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沐浴着春晖走出家门,骑车在滚动着的“河流”中穿行。前面,突然一顶“华盖”摇摇摆摆、晃晃悠悠拦住了去路,绕不过去,只好跟着;原来是一辆人力三轮车……
看得出,车老板为了装饰他的车,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车身是暗红色的,再用褐红色咔叽布抽成皱褶垂在铁皮棚子下面,上面一个金黄色琉璃瓦形状的的铁皮棚子,中间还镶着一个葫芦顶子;车身的四周还围着古铜色团花麻纱围子——囫囵个一个出土文物。
这东西几十年没有见过了,只是这几年又呼啦一下子冒了出来。三十年前,它还被许多人称之为“洋车”,但他和骆驼祥子拉的洋车却不是一码事,它是有链条的三轮车,祥子拉的却是两轮车。应该说,三轮“洋车”比两轮“洋车”进化了一步,起码多了一个轮子和一套“链条传动”。可是不管它多么进化,在当今社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飘得都能“一日千里”的时候,人们又把这种老爷车“请”出来,也算是一种返璞归真吧!
人力车终归是人力车,不管它是用手拉的还是用脚踹,也不管它过去叫什么、现在叫什么、将来又叫什么,但一看到它就会使人联想起那“电灯不明,马路不平,电话不灵”的“万恶的旧社会”。老前辈茅盾先生在《子夜》里就曾描写过一位坐“洋车”的阔太太:穿着高衩旗袍,翘着一条光腿,使满街的人都能看见她的三角裤……
记得前些时还曾见到过几辆“洋车”,簇新的大红车身,铮亮的抛光轮圈,乌黑的烤漆车架;下面四个黄铜车铃和两个装电池的琉璃车灯。上面蓝布白月牙顶棚……乍一看不尽惊呼:呀!洋车……不同的是,下面有多了两组车簧,使人坐上去就会忽忽悠悠、 舒服得要死……这也是古城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嘛!
是啊!“洋车”又回来了,带回来一个对“洋”字的思考。三十年前,吃的有“洋面”、“洋糖”,穿的有“洋布”、“洋袜子”,用的有“洋油”、“洋蜡”、“洋火”,使的有“洋伞”、“洋碱”、“洋胰子”,更有蔬菜“洋芋”、“洋葱”、“洋柿子”、“洋白菜”,就连出国留学都叫“留洋”。唉!洋玩艺儿坑苦了中国人,谁叫咱一穷二白哪,所以才有了那么多次的“抵制洋货运动”。
随着平地一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洋玩艺儿也像秋后的蚂蚱一样销声匿迹了,人们开始习惯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洋糖”自然没有了,就连“古巴糖”都被国产糖代替了,更不用说戴“洋帽”、骑“洋马”、挎“洋枪”、抽“洋烟”、牵“洋狗”了。
“洋瓷”成了搪瓷,“洋碱”成了肥皂,“洋胰子”就是香皂,就连“洋火”都被打火机代替了,带“洋”字的东西似乎都不被人们认识了。
可是随着“洋车”的出现,只要稍微一琢磨,“咯噔”一下还着实吓人一跳。满大街跑的“洋名字”国产车,林林总总的“洋”店名。忽有一日,电视机里冒出一条“美孚”油品广告来,一下子又让人想起了七十年代的电影《创业》,大鼻子洋人用拐杖敲着方形油桶嗥叫:“离开了‘美孚’,你们中国将变得一片黑暗……”
哈哈!“美孚”又回来了,不是中国人离不了“美孚”,而是“美孚”离不了中国市场!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如今是改革开放,中国的青春少女愿意嫁给外国的糟老头子,中国的恐龙蛋化石可以半公开地大批处境,中国的航天机密可以公开见诸报端,中国的土地可以成为洋人的核废料处理厂,中国的体育骄子可以帮助外国人“手刃”自己的同胞……世界大同了,国门敞开了,何必还要遮遮掩掩?
就算把那些个带“洋”字的名称都再叫起来又有什么关系,本来那些带“洋”味儿的名称也不少啊!什么“菲林”、“卡通”、“朱古力”,还有“家私”、“蛋塔”、“克力架”……你不懂就说明你古董,说明你落后,说明你没有“与时俱进”……“崇洋媚外”这个词也早该从词典里剔除了……
唉!中国人啊,何时才能潇洒地走一回哪……
-全文完-
▷ 进入jinwen45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