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范跑跑”再就业遭遇的尴尬所想到的
报载,汶川地震发生后,“范跑跑”一直赋闲在家。最近,他再就业了,受聘于北京某教育培训学校,聘期为两年。不知是有意炒作,或是为了“名人”效应,该校教育网站上,特地提到“范跑跑”的名气:2008年5月,在汶川地震中,他的观点曾引起广泛争议,被戏为“范跑跑”。消息一出,原定于在某大学礼堂举办的“如何提高文科成绩,成功迈入北大清华”的演讲被取消了。原因是外界反响很大。“范跑跑”的再就业遭遇到了尴尬。“范跑跑”说,“我必须要接受一份工作,我也需要生活。”话语中略显几分苍凉和无奈。看得出“范跑跑”的“名人”效应正在消失,他开始这生计发愁,默默承受着道德的刻度对他人生长度的衡量。
《那一刻地动山摇》的帖子,负面影响很大。为他辩解的人, 一般只说到求生是人的本能这个层面上。但老师这个职业,往往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的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对这个学校、对这个班级的同学具有示范作用。笔者的一位同事家乡也在地震灾区,他曾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地震当天,在家乡的一所重点中学里,全体同学均跑到学校操场上去紧急避险。事后清理人数,同学一个不少,唯独班主任不见了。班主任是一位女老师,吓破了胆跑了,不知所踪。这位女老师是学校公认的教学骨干。第二天,这位女老师上课,全体同学鼓掌喝倒彩。须知这是一个高二年级的班,全体同学都在为考大学冲刺。这位女老师实在讲不下去课了,只好到另一所不为人知的学校另谋高就了。这位女老师的经历与“范跑跑”有相似处,只是她没在网上发帖子,同学们还是不能原谅她。帖子《那一刻地动山摇》,固然有言论上的自我见解。没有帖子,同学们衡量老师的标准是人性的良知和道德的底线。“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第一位的,如果老师本人也做不到,那他(她)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人,不可能放在玻璃房里、放在显微镜下生活,每个人都有人性的阴暗面。但这种阴暗面,不但不去自我收敛,反而用来哗众取宠。作为公众人物的老师,自然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另眼相看。
理性地看待“范跑跑”遭遇到的再就业的尴尬,也说明人们对他道德底线的不认同,对他行为的不原谅。“我也需要生活”,这句话是放在微观到个人的角度来说的。那么,不妨从现实的社会环境与“范跑跑”作一个比较。首先,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减少,甚至停招应届大学毕业生,许多大学生面前着空前的就业压力。招一个公务员,招考比例为1:2000以上,许多大学生自嘲为金融危机的“炮灰”、“牺牲品”。相比之下,“范跑跑”就幸运多了,可以在一所培训学校再就业,用不着像少数大学生那样当起了“啃老族”。安居乐业,他“范跑跑”凭啥比别人幸运,难道因为他是“名人”吗?其次,知识与道德哪个重要?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应该说都很重要。但是让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在台上堂而皇之的讲课,对于讲台下面的莘莘学子来说,在的心理上可能也是一种五味杂陈的滋味。况讲课收费标准是每小时60——100元。凭啥让他这样的人,以“名气”来产生财富效应?这是显失公平的。第三,这是一所没有办学资质的培训学校,类似于一对一的家教。如果说是一所民营学校,很可能是这所学校利用“范跑跑”的“名人”效应进行一番炒作。民营学校的办学宗旨,除了为社会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还要考虑聘用老师的经济成本,如果公众不认可“范跑跑”这样的人物,这样讲座被取消,那样远程教育收视率不高,很有可能学校会对他弃之不用。因为,他不会给学校带来直接的收益。不过,“范跑跑”也可以暂时安下心来了,根据《劳动合同法》,在两年之内被解聘,至少他可以得到一笔赔偿。
“我必须要接受一份工作”。看来“范跑跑”的日子并不好过,这是他为那篇臭名昭著的帖子所应该付出的代价。免得日后,他又口无遮拦地大讲“自我保护”。让现实生活教育他,让他在人生的长度中细细品味公众道德的力量。
-全文完-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