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即,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会看到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政府机关门前、超市、酒店、小区居民楼,处处高挂的大红灯笼,牛年的吉祥物图案也是随处可见,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精美绝伦,造形多样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兴盛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
大红灯笼高高挂,挂出新年独特的东方气息。在中国,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中国人是最喜欢大团圆的。无论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中秋节,还是“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的元宵节,无论是“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的小年,还是“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的除夕,都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尤其是春节,人们不管是千里万里雨雪风霜车船劳顿,都尽可能回家。在团圆的日子里,走进挂着两盏火红灯笼的家门,那是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醉人的喜庆。
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的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2005年,胡锦涛主[xi]访问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所在的柏林顿宫红灯笼高挂;伦敦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如高135米的“英航伦敦眼”和历史悠久的萨默塞特郡议院也被红色的灯光笼罩;伦敦几条主要购物大道,如牛津街、丽晶街和邦街等,也挂上了大红灯笼。整个伦敦,似乎笼罩在流光异彩的红色灯笼的海洋中。中国红灯笼在异国他乡绽放出了灿烂的光彩。每年的新年和春节,我们都能看到大红的灯笼高高挂。你看,天安门城楼上的八个大红灯笼,每个高2.23米,周长8.05米,重约80公斤。你看春晚上的舞台上,总会挂起无数象征的喜庆的大红灯笼;城市的各条主干道,红灯笼长长的穗子迎风飘扬,将年节的气氛四处播撒;外国的华人社区都要悬挂各式各样的大红灯笼,一盏盏,一排排……
大红灯笼高高挂,把人们带进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憧憬之中。小时候,那个穷困的年代买不起灯笼,也没处去买,就弄张红纸跟爷爷一起糊。尽管材料匮乏,技术拙劣,糊出的灯笼远不如今天卖的好看,但一经挂起来,一样喜气洋洋。“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歌是一直这么唱的。但实际上,一般人家的红灯都是从大年三十甚至是小年就开始挂起来了。小时候,我家的院子很大。每年腊月二十八九,父亲就会在黑漆大门旁边立上一根高高的杆子,把大红灯笼高高的挂起来。回家一走进胡同,就能看到我家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我便会跟同学说:“看,那个最高的红灯笼就是我家的!”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每年正月十五,各地都有元宵灯会,非常热闹。正月十五是新春佳节的尾声,正月十六开始,大红灯笼就要收起来了。每当大红灯笼收起来的时候,我的心里便会有一种节又要离去,人又要别离的感伤。苏轼曾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乔羽作词的《思念》中唱道:“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从古到今,人们就这样一代代周而复始地经历着悲欢离合的折磨。但人们还是在大红灯笼圆圆的肚子里,寻找到了下一个团圆节日再相逢的希望。圆润饱满、色彩热烈喜庆的红灯笼的一开一合,像燃烧深冬的一粒粒火种,随风点着民俗最朴素悠久的向往。这个向往就是期待团圆!
现在可能没有人再自己用红纸糊灯笼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塑料布或红稠缎制作而成的灯笼,比过去的纸灯笼耐用得多。现在我家用的这个大红灯笼都用了4年了,今年还能用。刚才把它找出来,已经挂在阳台上了,通上电后,由红稠缎里面显映出来的灯光映照在大红灯笼上那个金色的福字上面,增添了动感,给即将到来的春节也增添一派喜气。巨大的楼宇没有大红灯笼鲜亮,五颜六色的汽车,没有大红灯笼红的张扬。大红灯笼是新年最辉煌的仪仗,淋漓尽致地开成春天第一朵花儿,使我们在无尽欢乐中忘却了昔日的忧愁与悲伤。
凛冽的寒风中飘散着腊香的味道,雪遮不住二月的心事。过年了,气势如虹的大红灯笼,让人感到节日气氛的浓烈和隆重。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喜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吉祥的色彩装点了城市,也点燃了人们的好心情。凝视红灯笼一盏盏红红的祝福,我的心也跟着你的光芒向着春天飞翔……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