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刚看到赵明振老师创作的这本《黑娜》,其题目给我的第一个下意识反应,竟然认为这大约是描述宠物的,诸如人狗情未了之类,我甚至还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很有名的一部电影《赛虎》,那就是讲通人性的狗如何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后来又想,这会不会是描写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生活的,因为“安娜”、“叶卡特林娜”什么的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因为对这类题材兴趣不大,所以让它束之高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碰到文学界的一位朋友,说起《黑娜》,认为它是上世纪桐庐农村的一部断代史、一幅风情长卷、一曲生活咏叹、一阕离合悲欢,有《班主任》之震撼、《芙蓉镇》之精巧,堪值一读。于是,翻开作品,随着主人公黑娜的生活起伏,我也跌宕怀古了一把,再次感受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喧嚣、八十年代的狂躁、九十年代的汹涌,受益非浅。确切地说,赵老师的作品让我又想到了一个字,“垚”。当然,这里当用物理解构:“三土”,主题厚重(倚靠皇天厚土),生活真切(扎根现实土壤),语言淳朴(风味乡土)。
主题厚重者,乃在于作品贯穿了“情”、“德”、“业”三字,字字千钧,胶着错杂,正所谓:这次第,怎一个“重”字了得。说情,有爱情,黑娜与二虎的是是非非,直到文末二虎在大去之期倚靠在黑娜的怀里才终于完结,黑娜与志民的缠缠绵绵,也只有在露水夫妻的忐忑里恣意汪洋;有亲情,黑娜未谋面的生母在其历尽波劫之后才姗姗露面,成就锦上添花之喜,但亲情的缕缕牵挂却作为小说的暗线从不间断;有友情,左邻右舍的互帮互助,在那混沌迷茫、打倒一切的时代里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堪称宝贵的精神财富。说“德”,首先是公德上令人沮丧且震惊的沦丧,公社革委会领导“络腮胡”在革命旗帜下的道貌岸然,在其与黑娜“顺了我做一回交情什么都可以无事”的言谈中暴露无余,但操持大权的他依然得以在阴暗的猥亵目标不能实现时,“大义凛然”地给黑娜罗织罪名并实施处罚,让人感受到“人妖颠倒”并非空穴来风;其次是私德上的蒙昧和自私教人近乎喘不过气来,黑娜之父洪来为三间瓦房之私,强行促成黑娜和阿大的婚事,酿成同父异母兄妹lu*n伦的惨剧,直接影响了黑娜的一生,其他如二虎之妻菊花的阴损、长舌妇流言蜚语的荼毒,无不对主人公造成了生理心理的巨大伤害。说“业”,则几乎再现了那个年代由集体大呼隆到个体自由干的整个历程,特别是黑娜由村子里的弱势群体变成先富起来的代表,更显出戏剧性来。其与志民合作创办“天女制衣厂”,在经历技术、厂房、资金等硬件和社会认同等软件诸道关口后,终于凭借其执著的毅力、诚信的品质、超前的定位获得巨大成功。特别是在其生母补偿性资助之后,其发展形势更是一片大好。黑娜创业的林林总总,简直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这在当前,毫无疑问就具有了贴近时代的特质,有了政治意义。
生活真切者,乃在于作品的场景源于深厚的生活积淀,其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让人读了文字后不经意间就回到了那个年代。这里略举一二:为逼黑娜和阿大圆房,其父洪来借拜祭祖先的名义,用豆腐、青菜、鱼肉等巧妙地引两人入瓮,拜了祖先就算拜了堂,就有了道德的约束,行也行,不行也行,把仪式的神圣与实质的荒唐同时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二虎勾搭黑娜不成,被其妻菊花碰个正着,于是一路骂骂咧咧,把“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演绎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农村泼妇的形象;阿大无意间捕捉老鳖一只,竟得钱币8元,于是就跟“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一样,日日思鳖不见鳖,田园尽荒芜,后来甚至到因迷恋捉鳖而被蛇咬几乎送命的程度……类似的场景尽在作者的笔下信手拈来,没有相当的生活积淀是无法想象的,没有严肃的创作态度同样是无法想象的。透过这些真实的场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那段历史,其认知意义不言而喻。
语言淳朴者,乃在于俚语的生动活泼。特别是其仿真的言语腔调,是能让人读出亲切来的。“吵相骂”、“家去了”、“锄死你”、“簇刮簇新”等等,在现在依然流行于特定区域。言语魅力,由此可见一斑。《黑娜》,值得一读,我想。
-全文完-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