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需要关怀;在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希望去关怀别人。但是并不是需要关怀的人就能得到关怀,也并不是希望关怀别人的人关怀别人的方式就是正确的。关怀别人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这个人有爱心。但关怀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在这所有的关怀中有一种关怀方式却是最要不得的。我把这种关怀方式称之为“暴力关怀”。这种关怀方式不但可怕,而且还带有极大的破坏性,甚至有时候这种关怀所产生的破坏力比迫害一个人所产生的破坏力还要大。这种关怀在现实中不但存在,而且还非常的普遍。比如:父母打骂子女、老师打骂学生、长辈斥责晚辈、法官宣判罪犯等等都属于“暴力关怀”。不过法官宣判罪犯这种“关怀”带点暴力也是应该的。因为罪犯危害社会,对于这种事情只能以暴治暴才行。但是在子女或者学生上再用暴力的方式来进行“关怀”似乎就不应该了,因为子女或学生不是罪犯。当然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可能做了些坏事或者错事,但只要不触犯法律,那么用“打”或者“骂”的方式似乎就显的不太恰当了。
在西方发达国家,父母打骂子女老师打骂学生,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在法律上那属于侵犯人权。但在我们中国,对于“人权”这两个字似乎看的很淡。所以很多时候,父母打骂子女老师打骂学生这种行为不但没有遭到社会的反对,甚至还得到了认可甚至是表扬。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因为在打骂中被“关怀”大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对这个社会有一种恐惧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这个孩子要么对这个社会异常失望,要么“以牙还牙”的将小时候受到的暴力返还给社会。假如你看一看社会上那些性格开朗且在心态上积极向上青年,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中都有一个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我们的社会常常有这样的抱怨,说某一代出生的青年多么的不成气候多么的没出息,可是这些抱怨的人却没有仔细的去思考下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是谁造成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暴力关怀”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也就是说,那些经常对自己的子女或者学生进行“暴力关怀”的父母或者老师是如何喜欢上这种方式的呢?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擅长“暴力关怀”的父母和老师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暴力倾向。具有这种暴力倾向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希望将这种倾向发泄出来。这就像人吃的太饱要打嗝,肚子里有冷气要放屁一样,是很难控制的。可是具有暴力倾向的人是不敢随便发泄内心的“暴力”的。因为首先他不敢触犯法律,其次他不愿违反社会道德。他需要找一个既不触犯法律又不违背社会道德的途径,结果他们就找到了“关怀”这种方式上。关怀自己的子女或者学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这也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但是长辈对晚辈如何的关怀,社会却没有给出确切的方式。所以在这时候作为父母或者师长在关怀下一代时将内心中的那些难以压抑的暴力倾向同时释放出来,便顺理成章了。这就像倒垃圾,在垃圾的外面包装上个很精美的盒子然后扔掉,周围的人就不会有异议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很多长辈总喜欢教训一些晚辈,其实并非这些长辈如何的仁慈如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而是他感觉不说上晚辈几句他心里就不舒服,也就是说他在斥责晚辈的时候恰恰是在对自己内心的暴力倾向进行释放。所以说,如果你是年轻人,你现在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你会感觉有的长辈很亲切而有些长辈却令自己有一种畏惧感。也就是说,那些令你感到亲切的长辈内心不存在暴力倾向。所以他们在关怀你的时候,想发脾气也发不出来,自然而然就只能用慈祥和和缓的心态来对你进行教育了。
在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逆反心理,尤其是孩子和年轻人。你越让他这样做,如果他不喜欢就偏偏不这样做,哪怕这样做是正确的。所以长辈在对晚辈进行“暴力关怀”的时候,这些晚辈就会异常的反感。倒不是他们不需要关怀不希望关怀,而是他们不喜欢这种关怀中的“暴力”。这样关怀的结果不但没使他们改变他们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反而使他们为了来对抗关怀中的“暴力”而故意的不改变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如果你作为父母或者师长,当在教育子女和学生时,如果能将关怀中的“暴力”摒弃掉,那么你会发现被关怀的人很乐意听从你的话。并且如果你能够长时间的在关怀中不带“暴力”,你会在那些被关怀的对象身上树立起自己作为父母或者师长的良好形象。反之,你在关怀中的暴力成分越多,便越不容易将关怀的内容传输给被关怀的人,更别说让他们来改变自身的缺点或者错误了。
在现实当中,“暴力关怀”这种现象还很多还很普遍,而且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所以使这种现象一下子消失也不可能。但我们现在既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应该努力的去改善这种状况。在这方面除了我们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护孩子的权利外,还需要我们的文化界和各种传媒来积极的宣传“暴力关怀”的危害性,以便使我们中国的儿童尽早获得一个健康而又美好的成长环境。
-全文完-
▷ 进入雨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