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活到老做到老其乐融融----浅谈老有所为云冈山人

发表于-2009年01月02日 早上9:43评论-1条

活到老做到老其乐融融----浅谈老有所为

(一等奖)

人,有小就有老,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老了以后怎么办?也是争论了许多年的话题,历来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每个人都有一套各自认为得意的活法和想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如何对待老的问题上,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积极老龄化"的问题。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条件下,做到老有所为,进而享到老有所乐。这是被许多老年人认同的观点。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怎样才能做到老有所为哪? 笔者认为:

一、丢掉保守、摒弃消极,向传统观念挑战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认为人老了就一切全完了,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基本上就进入了排队等死的行列。除了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状况外,其他方面就放松了。有的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成了生活道路上的一只迷途的羔羊。

这种保守、内向、消极的态度是中国传统的老年价值观。用新时代的眼光看,这是非常落后和十分有害的观念。必须把它彻底丢掉和摒弃。老年不等于昏聩无能,更不等于死亡。即使是高龄多病也并不意味着活力逝去。而应该以一种创新、外向、积极的新型老年价值观去正确地评价和对待自己,让老年生活成为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在享受社会赋予便利的同时,仍要尽其所能、积极劳动、回报家庭、奉献社会。像千千万万个姚树文将军那样,有晚年没有闲年,人生没有停留,人生只有奋斗。以实践挑战传统观念,以行动书写作为。

二、发挥专长、继续攀登,点燃事业的第二青春

老有所为涵盖的面儿很广,但也有许多人却苦于找不到切入点和位置,因此而陷于无奈,于是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其实人总是有一技之长的,据笔者体会,一技之长的延长链应是老有所为的首选项目。生活中有许多人都这样做。

工作岗位上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掌握了非常富有连贯性的知识和信息。这是十分难得的宝贵财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在本行发挥余热,并通过孜孜不倦地努力,能干多少干多少,书写事业的第二青春一点也不是神话。同煤集团所聘用的老专家组的成员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实例。两年来,他们共为公司决策提供了近二十个有价值的课题报告。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企业做强做大贡献力量。

三、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感受新时代的无限乐趣

"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做到老"。这是积极老龄化要求老年人对待未来的基本态度。而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就是这种奋斗的素质要求。全国现在有一百三十万老人正在一万七千多所老年学校勤恳地学习,享受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乐趣。

他们中有的学政治、有的学科学知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学音乐、绘画、书法。天津有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叫董铁林,退休后在老年大学烹饪班系统学习后,编写了通俗的教材,义务举办"下岗职工烹饪培训班",传授一百多种菜肴的烹制技术,为下岗人员再创业做奉献。

许多老年人学以致用,继续用余热回报社会,已成为一部分人的新的生活乐趣。

还有一部分老年人为了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硬着头皮,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学习现代技术和知识,特别是学习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这对老年人来讲着实是个头疼的问题。过去对这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又毫无外语基础,学起来很吃力,光一个打字,没有毅力的人是学不会的。人老了忘得快,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啦,反反复复,比年轻人要多费几倍的劲儿。但有的人还是硬啃了下来。在我们课题组就有两位老者,经过半年的努力,不但能熟练地打字、编辑,还能轻松地上网查阅资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一个劳动力(打字员)。

老年人能进入电脑行列,是向前跨了一大步。是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志。时代离他们更贴近,也使生活更同步。

四、志愿从事,公益事业,陶冶一份悠闲的舒畅心情

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物资生活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栖息即将疲惫的灵魂。老年人每天都在接受着社会的馈赠,政府和企业的关怀,使大家无后顾之忧,而所居社区那绿色的草坪、洁净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以及熟人的问候、微笑与亲人们的呵护,无不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幸福和幸运就在我们身边萦绕。

老年人不能只作它的享受者,也需要反馈自己的爱心、情谊和良知。这种反馈最突出的就是要求老年人自觉地献出一点爱心--公益心。

民众的公益意识的多少和强弱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公益是每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是一种自觉自愿的、不以要求回报为目的的利他行为。它不仅是一种利他的奉献,还是一种道德自律。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公益事业的身体力行者,用他们的良知和爱心为我们的社会送来了一片洁净,一缕凉爽,一股温暖。成为社会公益的一面面旗帜,同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为社会做着默默的奉献。

有一位95岁高龄的日本老人叫远山正英,一辈子致力于绿化沙漠,在本国曾使24万公顷沙丘变良田,70岁那年,来到中国大西北,在思格贝治理沙漠,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那里已经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绿洲;同煤集团公司的老处长杜衡山同志,退休后十几年一直在老年机械加工厂当厂长,为矿山服务……

然而更多的是默默无闻,不求名、不图利的公益事业的实践者,他们有的把终生积蓄献给希望工程,如天津的九旬老人白芳礼靠登三轮车18年救助困难学生捐资40万元,通过天津、南开大学共资助200多名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使他们完成学业。而自己过得相当清苦,有时靠拣他人吃剩的食物度日,一直到病得累倒。(6月7日大连晚报)

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我国已有600多万名老同志从事了关心下一代活动,有几百万老年人活跃在城市、街头、路口、楼群之间义务从事维护交通秩序、安全治保和清洁环境等各类公益活动,他们像燃烧的夕阳,创造着绚丽多彩的辉煌。

对于老年人来讲,从事公益事业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活动,从中能够获得快乐和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滋养生命的营养液,是产生生命激情的动力源泉。人在帮助别人时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仁者寿"就是这种身心健康的集中反映。因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社区中做一项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护理一片草坪,呵护几株花木;关心他人,帮助邻里;做一个快乐的社区人……都是具体的而且能够做到的公益活动。只要你去做了,必然会产生一种舒畅的心情,那种感受是很舒服的享受。

五、做身边事、干家务活,营造家庭和睦的良好氛围

人老了以后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依赖性和懒惰性。特别是男性老人,在家里老子天下第一惯了,更有一些平时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男子习气,退休后一下子很难改掉这个毛病,仍然想依旧耍这套威风,结果不少人碰了钉子。有的闹到感情决裂,夫妻反目,为此而分居和离异的也不少。

家庭是由夫妻共建的一个温馨港湾,她需双方倾心地付出,坦诚、友谊、谅解、呵护、关爱、心疼、体贴两者的要求基本上是对等的,这个尺度要掌握好,不可以严重失衡。

妻子在丈夫上岗期间已经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丈夫退休后,一般的妻子总觉得也该歇一歇,在家务劳动、家庭事务中没了工作的丈夫也应该替她分担点什么。这既是一种老年妇女们的心理渴求,也是她们的生理渴求,此时的她们很想找到一种享受爱的平衡点。

聪明的丈夫总是能洞察妻子的心灵。于是放下架子,摆开阵势,学一把厨艺,替家人炒几个菜,拿起扫把清理一下卫生,做一些平时自己很少做的家事,尽管笨手笨脚,干出的活毛毛糙糙,但创造的气氛是不同凡响的。儿女们会夸奖,妻子会抿着嘴笑,心里是甜滋滋的。

笔者体会是,老年男子们,特别是担任过一定领导职务的同志,更应该虔诚地补补多年来欠下的家庭劳动课。体会一下,其乐无穷。一次简单的劳动,产生的效果和意境是想象不到的,它可以说是老年人开创未来生活局面的一种新方法、新领域。享受惯被人侍候的人,学学侍候人,角色互换,可以重新扣开爱情和亲情的大门。

六、力所能及、适量拼搏,建设欢快的精神乐园

追求精神享受是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一个崇高理想。经历过无数革命斗争和风雨考验而今天仍健在的老年人,都有一种历史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他们有的戎马倥偬,驰骋疆场,为新中国的诞生立过功勋;有的革命加拼命在不同时期的建设事业中出过大力、流过大汗,甚至积劳成疾。当时,他们的付出并不为得到什么回报和馈赠,只是为了那个理想中的主义,他们的作为无一不是在一种巨大精神力量的支配下酝酿而成。

现在退休了,他们还想千方百计为社会干点事,做点力所能及的奉献,其实质仍是受某种精神力量的作用,他们还是愿意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加些砝码。寻找那种做成一件事或做成几件事所产生的快感。对他们来讲,对这种快感的追求比重金的诱惑力要大得多。因此,才出现了那成百万的"义"工,分布在城市、乡村、街道、社区……做着他们自认为是最适合的事儿,成为社会进步的一支强大的而且是无成本的建设者。

老有所为,不是一个苛求性的命题,是一种自愿行为。因此,因人而宜,力所能及,已属可敬之列。若能适量拼搏,干出些更为轰轰烈烈的事迹来,像姚树文将军,退休后,今年六十五岁,已有一项发明获国际金奖,一项发明获国内银奖,还正在开发的有96项课题,那是多么了不起的晚年啊!他的精神家园一定是十分美好的。

老有所为惠及社会、惠及他人,也可以使老年人重新找到自我。从而活得更滋润,更充实。感受一把活到老、做到老的其乐融融吧,那就是老年人幸福的天堂。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云冈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剑知秋点评:

老未必一定要有所为,但一定要有所乐。
问候作者。

文章评论共[1]个
鎏篂無語-评论

好一句“活到老做到老其乐融融”,同感。问候作者!at:2009年01月02日 中午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