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把每个月的22日定为“让座日”,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明确一点,我们所提倡的不仅仅是让座这个表现,其根本是为了纠正人们生活中的陋习。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为了倡导让座这种新风气,我们应该努力参与。
且看近年来的昆明,在风气的转变上到底如何?先看看我们的公交车。首先不说上车,就是在车站,早已有人在为抢占座位作准备了,他们虎视眈眈地看着公交车进站,然后尾随而至,车门一开便蜂拥而上。他们仗着年轻力壮、身手敏捷,兀自冲锋在前,倒是那些老弱病残之人显得文质彬彬。此时,前方冲锋者,早已胜券在握。待后来人上车时,只能退避三舍,远远地站着,唯恐避让不及招来横祸。无奈座位早已告罄,何来空余?车上其实有老弱病残专座,可是那却形同虚设,上面坐的多半是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让座,虽然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体现的却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观念。如果那老人是你的父母、或是你的爷爷奶奶,你能否忍心让他们站在一旁?古人言:“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葛洪)”。孔融四岁能让梨,我国自古便是个礼邦大国,谦让是承传千年的美德。可教真是岁月如电,社会的进步湮没了人们的良知,如今到了我们这一代,传统美德丧失之甚,令人心痛,令人悲哀!有时一手提着东西一手扶着车上的横杆,经常是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熟视无睹,麻木的面孔。一些岁不及知命的男人和年轻人经常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对身旁的老人、残疾人、孕妇根本不理不睬,更甚者还有人与他们抢座位。真不明白一个座位对一群身轻如燕,毫无负担压力的人就那么重要!不时让我感慨:让一个座位真的就那么困难吗?或许他们真的就没有接受过让座的教育?可是,如果真的那样,公交车上一遍接一遍的录音:“请您给身边的老弱病残孕让座”,到底为谁播放?说到这里,让我记起了一个故事,它是这样说的: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魏徵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学学张英,多容忍;学学孔融,多谦让。假以时日,则和谐社会近在咫尺,中国也必将重现“大唐盛况”。
-全文完-
▷ 进入侯君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