是恒定不变的。翻看中国的文化史,我们不难发现,生命的悲剧有时候才是真正的文化底蕴。所以说,我们理解文化和文学,特别是心灵,千万不能只用社会和政治的虚假现象来作参照物。我们应该用生命和生命的精神来审视作为精神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

断章取义,咬文嚼字其实都不能给文化和文学留下什么真实的心灵感受。有时候我觉得,生命的存在形式本来就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精神悖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难道真的就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心灵的感受?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思考文化文学和心灵的时候,千万不能带上政治的功利,那样可真的是要玷污文化和文学及心灵的存在了。当然我们希望文化文学和心灵三者达到一种天成的统一。可是精神世界里的故事就是这么的奇特,什么都和谐了,什么都统一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死寂也就出现了,没有了精神落差的能量,还有什么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呢?

有时候我在想,人总是说要很好的活着,可是活着是一种存在方式,它对应的就是死亡。只有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活着才有了真正哲学思考上的意义。文化和文学恐怕也一样,只有在一种社会的悖论中产生落差,才能给心灵留下一种难忘的深刻印迹。我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我觉得他老人家是把生命和文学结合的最恰到好处的伟人。

在无数次的经历生死离别之后,他能巧妙地升华精神,能从心灵的深处感受到生命留下的萌动。不管是他的“不可沽名学霸王”,还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留给我们的都是一种生命的霸气,都是生命升腾到必然王国的一种永恒存在。

所以今天,我们不能用文化文学和心灵的本质去探求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更不能去寻觅它们之间存在的所谓关系。因为精神领域里的生命实质就是感受和认知。不可能用想当然的思维模式完成它的涅槃。

至于说到许多的文化现象,也许在很多时候是来自于政治和统治的附属物。所以我们在论说生命精神实质的时候,就不能把社会现象作为思考的本质来进行评说。因为这个世界是无法用某一样东西就可以覆盖完结的。

记得多年前,我和路遥说起文学的发展。他给我说过一段到今天也令我难以忘怀的话:“文学也是生命科学。如果文学完全的走进社会,难免就会庸俗化。所以文学的发展就是生命的升华。”当时我知道他正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而且创作的异常的辛苦。我见他的时候,他就是在作协的一间很小也很潮湿的小仓库里。当时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我劝他不要太为难自己。可是他笑笑说:“走上文学这条路,本来就是一条不归路。”

也许这就是文学的本质。尽管说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会还不能给心灵留下多少慰藉,但是文学留给心灵的震撼却从来不会改变。文学和文化也许就是在路遥这样的文学巨匠面前开始分道扬镳的。我们可以说文学被文化所包容。但是我们不能说文化就代表了文学的什么。因为文化是留给社会形态的,而真正的文学是留给生命的。

昨天在网上看到有人为了文化文学和心灵争论的面红耳赤,就觉得其实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同在精神的世界里,不会存在那些社会无聊的庸俗关系。也用不着去论说什么谁是谁的附属,谁能包容谁的逻辑关系。

春秋出了个孔子,唐朝出了李白杜甫,宋朝有了苏东坡,清朝有了曹雪芹,民国有了鲁迅……,总之,历史在发展,社会总是要进步。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中国的文化还是要讲故事,文学还是需要诠释生命的本真。至于说到心灵,那就只能是精神王国里的贵族,怎么样理解也不为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心灵苦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剑知秋点评:

从古到今,中国文化绵延几千年未断,古往今来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家、思想家,这是我华夏之福。
中国的文学,从最初的上古河洛,再到先秦诸子散文,或是魏晋之风,再到唐诗宋词,元明传奇,乃至到今天的文坛,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
文学是文化的凝华,从文学中便可看出当时社会的整个文化思潮,不同的文学作品自可反应不同的社会背景。
作为社会科学的文学,其最大的作用,便是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启迪生命的真谛。

文章评论共[56]个
山野文選-评论

历来,患难重重的国家,文学艺术的生命力也特别旺盛,而现在和平民主的发达国家,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很显然走向了低迷,甚至走向了反面:搞怪和所谓的现代的各类不堪入目的行为主义。人性的挣扎造就了文学和艺术的蓬勃,而社会的安定和谐又把文学和艺术推向了精神世界的巴洛克。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at:2009年01月31日 下午4:02

心灵苦渡-回复谢谢关注!问好!新年快乐! at:2009年01月31日 下午4:29

烈酒红袖-评论

心灵深处的思考,问好苦渡大哥!at:2009年01月31日 下午6:28

心灵苦渡-回复谢谢啦!新年过得怎样?还开心吧? at:2009年01月31日 下午6:33

烈酒红袖-回复不错呢,初一都没输液,呵呵,空气过敏很久了。 at:2009年01月31日 晚上8:24

心灵苦渡-回复看来我们同病相连呀!呵呵!身体还是最主要的。握手! at:2009年02月01日 早上9:03

NortheasternWolf-评论

问候作者 新年快乐!~~~~~at:2009年01月31日 晚上8:36

心灵苦渡-回复谢谢!新年好! at:2009年02月01日 早上9:03

一剑知秋-评论

刚才看到群里说我没写评论,我才发现问题,特来补上。这么好的一篇文章,不写评论岂不是我的损失。刚才看你空间,个性签名尤和我意,我也看这个社会那都不顺眼,看来我和你犯同一种病,哪天你找到治病良方,别忘了给我带也一剂。at:2009年01月31日 晚上8:43

心灵苦渡-回复呵呵!谢谢!共同交流吧!握手! at:2009年02月01日 早上9:03

精力-评论

精神的东西毕竟是精神的,而物质的东西同样是物质的,两者似乎不容易统一到一起。拜读了。at:2009年01月31日 晚上9:17

心灵苦渡-回复是的,也许只是愿望而已。谢谢来读。问好! at:2009年02月01日 早上9:04

风在先-评论

这种和稀泥的思考方式,确实很无趣。at:2009年02月01日 上午10:54

心灵苦渡-回复呵呵!谢谢啦!其实思维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旗帜鲜明未必就是高明。特别是在思维的领域里。比太生气,大过年的,快乐是主要的。 at:2009年02月01日 上午11:16

风在先-回复我从来都是对文不对人,何有生气一说。 at:2009年02月01日 上午11:41

心灵苦渡-回复呵呵!不管对什么,心情是主要的。其实作文和做人一样,都是在历练精神。好了,不说了,新年快乐@! at:2009年02月01日 上午11:53

美泉-评论

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心灵是人的精神意志的本质所在, “文化文学和心灵在我看来都是思维的产物,是构筑精神世界的一种必然”。苦渡老兄总能引经据典,把事物分析耐人寻味,得入木三分,这哲学家的眼光,也许是“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收获吧。经典文章,拜读了!at:2009年02月01日 上午11:04

心灵苦渡-回复谢谢了!喜欢哲学,也许是偶然,不过哲学对我们认识身边的人和事,还是很有作用的。握手! at:2009年02月01日 上午11:17

风在先-评论

好久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了,倒不是觉得它们没有思考的必要,而是在我觉来,文化文学和心灵在精神的世界里,严格的说就是一回事情。尽管现在许多人把它们分割开来去说,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生命放射出来的原始的精神色彩。at:2009年02月01日 上午11:44

心灵苦渡-回复从哲学的原始意义讲,它们都是精神范畴里的东西,不对吗? at:2009年02月01日 上午11:52

风在先-回复文学文化和心灵哪怕是从精神上来说,会是同一回事情吗?如果是,那么它们同是什么?同是文学?同是文化?或者同是心灵?这显然是不对的。哪怕它们都是精神的产物,也总归有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的区别。文学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文化以一切可见的或不可见的社会风气社会现象社会思想以及各种艺术形式存在,而心灵呢?是一个活着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存在。三者之间可以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但绝不会互相等同。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09

风在先-回复“ 从哲学的原始意义讲,它们都是精神范畴里的东西,不对吗?”同一个范畴可以说,但同一范畴里的东西就是一回事情就错了,就好比麻雀喜鹊鸽子都属于飞禽这个范畴,但要说麻雀就是喜鹊喜鹊就是鸽子,就会闹笑话。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13

风在先-回复再说你把文化文学和心灵的本质定义为生命放射出来的原始的精神色彩,这个论断也是欠妥当的。虽然文化文学和心灵中经常包含人的原始精神,但人是在发展的,同样的文化文学和心灵也是发展的。一个原始人的心灵和一个现代人的心灵是不会重合的。你这个武断地下结论,无疑用机械的眼光看问题。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18

心灵苦渡-回复谢谢!你的理解不差。它们的确是形式方面的不同。我写这篇文字就是想告诉大家,在精神的世界里,心灵的感受是来自生命的本质。既然我们强调心灵的感受,那么就不要在乎那些形式上的区别。这和我们学习哲学一样,物质和精神就是一个概念,从物质的角度说,大脑和大腿都是物质,都有物质的属性。 既然我们强调心灵的感受,就应该从精神的思维出发。当然了,我不是说它们从形式上是一样的。我只是想表述,从本质上它们是同宗的。如果我们在这里只为形式喋喋不休的争论,我总觉得有些不值得。当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应该认真的。可是作为一种爱好文学的交流平台,我们刻意什么呢? 其实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不光是谁决定谁的问题,它有精神感知的内在因素。如果没有了心灵的感受,文化,文学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我说文化文学是精神的产物,就是源于如此的思考。 我思考的是精神的本质,你思考的是社会存在的形式,我们其实并不矛盾,只是思考的层面不一样罢了。如果要论说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我是不会把它们等同起来的。 谢谢你的思考,谢谢你的争鸣。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23

风在先-回复文学和心灵在精神上只会共鸣,但永远不会等同,丑陋的作者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你能把他的心灵精神和他的文学精神等同起来吗?从心灵精神到文学精神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奇妙的过程,我们能如此轻易下结论吗?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53

苏完尼瓜儿-评论

牛年吉祥:)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16

风在先-回复丫头也来凑热闹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18

心灵苦渡-回复呵呵!大家新年好呀!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24

苏完尼瓜儿-回复9494。。丫头来向各位学习滴:))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12

风在先-评论

翻看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化文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哲学思维的悖论。尽管统治者想让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但是精神的散射性和不确定性总是让生命在这种悖论中受到莫名其妙的震荡。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23

心灵苦渡-回复历史和社会现实恰恰在这里和我们美好的愿望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和留世正好说明了我的观点。其实我的文章里已经有这样的例证了。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2:27

风在先-回复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精神的散射性,什么是精神的不确定性?你一会儿把文化文学和心灵统一到精神之中,一会儿又来一个精神的散射性和不确定性,散射的、不确定的东西能去统一早已存在的东西吗?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00

苏完尼瓜儿-回复曾经有人说过。。中国文学无非帮忙文学和帮闲文学二种。。嘿嘿我特喜欢这句话:)) at:2009年02月01日 中午1:15

风在先-评论

有用秋战时期的诸子百家来阐述文化和文学的繁荣,我觉得还是有失偏颇的。如果说文化和文学就是在当时那样的氛围中升华和净化,那么到了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留下的恐怕不光是后悔和无奈了。有时候,我觉得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更应该是从生命图腾的意义去理解更能令信服。at:2009年02月01日 下午3:16

风在先-回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和文学的繁荣之一,我想没有谁会否认的。要不百家争鸣也不会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词汇写进历史。而你却以为文化和文学在当时那样的氛围中升华和净化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后悔和无奈,这真是杞人忧天。是的,战国时期的确战火不断,但在战火之下,却是各个国家毫不掩盖的雄心壮志。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时期。站在历史的视野看去,战国时期正是奴隶制走向尽头,封建制逐渐成熟的时期,这样的过渡时期,为文学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于是百家争鸣出现了。 at:2009年02月01日 下午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