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后,稍作休息,整个人又活乏起来了,便都又想尽早饱览一下美丽的庐山了。山上的夜色比山下来得更早,也更浓厚。此时,天已灰蒙蒙的了,遥望山那头的酒店、农家已是模模糊糊,只有泛黄的白炽灯射出的灯光在暮色里摇溢,像是躲藏在青帷帐里的佳人,显得如此的娇柔无力,又如此的冷艳隐约。
闲来无事,我便一个人溜了出去。庐山街道不多,主要是五里街道。街上商店摊铺林林立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守摊的都是当地人,看客都是游者。几乎每一名游客都会购置一点庐山特产,用于返家后赠亲馈友,这既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更是中国人一种渴于告知心理最好的传话载体。庐山无田无地,山上的树又禁止砍伐,人们便以此为生,生活反而更加富裕,而且显现出一种甜淡优雅。相对于泰山、恒山,庐山成名并不早。在南北朝时,也只有陶渊明等少数几位文人骚客唱吟过庐山。陶渊明还是九江人,而且他并没有真正登过庐山,只不过是“悠然见南山”(南山可能是指含鄱口),在远处观望庐山,而并没有攀登过庐山。在当时,庐山还处于一片荒芜,并没有多大名气。随着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江西成为一个富绕的鱼米之乡,这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此时,庐山就象初长成的妙龄女子,摘去了遮在脸上的面纱,世人顿被她的美貌震惊。无数名人、豪杰幕名而来,抒写出无数首脍炙人口的文章。这又以李白为首,他不仅热爱庐山,更是在最不得意之际归隐庐山、寄情山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以自己对庐山特有的情感,抒写了无数首天下流传的名诗,而庐山也因此名动天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灿烂时期,庐山积蕴了厚重的人文气息。至国共时期,庐山又迎来最为辉煌的时候。首先是传教士用世界的眼光兴建一大批美奂美轮的建筑,奠定了庐山整个格局及风格。随后蒋介石、宋庆龄以及毛泽东、江青、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对庐山的钟爱,庐山进一步积蓄了她独特于他山的名气和底蕴。此时,庐山不仅有文化的气息,更具有了独一的帝王气派。近朱者赤。世居庐山的民众,熏染久了这种气息里,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一种甜淡、优雅的气质。
庐山以旅游业为支柱,鲜有农事更无工业。一年里又以秋夏为忙,春冬为闲。走在街上,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却感受到一种优闲的气息。人们三三两两地分坐在树荫下,吃着花生,品着香茶,谈论着天下大事,分享着家中喜事。年青的一会儿招呼造访的游客,一会儿又给闲嗑的老人蓄水添茶,并不时打戏两声,惹得自家的长者笑怒着驱赶而去。而不远处,一群小孩在玩耍,不时地有一二个小孩跑过来,抓一把花生便闪在一边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或是围着老人追逐喜戏,害得老人们不得不一边交谈,一边以一只手护着孙儿孙女,怕他们不小心摔跤。“其乐融融”,天伦之乐也许是世间最美好、最和谐、最令人神往的乐趣。
从街上回到住处已九点多,因为有月光,天反而比黄昏时更明亮。山上的月亮比山下的月亮更亮也更大,这得益于山上的空气更清澈。洗漱完,躺在床上打开带来的笔记本听歌,窗外一片寂静,没有一丝嘈杂之声,只有偶尔几声虫鸣和犬吠声,还有就是风和树的摩挲声。这是一种世外之静,是尘世中无法理解到和享受到的静谧。
-全文完-
▷ 进入不知道是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