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参观颐园街一号运涛

发表于-2008年12月20日 下午3:04评论-2条

哈尔滨市颐园街一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是中国古典建筑,而是一座建于一九o九年的巴洛克式建筑。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是十七、八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符合当年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所以一时风行西方世界。巴洛克对光、或者强壮的光和树荫对比、单色画作用,或一致的照明设备的剧烈的用途通过几个窗口对装饰品的丰富的用途由木头(经常被镀金),石膏或灰泥、大理石或虚假制成使有大理石花纹,一般有大规模天花板壁画。二十世纪初沙俄为了修建中东铁路,侵占我们东北,按欧洲风格建设经营着铁路沿线的各城市,哈尔滨就是其中之一。

有位叫葛瓦里斯基的木材商,通过供应中东铁路使用的枕木而发了横财,他当时十分钟情带给他财富的哈尔滨,并决定在此修建一栋特别的楼房。于是从波兰运来了大量的昂贵的木材,请了三位中国的风水先生来选址,同时从沙俄请来设计师进行设计。房子建筑主体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阔六间,建筑面积一千九百四十三平方米,正立面采用以科林斯古典格式为主,主顶顶层又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整座楼用水刷石仿石分块与瓶式栏杆装饰,孟沙式双折灰色铁皮屋顶使之风格、色泽协调一致。外观端庄美观、高低错落、进退自如平衡。

日寇“九一八”后占领东北,一九三四年日本关东军强行买下此楼作为关东军特务机构的办公场所,房屋的第一任主人葛瓦里斯基和家人也回到了苏俄。

自此,颐园街一号的主人改变了,也改变了它自身的命运,曾作为满铁理事会公馆。一九三五年,日本昭和天皇的胞弟三笠宫崇仁亲王到哈尔滨时,曾于此楼“御临幸”。一九四一年,“满洲国皇帝”溥仪在北满巡狩时,也曾在此楼下榻。抗战胜利,颐园街一号被作为伪逆财产没收,归为国有,苏联红军的司令部、林彪的四野指挥部都先后设立在此处,也曾为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住宅,一九四六年被当作中共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接待处,继续它的辉煌使命。建国初期的国家领导人视察哈尔滨都曾住在这里,他们中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玲、张闻天等,尤其最荣幸地是,一九五o年二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主[xi]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由莫斯科到达哈尔滨,即住在此处。

因为这是开国的伟大领袖在黑龙江唯一住过的地方,一九七五年黑龙江省委决定在这里筹建毛主[xi]住址纪念馆,并于老人家逝世后的次年,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正式对外开馆。随着“领袖热”的升温,一九八一年夏,又将纪念馆扩充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随着被认定为领袖群体人数的增加和二、三代领导集体理论的产生,纪念馆也与时俱进,一九八八年更名为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一九九六年,该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早就注意到这个异国风情的去处了,也一直计划着必须要参观,没有实现的原因有二:一来是经常到哈尔滨来,时间有的是,不急于看,二来也是挺在意六元的门票,相当于一顿快餐的饭钱。这一来二去,二十来年,也不知从它门前走了多少次,就是没进去过。

二oo八年二月二十一日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做为第一批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我才迈进了颐园街一号的大门。

纪念馆所在的颐园街就位于哈尔滨最繁华的南岗区商业中心附近,它附近的秋林公司、松雷商厦、远大购物中心每天都人满为患。而纪念馆显得很冷清,门前人来人往,就是不见有几个人进去参观。

我出示身份证索取了一张门票,进入院内,楼的墙壁上嵌有“哈尔滨市i类保护建筑”的标志牌。

开门进去,服务人员拿出塑料鞋套让我套上,因为馆内地板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为了避免及减少对地板地损坏,参观者需一律穿鞋套入馆。

一楼有三间展室,全部展示的是照片,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亲临黑龙江省,深入工厂、农村、油田、林区、学校和科研等单位视察期间留下的照片。

第一展室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的照片,毛泽东是一九五o年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在黑龙江视察。周恩来是一九五九年一月、一九六二年六月、一九六六年来黑龙江视察。刘少奇是一九六一年七月、一九六五年十月视察黑龙江。

第二展室有朱德、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姚依林、乔石等人的照片。朱德于一九五九年六月、一九六四年七月来黑龙江。邓小平于一九五八年九月、一九六o年五月、一九七八年四月、一九八三年六月在黑龙江视察。叶剑英一九六二年八月来黑龙江视察。李先念一九六四年十月、一九七八年八月两次来黑龙江视察。陈云一九五八年十月视察黑龙江。姚依林一九八六年三月视察黑龙江。乔石于一九九五年七月视察黑龙江。

第三展室有江泽民、李鹏、朱鎔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人的照片。

这么多“领袖”照片的陈列,无疑淡化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使他成为众多中央政治局常委级领导中的普通一员。一个国家的重要历史,固然与最高领导集团成员有莫大的关系,但并不是进入最高领导集团的人都一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为高官者中,不乏没有参与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平庸人,在布衣百姓中,不乏创造民族历史新篇章的大英雄。只要是够一定级别的高官,都奉为“革命领袖”,肯定不符合历史。陈列真实历史不是只求全面性,更要有重要性。况且这些照片并不是历史全貌,有时为总书记的胡耀邦一九八四年视察黑龙江,却没注意到有他的照片。曾是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杨尚昆也视察过黑龙江,同样没有陈列。这样看来,连全面都够不上了。如果说,陈列的“领袖”太多,是对历史的态度不严肃,那么陈列的“领袖”有遗缺,则是对历史的事实不尊重,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或许,二楼毛泽东下榻过的地方,能有重点的陈列布置,但又因维修而不开放了,无从知晓。

把最初为纪念一个历史伟人创建的纪念馆更改为领导集体的纪念馆,历史的深度就没有了,处于失重的真空状态。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写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历史纪念馆的首要任务是如实叙述,让历史做为客观实在而存在,可这一点,显而易见,没有达到,而且,陈列的内容也不足以揭示出历史的规律,所以它的欣赏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现在人们不愿意走进历史陈列馆,与看不到客观的真实,面对有欠全面和深刻的展览内容有很大关系。

纪念馆的部分内容缩水和部分内容滥觞,与对毛泽东的态度有关系,即使他走下“神坛”,但他仍然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一代伟人。可惜在民间“毛泽东热”的同时,官方却出现了淡化毛泽东思想弱化毛泽东精神的趋势。一九五o年,毛泽东主[xi]在这里亲笔为省委、市委和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分别题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发展生产”、“学习马列主义”等五幅题词。为了贯彻人民领袖的指示,展示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一九五八年便把颐园街东面的一条城市主要的南北向马路义州街和国课街改称为“奋斗路”。

国课街本是俄文的音译,带有浓厚的屈辱的殖民地色彩,奋斗路则响亮得许多,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名字。

然而,在二oo三年,奋斗路却改回到一个彻底的俄罗斯名字-果戈里大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变迁,而是城市风格城市文化的错位,甚至是民族自信心的丧失。

毛泽东那一代人奋斗的目标,是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而现在有些人不想再要毛泽东了,或许是他们觉得自己站起来太累,靠在洋人身上更“洋”眉吐气,或挤在一团更安全更稳妥。

我为自己来晚了而遗憾,如果在还叫“毛主[xi]住址纪念馆”时来参观就好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细腻的文笔,把读者带到了东北黑龙江那古老的土地上,
那片沃野上,有着多少古老的旧貌,如今依然散发着昔日的色彩。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有这样让人依恋的旧貌,也是我们的骄傲,
但愿这样的骄傲不要让我们留下遗憾。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多次去哈尔滨,对这里略微熟悉一点。很真实的文字,问好朋友!at:2008年12月20日 下午4:50

运涛-评论

谢谢文清的仔细阅读和点评at:2009年01月15日 中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