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地说,“大鹿岛”是不能叫作“鹿岛”的,因为名称不能随意改动。而我这么称呼,只是为了显得更亲近一些,为了记住这个我经前未听说过的现在又亲临其上的小岛。
从东港市大孤山出海,向西南行六十公里,猛然间突兀地矗立在你眼前的便是这个岛了。迎面绝壁一般的陡崖被满眼的绿遮盖着,让人在被大海的包围中感觉到了一种孤独,而就在这种心境中,你无奈地只能上岸寻求对它的解脱了。在汽车低沉的吼声中,盘山而上,翻过那道山梁,顿觉眼前开阔了——因为看见了平缓的海滩!
小岛因何而叫“大鹿岛”这个名字,现在已无从考证,只是听岛上的居民讲,说是有一个传说,说这岛是由一头鹿变化而成,所以这名字也就一直沿用。岛上的居民不多,大概有三千人吧,是一个渔村,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岛上没有物产,所需的生活物资全由大陆购进,就连电和生活用水,都是从海底下的电缆和管道输送过来的。远离大陆的地理位置给岛上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但习惯了这种生活的人们并没有这种感觉,在朝来暮去的复始中继续着在岛上的安宁静谧和闲适。而这种独具的环境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这里度假,于是这里便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旅游业,并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岛上有学校、有邮局、有网吧、也有集贸市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开发,而这种经济模式的局限也很明显——除了餐饮,就是出售各种贝壳制作的工艺品了,而看不出这里的文化积淀。这不免让人对这里的历史有了一种怀疑。
要说历史文化,这儿也可能注意到了,就是修了一座邓世昌的墓,供游人凭吊,不过我想这只是后人的杜撰。因为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身为北洋海军管带的邓世昌驾驶“致远”舰撞向日军旗舰“吉野”号时,不幸为鱼雷击中,全舰官兵250多人一同壮烈殉国。海战的位置距大鹿岛沿有上百公里的距离,在烟波浩淼的辽东湾里,寻找一个沉海者的尸身,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很困难的事,当然现在的人们为其修墓立像也就是种牵强附会之举了。
不说这些也罢。来此旅游的人们主要是喜欢这儿远离尘嚣的氛围,在这儿无所顾忌地舒展自己的心扉,在海滨浴场游泳、打沙滩排球、骑沙地摩托、享受海鲜美味,体验海岛的生活,所以海岛的历史在这儿是不重要的。
岛上的市场中出售的多是海产品,其中以贝类的饰物居多,这种非洲土著曾当做货币的东西,在这里只当做装扮生活的一种“小玩意儿”,这让人不免有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其实这只是不同的地域创造出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受着自然的侵蚀,并且在这种过程中表现出了优劣。
海岛上不出产作物,也没有可供垦殖的土壤,地势低平一点的地方都用来建造房屋和修路了。但岛上的植被非常茂盛,居民的房屋就建在半山腰,面对大海,掩映在这一片葱茏之中,红瓦白墙,自有一番别样的韵致,而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恬然自得也就是一种很自然的境界了。我想这也是大家喜欢这儿的一个原因吧。
-全文完-
▷ 进入竹川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