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云水光中洗眼来----问道青城山拈花听禅

发表于-2008年12月24日 晚上9:34评论-1条

在儒家的思想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仁者乐山 智者爱水”这句话了!这给了后来无数喜欢旅行的人一个充足的借口。没有想到亲近山水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来头。 

我们不是什么“智者”或“仁者”,不通晓关于山和水的大道理,更解释不清山水背后风水的玄机。但对于惯常在路上行走的我来说,迷恋于山和水的确是一种别样的生活。 

在葱笼的山色中徒步,是我最喜欢的行游方式。或急或徐,都是一种机趣,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况味。 

登山的妙趣往往和一座青山的魅力有关。当我从进入青城山的山门那一刻起,就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快意。 

“蜀山西南千万重,仙境最说青城峰”。夏日的青城山很秀美,先不说那层峦叠嶂、渐隐渐淡的峰形,就那满山惹眼的绿一下子扑过来,将你重重包裹,立时就让人觉得心中也变得青翠起来。山上的植被非常的茂密,一层一层茸茸的铺展开来,让人忍不住想用手去抚一抚。仿佛水色十足的翡翠,诗意、典雅而又透明。 

青城山逶迤的山脉,绵延在都江堰长长的境内。石阶、木桥、草亭,天上朵朵飘转的白云,涧中蜿蜒流动的山泉......川西山地的美景就这样不经意的涌到了面前。 

进山的人很多,曲折的山道上上上下下着五颜六色的身影,嘈杂、喧嚷不断。这给以“幽”著称的青城山增加了一些人为的反义词。也好, 生活原本就是如此。 

“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意”。千载以后,大诗人王维的这两句诗依旧能在青城山找到最好的印证。尽管他从未来过这个与他神交心醉的所在。“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因便拟归”,其实山不遇人,人不遇山,都是情非得已的遗憾。 

快到全真观的时候,汗也浸了出来,浑身的热气从脚底直往上涌。除了觉得腿沉的厉害,全身的经络反而变得轻快又亢奋。对着幽远的谷底深呼了几口气,才逐渐调整好自己的气息。 

到得久负盛名的全真观时,已近中午。 

于青城山而言,全真观是一处不可或缺的风景。在这座道教气息很浓的山域,全真观如同一个隐士,若隐若现,应该说如果少了全真观,青城山是不完整的。在某种程度上讲,青城山的底气是靠全真观撑着。七真殿上供奉全真道开派的七位祖师,这七位大师都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第子,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受封为真人,统称“全真七真”。世称为“全真七子”。 

道观不大,筑在高高的峭壁之上。看上去成色尚新,各种匾额琳琅满目,重重叠叠,煞是威严。周围古松寥寥,但我觉得远没有金庸笔下“全真七子”时代道观的雄伟、壮观和古意。 

一瞥眼,见墙上贴了一张启示,是可以给游人提供午饭的明示。我忽然的就来了兴趣,便信步进了道士们的食堂。 

午饭简单明了,全是山野间的清蔬。缸豆角、莴苣、黄瓜......就四、五种,外加在川内到处都有的泡菜萝卜。三三两两的道士,拿着碗筷,自行的进出。道家讲究清静无为,却原来在饮食上也清紧的很! 

饭后站在观边的五祖殿放眼眺望,正前方便是青城山丈人峰山口,左边是著名的丈人峰,右边是逶迤神秀的飞仙岗。观周围峰峭绵延,有层层茶园和猕猴桃林,溪流绕径而下,巍峨的殿堂耸立在葱茏的林木中,那种宁静和平实的气场,确为修身养性之所在。 

时值盛夏,山外有点热,而山里却有点冷。这一冷一热间,风就这样形成了。悠悠的凉风吹动着满山的花瓣和绿叶,裹挟着树木花草的清香,在山里水边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享受到这种烂漫的时光。 

在午后暖暖的阳光里,坐在慈航殿里的浓荫处,听一位姓杨的道长和我细细的论道。才明白与别派注重修来世不同,道家的精髓在于修今生。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因此,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 ”、崇尚自然就成了道家养生最根本的目的。 

过“掷笔涧”,攀“天师洞”,临“上清宫”,一路上青色的气息让我又变的步履轻盈起来。间或的会想到一些行走的诗句,影影绰绰的像树丛中弥漫着的水汽。身旁不时的走过身着道袍、头绾发髻的道士和道姑,肃着脸,一副出世的样子。又不免的使我想到一些古人,执杖、负笳在山中悠游的场景。 

累了,就坐在亭中的木椅上,向对面的山峰远眺。对面的山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看不到行人,似乎寂寞多了。有几只飞鸟时不时的从空涧上掠过,也是一般的自在逍遥。 

想想此时那些内地的朋友还在为生活而忙碌,忽然间就有了一种幸福的感觉。 

其实山峰不是高度,走过去了,便是自然。 

在物质社会的今天,青城山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它更多意义上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休闲的生活方式。也许真的应该和道家的生活观一致,在精神上心无块垒、超然物外。偶而的也要和物质社会有一个疏离,这不是逃避,而是为了要保留更多的人性,从而使人有一个可以游刃可以鱼戏的空间。 

青城山道宗源地,修仙炼道也是从凡身做起,既出世又入世,问道青城,绝非只是一场空谈。走走停停的青城生活,不是赶路,而是静养,是心灵的静养。修真途远,求道问心。问道于青城,才明白道就是浑然天成,顺其自然。 

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的老君阁,不知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但是人呢,早已经不知道换过多少代了。我站在下面,向上瞻观,突然的心里竟有了些微的酸楚。天忘情,天不老,阁也是有情的,但阁却是老了。一层一层的飞檐,翘翘的如铁划银钩般很有劲道,斜斜的伸向天空。豪气似是不减当年,但毕竟已经是满身的风霜。阁的第一层有很壮观的镏金的老子骑青牛的塑像,座下香烟升腾,在阁里阁外氤氲着,似乎人和阁也隔着一道红尘。 

“蝉噪林愈静 云深不知年”。出了山门,又忍不住回身张望。在等待返程的间隙,我看到一对须发皆白、慈眉善目的老夫妻,挽着手,安静而亲密的坐在山道边一块突起的青石上,一个竹篓放在面前,里面装着采摘的新鲜的草药。身后青山如屏,嘉木成林。一位北京来的摄影师忍不住要给他们拍照片,两位老人非常的配合,看着阳光下他们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真想在瞬间老去。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拈花听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指尖如水点评:

仁者乐山,因山之静谧恒定,智者爱水,因水之灵动清澈。作者写山写水,不仅刻画出其外观上的美妙,更赋予山水灵性与哲理。居山中日久,心境淡定宁静,仁智皆具。

文章评论共[1]个
泰山顶上壹青松-评论

Merry Christmas !at:2008年12月24日 晚上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