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实有许多误区,这种误区可能是习惯养成的,或者干脆就是一种条件反射。有个笑话: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高速公路出车祸了,连人带车翻下悬崖,警察赶到后向下喊话:“how are you?” 留学生答:“i’m fine,thank you!” 然后警察走了,留学生死了。惯性的、条件反射的对应生活和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使我们远离了逻辑、远离了创新、远离了自然界的轨迹。要清醒地认识这个误区,超越自我有所感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国人讲求面子多过里子,什么“形象工程”、“窗口工程”、“展示工程”、“个人品位”、比谁的老婆更漂亮等等等等,财力、人力和精力浪费了不少,效果却微乎其微,甚至是相反的。
就个人而言,面子已经是一种“社会地位”或者“人生品位”,衣、食、住、行追求“上品”是没错,但当你的收入没有达到这一消费水准时,面子上荣光未必就能使里子好受。
对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来说,面子的体现应该是建立在里子的基础之上的。北京奥运会,让中国人“趾高气扬”了一次——向世界“展示”一把中国的“辉煌”,但这完全没有减缓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也没有减轻中国失业率的剧增、更没有使中国农民的收入增加,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该倒闭的工厂还是倒闭了。这种“辉煌”明显是建立在很多人痛苦的基础上的。如果仔细考虑,国外办奥运,首先计算能赚多少,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多大,对于“面子的展示”他们很少在乎。这也是人家的“惯性”和条件反射。对于两种办奥运的做法谁对谁错我们无需讨论,但决策需要注重内涵这一点不能忽略。北京奥运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什么“内涵”的变化,也许咱是鼠目寸光,还没看出来。
最近上海开始了“迎世博,学英语”的全民运动,各单位还组织了“考试”,可以说一夜之间,上海人都会说英语了,实际上又一次展开了“面子工程”,而且是政府大张旗鼓地“号召”老百姓学英语,从根本上忘记了展示中文的机会。有的人还认为说几句英语在老外面前体现出了上海人的“品位”。说一句得罪大家的话:这是一种小农意识的自卑心理!想想你那蹩脚的英语,老外听了都半懂不懂,你的“品位”在哪里呢?这叫弄巧成拙,轻贱!
世博会是世界性的,来上海参加世博会的老外肯定是精英分子,说不定人家的“普通话”还比上海人说的标准,上海政府为什么就不组织上海人学学普通话呢?说好普通话,这才是真正的面子,中国人不会说普通话,老外恐怕不仅仅是惊恐,而是看不起你!
其实,“面子”就是几千年的小农意识在作祟。深层次的问题是群体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取悦感。在官场,下级取悦上级,在本地,主人取悦客人。单单忘记了“自我”和“自我优势”的存在。这种惯性已经体现在国人的一言一行中,骨子里已经离不开这东西。柏杨先生说得好:这是一种“奴性”。
讲一个故事结束本文:明朝末年,李自成的部队兵临城下,崇祯问诸大臣是守还是迁都,得到的答案是气宇轩昂的“誓死保卫京城”。结果当李自成攻入城内后,崇祯敲钟召集大臣,却只有身边的太监!如果当初他能够审时度势,中国历史就不可能被大清朝带回奴隶时代了!
-全文完-
▷ 进入子正99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