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东方古堡的余韵--客家围屋的历史由来不知道是谁

发表于-2009年01月22日 晚上10:23评论-1条

围屋,顾名思义就是围起来的房屋,后人将它与村围及有坚固围墙的各类房屋统称为“土围子”, 是客家人的特有文化附属物,也正逐渐成为客家人的代名词。目前,围屋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广西等地,围屋主要有圆型、方型等,其中以圆型、方型为代表。圆型围屋代表是福建土楼“振武楼”,而方型围屋以龙南关西新围为代表。

围屋的最早“始祖”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的 “邬堡”。自夏商以来,中原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自秦汉以来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尤其到了三国两晋时期,战争更是连年不断,这既有各国之间征伐,也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战乱频繁造成民不聊生,引发中原一带土匪、强盗横行。为了共同抵御各种侵犯,当时的大家族就聚集在一起居住,并逐渐建造了具有防御功能的“邬堡”。

同样受战乱的影响,中国自两晋时代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推进了南方发展进程。在三国两晋时代,长江以南一带还处于未开发状态,被世人称为蛮禹之地,居住的是当地的土著人,生产力非常落后,是被庶贬之人流放和囚犯关押的首选之地。但也是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从北方迁徙而来的人一方面为了与当地人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怀念故乡,期待战乱平息后返回故乡的愿望,再就是为了便于统一对来自不同地方但命运相同的人们的称谓,诞生了“客家人”这一特殊的群体。

客家人简而言之就是客居他乡的人,这不仅表明了当时这一群体的悲哀的心境,也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处境和地位。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而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当地土著人生活的改变,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客家人的到来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南迁而来的客家人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当地生产生活的原始状态,引发了社会贫富差距,更为主要的是带来了土著人与客家人争夺土地、山林、河道等资源的矛盾。虽然土著人世居南方具有熟悉地形等优势,但综合比较,他们在与客家人的争夺战中一直处于劣势。为了挽回损失,土著人只能选择战争,不断的破坏、掠夺客家人的成果。客家人南迁过来,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居住在各地,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较为分散。为了能与土著人在掠夺战中抗衡,保卫家园和果实,客家人逐渐形成了以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聚居一起的现象,为了适应这种形式,客家人在沿用乘袭“邬堡”的基础上,建造了容防御、居住为一体的围屋。

由此可见,围屋最大功效是防御功能,最大特点就是“围而聚之,聚而居之”。聚,既反映了围屋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由以一个家族或多个家族为单元共同居住在一起,也反映了围屋是由各个家庭共同出资兴建的场所。一个聚字更能反映出居住在围里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人,他们是居于平等的关系才走到一起的。因此,居住在围屋里的人们之间相互敬重,大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时相互帮忙,闲暇时共同娱乐,体现了一种平等主体关系。然而在一片鸡鸣犬吠、炊烟依依,孩提绕膝而坐,老人依门而望的祥和、和谐的氛围,与之相伴的却是坚冷的城墙,突兀的枪眼和肃杀的气势。围屋正用自己独有的语言诠释对和平与战争,千年历史长河里的一对孪生兄弟的铭心的理解:和平里孕生着战争的端倪,战争里饱含着和平的期望。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不知道是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本文资料有据,把客家人的来历与围屋历史的由来与审美描述得极尽翔实!欣赏!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朋友的文章,给人不一样的视角,感谢对散文版面的支持!at:2009年01月23日 早上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