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终生的遗憾孔夫子同乡

发表于-2008年12月23日 上午11:46评论-1条

终生的遗憾

看破红尘



我喜欢收藏文物,特别是字、画和瓷器。十几年前的冬天侄子告诉我:“毛庄有一幅王翚的山水画,并配有翁同龢的条幅。”听到之后,十分高兴,决心看看实物,辨别真伪再作定论。

对王翚和翁同龢来说,有所了解:王翚是《清四王》之一,是康熙年间的著名画家,宫廷画师,并掌管宫廷画院,他是《康熙南巡图》的主笔,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成名作曾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和各大博物馆所藏,民间收藏的也有。在这些收藏品中,仿伪的作品也不少,文物造假者们为了赚钱,有专门的作坊,专仿历代名人字、画,照摹,临拟,仿作,臆造以及代笔,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从起稿,钩线,设色,落款,盖印章,都有专人负责,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仿伪作品水平之高,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翁同龢咸丰状元,大学士,两朝帝师,军机行走,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擅写楷书、行书、隶书,学书从颜体入手,上溯苏轼、米芾,又借鉴清代翁方钢、钱南园等学颜名家之所长。

为了防止走眼,当晚又查阅了有关辨别真伪的资料。

第二天一早,在侄子的带领下,到了毛庄,只见大街上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农民,虽是腊月天,零下十几度的气温,衣服破烂,两脚仍穿着单布鞋。侄子上前和他打招呼,并说了几句话,我想:“这可能就是字、画的主人了。”侄子没有介绍,随他走了,我也跟在后边。他把我们带到一个没有院墙的破房子前停下,打开了没有上锁的门,侄子说:“大叔,想看看你的字、画。”他没说什么,转身从蚊帐顶上拿出了用塑料布包着的一卷东西。我心里说“看来这就是所说的字、画了。”我和侄子帮他慢慢的打开了塑料布,再仔细地展开字、画。先看了画,四尺开三的画幅,画纸已出现自然老化的“包桨”,有些地方画的渲染部分和纸的颜色差不多,但画的内容还能清晰可辨,画的品相挺好,没有虫蛀,没有“屋漏”,更没有残缺。从画的风格上看是王翚的作品,含盖五代、宋、元、王维、范宽、巨然、米芾,唐寅,王蒙等大家的特点。作品构景别致,具有真实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远山近景,层次分明,落叶的枯树,小桥流水,茅舍柴扉的小院,舍下并有两位对话的老者,潦潦几笔,却表现的栩栩如生。题款是:“秋林讲易图:岁次庚辰小春三日奉赠,白宾有道先生并正。”最后的落款是“耕烟散人王翚。”盖有两枚印章,上面的一枚是小篆“耕烟散人”,第二枚也是小篆“王翚之印”。我看的聚精会神,出神入化,如痴如醉,好像人入此画中,走进了一个盼望已久的世外桃源。

再看翁同龢的字,内容是宋代《和恕斋吴提弄秋阳庵居》宋释道璨诗中的两句:“栽松种竹閒功课,却为忧时一半分”,楷书,钢劲有力,淳厚宽博。字体上已出现了白霜。根据收藏的一般规律,首先要打听一下字、画的来历,所以,看完之后我向那农民问道:

你的字、画是从哪里来的?

农民说:解放战争时父亲是国民党的老兵,一个师长逃跑时留下的,被父亲带回来了。

我问道:你父亲呢?

农民说:已经去世了。

我用试探的口气说:文革时期怎么没烧掉,当时你敢保留这些东西还真有胆量。

农民说:听父亲说,“这东西很珍贵”,要我们好好保存,也从来没给别人说过,只我兄弟俩知道。

我问道:让别人看过吗?

农民说:没有。

我问道:你为什么要卖它?

农民满脸愁容的说:家里穷,没钱过年,不如换几个钱花。

我问道:你要多少钱?

农民迟疑地说:七百块给你。

我又试探似的问:你凭什么要七百啊?

农民稍微停了一会说:放了这么多年,也不容易。

我思考了一下问:还能再低点吗?

农民也想了一想说:你真想要可以商量。

……

在那个时期,月工资只有上百元,对我来说,七百元也不是小数目。另外,对自己眼力也有怀疑,怕走了眼,去的时候也只带了二百元钱,囊中羞涩,没下决心,恋恋不舍地回来了,那位农民因为没卖出去也感到遗憾。

回到家里,一直考虑买还是不买,看过的字、画一直在脑子里挥之不去,思绪万千,过了两天又专门去了一趟,又认真地看了一边,还是拿不定主意。那位农民没等我谈价格主动地说:“六百给你,你要不要?”我没答什么又回来了。但脑子里还是忘不掉那字、画,于是,便向一位老先生请教,这位老者与我相识多年,已七十多岁,是装裱字画的世家,从他爷爷开始到他这一代,已是三代传人了,在这个小城里几乎是家喻户晓。也曾给我装裱了不少字画,时间长了,也很熟了,有事没事常登门拜访,向他学习关于字、画的知识,他也毫无保留地给我讲这讲那。因为他年长,我称他为叔叔,他不同意,并说道:“你虽年轻,却是我的忘年之交,咱们是朋友,叫我老李就行了。”我不好意思直呼其姓,也不勉强喊他叔叔,所以就称他李老师。李老师讲了他家装裱字、画的历史:清朝时期他们是个大户人家,出了不少的读书人,因为他爷爷很有学识,一方名人,结识了不少文化人和一些官员,生前又痴迷于字画,所以老人家把装裱字画当作了自己的爱好,他父亲也学会了装裱,李老师也是门里出身,自然也干起了这个行当。我带着问题拜访了李老师,先是把看过的字、画详细地进行了描述……

李老师说:王翚的画,因为我没看,不好说,但我敢说翁同龢字是真的,从我们家三代装裱字画的经验来说,翁同龢的字也裱过十来幅,都是真的,因为他的字仿的不多,王翚的画也裱过,其中有真有假,但假画的水平很高,也有相当的收藏价值。

李老师接着问我:字、画的品相如何?

我答道:画的品相挺好。

李老问道:字呢?

我答道:字的品相不如画,天杆和柱,柱头都有,装裱的也较精细,只是“栽松”二字已脱落,但字还在。

李老师认真地问:怎么脱落的?

我答道:根据笔画的走势,好像是用剪刀裁的一样整齐。

李老师肯定地说:这样的脱落以前也见过,因为墨里含有皮胶,所以年代久了墨和宣纸的老化程度不一样造成的。

李老师思索了一会,又问道:字上有白霜或霉苔吗?

我很肯定地答道:有,很明显,给人的感觉是“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用棉花擦不掉。

李老师也肯定地说:这就对了,根据这一点可以说明,字的年头一定很久了,没有上百年是不会有白霜或霉苔的。

李老师微笑着问:你对字、画有什么怀疑吗?

我答道:有,王翚和翁同龢出生相差二百年,画和字出自两人之手,怎么能搭配在一起,对此有怀疑。

李老师解释说:这不是什么问题,历来如此,还有不同朝代的字、画搭配在一起的呢。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

李老师又进行了解释说:一般来说都是名人字、画相互搭配,比如说你收藏了一幅文徵明的山水画,还想配上对联,你肯定找名家,就是找舒同和启功他们也会写的。特别是古画中的题跋更是如此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也是,宋代的画,到了元、明、清的书法大家题跋的都有,这样更增添了画的价值,有时能卖双倍的价钱。当我听到这里着急地说:“我赶快把他买下来。”

李老师很有经验地说:可惜啊,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了,不过也不要后悔,这东西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能勉强。

我又一次用不解地口气问:为什么?

李老师说:收藏文物谁都有擦肩而过,失之交臂的经历,你当时没买下来,肯定是怕看走了眼,怕吃亏上当。

我说:是的,这是主要原因。

李老师说:在文物鉴定方面,有很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主要是要多看,看多了眼力就上去了,收藏大家都有走眼的经历。

听李老师这么说,我试探地问:你家三代装裱字、画,没保留一些吗?

李老师用惋惜的口气说:原来东西是很多,有几箱子,宋代的没有,元代赵孟赋的马有一幅,明、清两朝的多,明代祝枝山的字,唐寅的仕女,文徵明的山水和字,仇英的画,董其昌的字……。清《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山水画都有,郑板桥的竹子,刘庸、翁方刚、王文治、何绍基的字……

我接着又问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得到的?

李老师说:那时兵慌马乱,战争不断,又有灾荒,不少人放这里装裱来不及拿就走了,再也没来过,想送给人家也没办法,老父亲临终时还交代:“东西不是咱的,一定放好,说不定以后人家还来取。”……

我大胆地提出要求说:能让我看看吗?请你指点指点也好让我长一长见识。

李老师摇摇头,很长时间痛心地说:可惜啊,文革时期全烧掉了,有时间想起来很后悔,但仔细一想又不后悔,这东西说来很怪,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你这一次得不到也不要后悔,因为都是身外之物,你还年轻,经验少,今后凡遇到这种事,只要认为好,压底价格马上买下来,最多去两次,第二次再不要,出现两种可能,一是涨价,二是东西转移。

听到这里我马上回家,拿了两千元钱,又赶到了毛庄,又见到了那位农民,说明来意。

农民表情淡漠地说:我和弟弟说了你要买字、画的事,还把我说了一顿,说什么没钱过年他给钱,到现在也没给一分钱,他不让我再保管,拿走了。

我问道:为什么偏在这时候拿走?

农民无奈地说:他原来不知道这东西还有人要,现在知道了,所以拿走了。

我又问:你弟弟有文化吗?

农民有些生气地说:有什么文化,大字识不了三个!还充懂的多!

我问道:他的生活好吗?

农民说:好什么,一样穷!

我又问:我想要,还有希望吗?

农民用埋怨的口气说:不可能,恐怕连我再也看不到了,你当时拿走该有多好?

我听到这里,眼泪差点没流出来。心里恨自己:“当断不断,必定遗憾”——终生的遗憾!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孔夫子同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余温
☆ 编辑点评 ☆
余温点评:

一而再地错过心爱之物,不能说是不遗憾不痛心。从这文章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机会与缘份,错过就不再回。
问好朋友,期待更好作品。

文章评论共[1]个
孔夫子同乡-评论

余温] 点评于 2008-12-23 13:46:57:一而再地错过心爱之物,不能说是不遗憾不痛心。从这文章中,我们要学会珍惜机会与缘份,错过就不再回。问好朋友,期待更好作品。=========================================感谢点评。事情虽说过去十几年了,但遗憾的心情一点也没减,恨自己——错过就不再回!at:2008年12月23日 下午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