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年春晚,赵本山绝对是一块金子招牌,就近些年而言,如果说没有赵本山就没有完美的春晚也毫不为过。
时代在进步,春晚也在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以高端光影效果手段应用于春晚舞台来夺人耳目的节目也越来越多,从这一角度上,也进一步导致了歌舞节目的发展与创新。但比起以眩目声色为手段的歌舞节目,赵本山仍能以他的草根幽默独领风骚,实数难能可贵。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急需一股文化的清流,冲彻百姓心中那颗寒冷的心。而当时一来受许多思想的禁锢,二来手科学技术手段的限制,三来众百姓还没能达到欣赏阳春白雪的高度,受到种种的原因制约,歌舞节目终不能摆脱压力而蓬勃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的文化空虚却是不能不填补的,此消彼长,撑起曲艺界脊梁的,正是作为“下里巴人”的相声与后来小品艺术。恰逢这个时机,不久之后,赵本山诞生了,并以他独特而朴实的草根艺术风格,横扫中国曲艺界二十余年,经久不衰,这段辉煌,任谁也无法磨灭。
然而,再美好的事物,也必不能永久,好比古龙笔下流星、蝴蝶,又如后主眼中的春花、秋月。当今时代不同了,“笑的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在这场“准危机”中,赵本山亦不能置身事外。
从今年赵本山带给我们的小品《不差钱》中,我们或许能略见些端倪。
从小品人员组成上,一改往日经典结构,即便是高绣敏不再了,可还有宋丹丹嘛,还有范伟嘛,赵本山为什么要刻意改变人员结构呢?也许大家要说,是为了培养新人,这个理由我虽然同意,但我还要问,赵本山为什么要急于培养新人呢?很简单,本山老矣!
小品里除本山之外的三人中,只有毕福建是大腕,小沈阳在出演《乡春爱情》之后略有名气,但与赵本山和毕福建等人绝不是同一级别,而丫蛋更是默默无闻——当然,或许她日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本山在人员配置上是急于求变的。而人员配置的改变只是手段,作品的“提高”才是目的。
上文“提高”一词,我为什么要加引号呢,那是因为它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力求保持现有水平,不至于降低含金量。
如此急于求变,原因可能很多,或许是希望自己的艺术能登上一个新的高峰,或许是想通过改变结构尝试一下新鲜事物,但如此两种解释,我觉得都似乎有些牵强。我倾向于最后此种解释——如此求变,赵本山是在作“困兽之斗”。
赵本山的小品来源于生活,土生土长,所以人们看了之后分外亲切。而当赵本山的小品在春晚大红大紫过后,其经典对白也必将成为这一年度最流行的n句话之一二。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赵本山的艺术则是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如果用本山的那部电影来形容,“落叶归根”可否?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切终将过去,赵本山的辉煌亦如是。回首本山出道以来,二十余年的寒来暑往,日生月落,本山带给我们的欢乐太多太多,他的青春与才华也逝去的太多太多。莫名而深厚的情意在不知不觉中,卷刻在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谁都不愿离弃。
然而,又有什么能敌过时间呢?江郎才尽或许就是赵本山不消十载即可证明的写照。本山之所以做“困兽之斗”,或许不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想在自己完全江郎才尽之前,为我们留下尽可能多的欢乐。
求稳之心,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打破早已习惯了的常规,正如历史朝代更迭一样。陈胜、吴广因雨误期,才不得已以“死国可乎”的口号揭干而起,元末百姓忍无可忍,韩山童、刘福通才不得已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为口号打响元末农民起义第一枪。他们都是被形势所迫,因为不反不行。与他们类似,我想,本山的小品如果仍能继续往日的辉煌,他是不会迫不及待改革求变的。
再看《不差钱》整体剧情布局上,其语言与往年本山小品相比,已无新异,许多都是采用08年流行语杂糅勉强成句,只顾一时之功。
丫蛋自报家门的一席话,表情上的紧张羞讷完全是套用《火炬手》中的本山,话语上也是取自东北方言,当然,艺术既然是来自于生活,这些倒不是不可以。但,丫蛋的艺术传承,是法于生活还是法于本山,却很难说的清楚。赵本山作为艺术家也不是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小品中,特意安排丫蛋高歌一曲,来展示丫蛋的硬性功底,真可谓用心良苦。
在艺术界打拼数十年的赵本山,成功所靠的是天然一体的生活艺术,可基本功作为一种隐性的必修课,赵本山时刻也没有放松。故,本山弟子中,能歌善舞者倍众,妙趣生花者甚多。
小沈阳近些时日红红火火,大有“一步登天”之势。作为本山的弟子,小沈阳风格独到,不全仿于本山,而是“取意不取技”,这点或许是他日后自成一家的基础。
作为外行人,很多更深层次的东西我自然是看不见、看不懂的,但本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原理,如果有人妄图以效仿本山表面的东西来获得成功,那他必将一败涂地。如果自本山之后,“本山派”的小品仍是以赵本山的行为、举止、语言来继续,那只不过是换了一副承载它的躯体,已无神韵。本山若泉下有知,也不当暝目。
谈了这么多,真的有些不知所云,那就来换换思路,说说春晚好了。
赵本山的小品虽略见衰败之象,但其中有很多东西却是与其他艺术共通的,这也是春晚的势头。
随着声效手段的提高,春晚的场景华丽程度一年胜似一年,视觉冲击力甚是强悍,但导演们,我要对你们说,你们危险了。
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华丽的场景的确能给观众们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但每次视觉享受之后,观众的审美也会随之提高,于是产生了“审美疲劳”。人之心也无餍,你给观众带来了华美的视觉享受之后,观众必定向你索求的更多。社会是在进步,科技手段是在不断提高,但有人们欲望增长的快么?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当有一天,你倾其所有科技之能事也无法满足观众的声色之欲之后,你怎么办?所以,歌舞只能是面向人们耳目的声色的艺术,而不是贯彻于内的心灵艺术。
心灵艺术是不需要靠多么豪华雄壮的场景来烘托的,而是平凡中能带给人们心灵慰藉的艺术。相声、小品就是那碗是能带给人们快乐的“心灵鸡汤”。它们虽朴实无华,可却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箴言妙语、珠玑字字。如果用舞台来渲染这种平民化的生活艺术,是不是可以用下面这句我很喜欢的台词来形容?
“道之极意,返璞归真,绝顶杀招,竟是一片安和详宁,已是道之无争,道之无求,道之无欲。”
相声鼻祖是艺名“穷不怕”的朱绍文,清末兴盛,至今代代传承,其经典之处便是能以讽刺作为幽默的基调,使人开怀大笑之后,思虑不绝,自然也就经久不忘。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新的政治社会结构,相声改革很大,期间也出了一些经典的相声段子,但相声却在兴盛几十年之后,渐渐衰落,时至今日,虽有郭德刚等相声演员红火一时,妄图力挽狂澜,但也无异于杯水车薪。
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相继逝世,新一代相声艺人无人挑得大梁,虽有姜昆、郭德刚等艺人苦苦支撑,但人才凋零终免无可免,相声这种以讽刺为基调的幽默艺术形式,终将灭亡。
社会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相声为何会走向灭亡?根本原因在于它违背自身原则的转型。
相声是一种以讽刺为基调的幽默艺术,而不是一种媚官媚俗的歌颂艺术。相声艺术家一旦妄图以歌颂社会代替讽刺社会,相声必亡,即使不亡,那么经过扭曲的相声也不是原本的相声,而是伪相声!
《诗经》风雅颂,风者成就最高,雅次之,颂成就最底,为什么?这正是当今相声面临的问题。
为什么经典旧段子重复了百回千回,听众们仍然爱听?为什么当今春晚层出不穷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当今社会的段子只能作为“一锤子买卖”来强加给听众?我不谈政治,只讲艺术,把祖国歌颂的再好,把高官巴结的再好或许能起一时之功,但那却失去了艺术生存的灵魂。
真正的艺术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效的,真正的艺术是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所接受而不是为了讨好某几个领导的,真正的艺术是为了慰藉人民的心灵而不是为政治所服务的。
相声作为传统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自也应该保持它自己的本色。真正的相声,是当有一天中国灭亡了,它却仍能以它自己的方式在世界的令一个角落中扎根、发芽、湛放。
当下曲艺界的各类节目有合流之势。就拿今年春晚来说,不论是相声还是小品,其中都杂糅着或多或少的其他因素,或煽情,或歌舞,或时政。
今年的春晚和去年的春晚上都浓墨重猜的描写了军人的生活,含情脉脉,潸然泪下。这不能不说是春晚导演的见识之高。
孙子兵法有云:“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历代国家要想稳定,须知兵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安抚军人也至关重要。
借春晚这个平台来让军人抒发一下想与亲人团聚的情感,一来可以安抚军队,二来可以引起那些天涯过客的共鸣,三来可以使策划者的才华暴露在某些人面前甚至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四来可以弥补艺术资源不充足的空白,一石多鸟,妙,妙,妙!
通观春晚,将会发现,春晚的节目越来越现实化,越来越功利化。
被春晚所采纳的节目,不顾真正艺术含量,而是以多人合作的大型节目为主,因为这能给更多的人露脸的机会,说到底,面子问题尔;春晚节目中,用了更多的时间讲述这一年的中国大事,并加以煽情,使许多人潸然泪下,高明;连续数年春晚,都花费大量的时间给了一些台湾演员和一些军队演员,并用种种借口来搞“海陆两岸大煽情”、“军民全体大煽情”,政治牌出在了艺术桌面上,当否?当否?
一剑知秋于沈阳 2009.1.26
-全文完-
▷ 进入一剑知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