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办公桌的抽屉时,从最底层翻出了几张初中毕业证,毕业时间是2005年7月1日。共六张,是陈乐,王晶等,都是我上上一届的学生。三年多了,我也并没有换单位,可是他们为什么都没有拿走他们自己的毕业证呢?我想,可能是认为不值得了,没有什么意义了吧。是啊,他们上高中,会有高中毕业证,而现在的他们应该都上大学了。大学毕业了,当然会有大学毕业证,要一张初中毕业证干嘛呢?如今社会,一张初中毕业证是成不了任何门槛的敲门砖的,所以它似乎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了。
可是,另外50多个同学不是都领走了他们的毕业证吗?这说明,多数人还是在乎的。因为它毕竟代表着三年的学习生活,是三年努力的见证。试想,人生有多少个三年呢?所以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具有纪念意义。我不禁想起我的毕业证来。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统统都没有了,只剩下一张大学的,也已经是一副荒凉冷落的没人管没人要的样子,里面的照片模糊,纸张也泛黄了。想想我大学毕业已经有15年了,哎,时间过得可真是快啊!
然而我其它的证件却很多。就拿天天随身携带的钱包里的证件来说吧。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身份证,上面有姓名,性别,出生,住址,编号,自然少不了一张宛如通缉犯般的丑陋的照片(我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的身份证的照片都跟罪犯差不多)。这个证件的重要性相信全世界的人都是很明白的。没有它的话,大约你是不能出门的了。
其次是一张1990年我参加高考时的准考证。这可是我的宝贝!我毫不容易才找到并保存至今的。瞧瞧:报考科类:外语科;准考证号:010420306 ;姓名:吴本婷;考试地点:新都三中。下面是考试时间及科目:7月7日是语文和地理;7月8日是数学和外语;7月9日是历史和政治。右上角是一张一寸的黑白照片。那时候的我,圆乎乎的脸,眉清目秀,肤色很好,乌黑的长发,只是愁眉紧锁,大有忧国忧民之态。莫非是在担心考试吗?是在害怕考不上大学就要回家种地吗?我想应该是的。高考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出生的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就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了这条路,才有机会去认识去感触外面的广阔的世界。难怪17岁的我,在考试前拍照的我根本就笑不起来,一副老气横秋,受苦受难的样子。准考证的背面是9条考试规则,这还是摘要呢。看看跟现在的似乎也没什么差别。也就是说,这18年来,一代又一代学子都是要经过这样严格的检验的。跟很多参加过高考的人一样,我经常会梦见自己又在高考,而且是出了很大的差错,所以没有考上,于是把自己给吓醒了,有时还吓出一身的冷汗。可见高考留在脑子里的印象之深刻,大约是无与伦比的。
还有一张是借书证,非常的简陋。第一页只是姓名单位和编号,发证日期是2002年12月25日。可是也别小看这张旧兮兮的纸质证,因为我是经常要用的。虽然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多,但我还是喜欢去那里借书看。我看的书一般是这样几类:纯文学的,历史人物传记,风景名胜旅游,书法艺术,侦破推理小说。每次最多可以借三本,还算比较大方。我这段时间借的是林语堂的《中国人》,贾平凹的《浮躁》和地理出版社的《中国名寺》,都很好看。我只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好的记忆力,很多好东西看完后没多久就忘了,真是没出息!要是能像神探狄仁杰那样把什么都记住该有多好,那我不就是很博学了吗?
至于其它的证件就多了。团员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证,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二级教师证,一级教师证,结婚证,独生子女证,天然气用户证,甚至还有一张元极功结业证书。说来好笑,我当时看见学校里有些人在跳舞,跳得还蛮好看的,于是自己也去凑热闹,结果就有了这张证书。其实我压根就不懂什么元极功。我引以自豪的当然是一系列的荣誉证书了。我好好收拾了一下,发现积累起来还是挺多的。可惜一等奖的太少,大多是二等奖和三等奖。有演讲的,有诗歌创作的,有论文的,有赛课的。有了这些证书,总还可以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教师吧。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开始,直到老死,会有多少证件呢?我想那一定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且经历越丰富,成就越大,证件就越多。如果这些证件都是真实的话,那么它们都是财富,它们是你忠实的朋友,因为它们在客观地认真地记载着你生命的历程。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们。所以我希望手里的这些证件能够早日被它们的主人领回去珍藏。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