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汉网网友保安寨上赏民歌
文 / 蔡先进
俗语云:“天下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又云:“惟楚有才。”可见,楚地是一方人杰地灵的沃土。丰饶的人文底蕴,造就了楚地精彩纷呈的才情。在位于鄂东大地的大崎上南麓,新洲道观河畔,有这样一支民间艺术队伍,数年来一直致力于民歌的发掘、推广与再创造,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源源不绝的才情,用农民的勤劳与执著,铸就一道不朽的人文丰碑。这个队伍就是鄂东民俗艺术团。
带着这份欣赏与敬佩之情,我随同汉网人文武汉版的朋友,一同来到了道观河畔风景旖旎的保安寨。在那里,我们有幸品味了绘声绘色的歌舞表演,结识了一批技艺超群的民俗艺人,领略了浓郁而传奇的历史底蕴,真可谓不虚此行。
我、汪潮洗和新洲财办的老周三人,在新洲广电大楼登上了汉网租赁的大型客车。这次活动召集人是武汉历史人文专家董玉梅老师。汪潮洗是慕董老师之名而来,老周是民歌爱好者。我们三人是作为董老师的粉丝,参与这次聚会的。今天多云,太阳好像知晓道观河即将来一群贵客似的,“知趣”地躲进云层。这可以算是秋高气爽吧,是适宜旅游的最佳气候。
转眼间,就到了道观河风景区牌楼下,与新洲历史专家李森林、区政协文史委员会黄小遐主任与区教育局罗远老师他们会合。前二位是老熟人,暂不赘述;第三位是此次“欣赏鄂东民歌”活动的发起人,新洲区教育局文明办主任,民俗研究专家。李专家作为汉网网友的导游,上了我们乘坐的大巴。
李专家右手举着一面小旗,左手握着高音喇叭,头戴艺术团的帽子,开口说了几句话,还挺是那么回事。欣赏着神奇秀丽的道观河风景,倾听着李专家生动诙谐的讲解辞,不知不觉到了保安寨门口。保安寨门楼很威武,只是没有门匾,有些遗憾。
保安寨因为其险要地势,易守难攻,曾经是太平军与清军官兵作战的主战场。保安寨也是当年新四军袭击日本侵略军的名胜之地。在神奇的保安寨上,演绎了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传奇。“太平天国、捻军将领吉文元、韦俊、罗大纲、陈玉成、赖文光、蓝成春等与清军在新洲一带长期进行拉锯战,重创清军。在围剿太平军的战争中,当地农民军首领刘信辅与曾国藩展开一场血战,以少胜多,大败名震天下的湘军”(摘自李森林《战争传奇保安寨》)。
在保安寨牌楼下,伴随着李专家的讲解,三个妇女两个扶盘qiang(一种比簸箕大三四倍的农家用品),一个操木槌,以盘qiang当鼓,艺术团歌手张金松展开宏亮的歌喉,清唱歌舞《盘古闹春》开演,演绎了一曲原汁原味的人间天籁之音。四位演员都身着艺术团的红色服装。为了等待来自省城的两位摄影家,盘古闹春接连唱了两遍。
唱完第二遍《盘古闹春》,摄影家终于姗姗来迟。李专家宣布开始攀登保安寨。保安寨地域方圆5千米,古山寨断壁残垣显现,茂林修竹依然,植被保存完好。我们沿着千步台阶路拾级而上。在队伍行进的途中,冷不防出现披着蓑衣的渔夫、挑柴的樵夫、刺绣的歌女,他们悦耳的歌声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尤其是那位樵夫一边挑柴登山,一边展开嘹亮的歌喉,怡然自得的神情,颇有感染力。这位“樵夫”就是鄂东民俗艺术团骨干创作员刘艳庭,他创作的歌曲、歌舞多次获得武汉市文艺调演一等奖,其中歌曲《道观河情歌》于2008年夏天在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演出。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位成功者的背后,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苦难历程。刘艳庭老师的老伴瘫痪在床多年,家中还种着数亩农田,刘老师不仅要悉心照料老伴的衣食起居,还要照看赖以生存的庄稼,还有他心中恋恋不舍的民俗艺术。刘艳庭老师的衣袋中,常常装着一支笔,遇到好听的民歌曲调,他总玩不了记上一笔;每当心血来潮,他就录下灵感对他的恩赐。闲散时节,刘艳庭老师便踩着那辆破自行车,深入田间地头,搜寻鄂东民歌,四处拜访民歌艺人,同他们相互学习交流,寒来暑往,从不停息。如今,刘艳庭已是小有名气的民歌创作者。
说了半天闲话,书归正传。由于艺术团演员有限,他们常常是唱了这曲,还要赶另外一场,由于山路狭窄,这下得辛苦导游不断提醒游人让路。我们这次旅行有两位导游,一位是刚才提起的专家李森林,另外一位是道观河旅游服务公司总经理刘廉熙(网名苦行人)。苦行人时不时跟李专家“唱对台戏”,为正宗导游“唇枪舌剑”,惹得行人笑声阵阵。
佛光台上,我们欣赏了张宏文老师表演的歌舞《三百六十调》,当张宏文唱到“喝茶要喝桂花茶,瞄人要瞄十七八,我看大姐长的好,看得我心里象猫抓,你胜似十月牡丹花”时,张宏文与搭档来了个亲热得略显夸张的动作,其洒脱自然的表演顿时博得游人不约而同的击掌喝彩。真不愧是我们新洲的“赵本山”!好戏还在后头呢。
在佛光台旁的一座亭台里,汉网的朋友们观赏了新洲的装鞋样的书包,还有纺车,董玉梅老师的女儿还和纺车的大娘来了一场即兴表演,就在女孩露出纯真的笑颜之际,董老师的爱人按动了相机的快门,留下了精彩的瞬间。
再往前走,就是闻名遐迩的仰山寺。我进得仰山寺内,里面呈现一片萧条凋敝的景象。据史书记载,仰山寺曾经是当地居民在动荡年代避乱的场所,每逢保安寨发生战争,附近居民就携带重要物品来到仰山寺,饿了就煮粮食吃,渴了就饮仰山寺下的泉水。
在保安寨仰山寺下方,至今保存着一座从盛唐延续下来的天然古井,古井的泉水源源不绝。在历代战争中,这眼泉水救活了许多大别山民众和起义军的性命。由此,这汪神奇的井水,被当地村民誉为“圣井龙泉”。
在仰山寺下的凉亭旁边有栋平房,这栋平房成为艺术团临时排练的场所。在凉亭旁边宽阔的荒地上,我们欣赏了艺术团表演的多姿多彩的鄂东民歌。首先,是鄂东民歌研究者罗远老师致开幕词。多年来,罗老师一直致力于鄂东民歌的收集整理与再创作工作,在宣传推广鄂东民歌方面,有口皆碑,功不可没。经过他改编的歌曲《十劝我的哥》中的唱词“庄稼不会自个长,一担汗水一担粮”、“夫妻不是身上的衣,富贵时莫忘了结发的妻”,还有歌曲《勤劳换来丰收年》中的“头顶春分雪,脚踏寒露霜。六月里热难当,黑汗沾衣裳,伴我耕田的老牛泪汪汪。”……这些歌词,成为民歌界广泛认同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制作。
艺术团表演的第一曲歌舞便是《勤劳换来丰收年》,演唱者张金松,此曲曾获得黄冈市民歌大赛三等奖。《勤劳换来丰收年》的主旋律配合筛筛子的动作,协调融洽,歌词采用质朴大方的农民语言,融合李辉先生配制的曲调“哟荷哟荷咳”,尽显苍凉的格调,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以及他们对丰收的期盼。
最精彩的是迎嫁与哭嫁。新娘新郎现场组合,由董玉梅老师和她的夫君扮演,媒婆由张宏文扮演。“轿夫”全是董老师的粉丝,黄鹤楼兄和甄荣版主自告奋勇,一马当先。只见“媒婆”扭动着腰肢,手腕摆动着手帕(那神态,真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其神采,只有录像才能传神展示),“轿夫”抬着轿子,一路吹吹打打,“新郎”好不容易盼到了“新娘”,却被“牵家婆”(在鄂东农村,牵家婆是新娘的贴身代言人,主要担当着“刁难”媒婆的职责)拦住,不准“新娘”下轿,要“媒婆”说四言八句等口话,“媒婆”倒也爽快——不爽快不行啊,新郎在轿外可等不及呢,俏皮的顺口溜如瀑布一样倾泻,乐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肚子都笑疼了,将聚会活动推向了高[chao]。下了轿,“新郎官”站在轿外咧着嘴笑,“新娘”搭着红盖头不胜娇羞,别有一番情趣。
然后是哭嫁,哭嫁者(在鄂东农村,哭嫁者常常是新娘的母亲)还是张宏文,只见张宏文双腿跪地,哭得呼天抢地,声泪俱下,抽抽搭搭,直把游人弄得笑中带泪还不罢休。还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却被看客一把拉起来。
鄂东民歌是鄂东民俗艺术团的拿手好戏。鄂东新名歌,感觉让人赏心悦目,如沐春风。新民歌质朴的语言,大众化的格调,格外打动人。鄂东新民歌在弘扬时代主旋律、张扬美好爱情以及讴歌真善美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探索与贡献。
该看的看了,该欣赏的已欣赏了,丰盛的宴席也吃了,该是离去的时候了。世上没有不算的宴席。可是,我带走了一个遗憾:大部分网友满载而归,我却没有得到鄂东民歌影碟和作曲家胡耀武的歌曲专辑。
在汉网的大巴即将离去时,苦行人笑容满面地让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见缝插针地宣传道观河旅游公司,最后为大家奉献了一曲自编的民歌,才依依不舍地同大家告别。苦行人的热情干练执著,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游览开始到结束,苦行人一边讲解有关道观河的人文,一边乐此不疲地请汉网的朋友签名留念。我起先在签名簿上只写了名字,最后看到许多人还提辞了,觉得有些辜负他的一番盛情。我寻思着不能丢咱业余作家的脸,沉吟良久,抑制不住心潮起伏,在苦行人的签名簿上留下俺的“墨宝”:“道观山水神奇秀,鄂东民歌平淡朴。”不知道苦行人对我题的最后三个字是否满意,也许他认为我不够全面揭示鄂东民歌的神韵;可是,他不知道在我心中,平淡质朴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远远胜于哗众取宠冠冕堂皇,那或许是我写作中永远无法抵达的精神圣殿。
-全文完-
▷ 进入纳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