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用怎么样的语言来描述我心中的诗经离骚、屈子楚简呢?那该是一幅长长的画卷或是一首饱满的大赋?浓烈而又瑰丽、绚烂而又壮美?还是无尽率性的延伸、任性的铺展、澎湃激情的演绎智慧?还是笔墨缤纷,色彩斑斓,风华绝代?
当是时,国家机器的力量不在于杀戮,而在于统治。贵族?平民?官宦?庶人?富足?贫困?英武?卑琐?似乎都不重要了。故国家园,辉煌不在,奈之若何;时空苍茫,空留遗恨,一天清泪;家仇国恨随着时光的流转慢慢消逝、慢慢消解了去。
约公元前340年,在一声嘹亮的啼哭声中,楚地一个婴儿出生。他安静的到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甚至今天的我都搞不清楚他到底出生于何时何地。但可以想象的时,那庭院中的主人会抬头望天,望那被灿烂耀目的阳光照亮了的天顶。那个婴儿叫——屈原。
要说屈原,就要说楚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在楚怀王时期,盛大雄浑的楚国就开始了它的向下的沉落。
而在此之前,春秋五霸之首的楚庄王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楚国该是什么气势呢?那苏秦所谓“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楚国该是什么景象呢?
问题是,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旧的奴隶制正在被新的封建制所代替,那么,谁最先敏感地预测分析判断这种变革的大局和格局,谁就有了视野的开阔;谁最先敏锐地洞察认识顺应这种变化的形势和趋势,谁就有了胸襟的开放;谁最先敏捷地把握掌控抢抓这种黄金的机会和机遇,谁就有了现实的主动。
青铜慢慢的退出了历史,铁的到来,给了时代一个新的命题。那就是统一和武力的征伐。谁有了强悍的势力,谁就是主宰。谁占有了先机,谁就是胜利者!
魏文侯感受到了,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使后起的魏国迅速兴起,进而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独领风骚,称霸百年。
秦国秦孝公也感受到了,用商鞅为相,两次变法,使秦国的改革最为彻底,当然也最为成功。由此富强起来的秦国最终成了战国七雄之首
后来的赵国赵武灵王也感受到了,他亲自倡导“胡服射骑”,几乎是进行了一场全国性的深刻革命,一度跃马扬威驰骋呼啸于广袤雄浑的北方的天空下。
要说楚国,早在楚悼王执政时期,他就拜由魏入楚的吴起为相,进行变法。
然而吴起却带来了无尽的箭簇,最终那箭簇射向吴起,射向楚国的心脏。失血过多的楚国,顿时有了大伤痛、大贫病、大苍白与大羸弱。
他这一去,伟大的楚国怕是要一蹶不振,江河日下,危在旦夕了。
历史迅速进入楚怀王时期,我们现在开始痛苦地看见吴起临死预见的楚国,这片曾让楚人浪漫逍遥载歌载舞的土地,如今无处不显露出时世的沉沦、凋敝、暗淡和苍凉。
幸运的是一个叫屈原的诗人来了;不幸的是他光华一现,他又去了。
浪漫诗歌的悲愤与呼喊终归于一个人的无力呻吟,兰蕙与香草凋零成泣泪成血的句子和韵律,那是《橘颂》优美的韵律,《抽思》伤怀的韵律,《惜诵》沉郁的韵律,《思美人》凄美的韵律,《涉江》激情的韵律,《离骚》华美的旋律,《天问》奇崛的韵律,《哀郢》凄凉的韵律,《渔父》悲绝的韵律……然而,那高扬与低迴的声音都淹没在强大秦国战马与兵车呼啸滚过的烟尘里了。屈原知道,作为楚国的官员,他力量太单薄了;作为楚国的子民,他生命太渺小了;作为楚国的诗人,他声音太微弱了。
然而他还是无住的呐喊了。
为了那片美丽的土地,那个美丽的国家。
他坚持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他坚持“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他深刻的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
他坚持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他坚持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
他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坚持不离开楚国一步。
他坚持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诚然,唐朝才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代,但今天的我们只读唐宋的诗词是不够的。诚然,楚辞距离我们的生活时代较远,因此阅读和理解起来会更吃力一些,但如果你真正喜欢古诗,不能因此就放弃阅读.楚辞对后代的诗歌和散文的影响不只一代。
我们知道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但你知道更早的“乘回风兮载云旗”吗?
我们知道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但你知道更早的“登九天兮抚彗星”吗?
我们知道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但你知道更早的“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吗?
我们知道王维的“独做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但你知道更早的“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吗?
我们知道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但你知道更早的“风飒飒兮木萧萧”吗?
我们知道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你知道更早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吗?
让我们从诗歌中走出来,让我们快速的来到公元前299年。
那年秋天,楚国郢都在黄叶间飘落着无声的萧索和凄哀,一辆装饰豪华的马车驶出王宫,我们望见车内那片恍惚的阴影里坐着去秦国赴约的神情木然的楚怀王。
车行至阙外教场停下,南后郑袖和子兰母子俩搀怀王下车,楚怀王仰脸仿佛顿生几分眷恋,遥望楚国辽阔秋日的天空,又垂下眼帘望了望身边的郑袖和子兰母子,心上掠过一阵柔情,眼睛里就热热的了。
车马喧嚣黄尘飞卷中,一队人马风驰电掣般驶抵教场,
战马撕心裂肺一声啸叫,不忍踏向屈原;车子颠簸摇晃一阵倾斜,不肯碾过屈原。最终,我们无奈望见了西行的车队渐渐远去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望见了凄惶的怀王渐渐远去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望见了没落的楚国渐渐远去渐渐消逝在历史的背影。
昭雎表情肃穆,陈轸充满自嘲,屈原放声悲哭,泣血成诗,成《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成生命千古之绝唱!
屈原没有拦住怀王拦住楚国拦住无奈的历史,他也拦不住历史。我们只好百感交集万端感慨跟随怀王餐风露宿长途跋涉一起西行。
所有智者庸者都预测这是一起阴谋,都断定这是一个危难。其实楚怀王更清楚明了,他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也许想亲身验证一下,舍身对决一下,他那张痛苦复杂的脸表现了一个颓势之王的无助,这更表现了一个衰败国家的无奈。
想必那每一个君主在临死之前,都深深感到了失败的屈辱吧!
千年之后的崇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蒙古人的首领林丹汗、朝鲜国王李佑不就是那样的吗?
在那个武力征伐,血性洒脱的年代,人人都遭到了在太平年月中所无法想象的苦难。在兵荒马乱中,丈夫、妻子、母亲、儿子的分离那都是小人物的悲剧,他们心中的悲痛,也不轻。只是他们默默的忍受,没有勇敢地奋战一场,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他们的尊严经过了无数时日之后,就难以在后人心中激起波澜了。
其实楚怀王知道那是一条渺茫的路,一条险恶的路,一条没有任何可能走出去的路。大道通天,阡陌纵横,而他别无它途。果然,绝望中的怀王奔逃至秦、魏边境,不出意外,被秦军截住。结局只有一个——怀王病死在秦国。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客死他乡,这该是怎的耻辱啊,这该是怎样的悲哀啊。这该是何等的不可忍受啊!
然而有一个人没有停下来,继续他坚持的脚步。尽管历史也没有停下来,秦国的铁骑就将踏平列国的每一寸土地了,楚国也不能幸免。但是他还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坚持。
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一举攻陷楚国郢都,然后大肆焚烧楚先王陵墓,并掘坟鞭尸。这千古奇耻、万世大辱,最先让遥远流放的屈原知晓了,他放声悲哭,壮烈奋起,美丽一跃,投汨罗江自杀。历史在那一刻也许就是荡起一个小小的涟漪,但是它却从此无限波扬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心里了,而楚国也在那一刻向黑暗的深渊沉落下去。
那汪汩罗的江水里,呜咽了千年的冤魂。将刚烈与遗憾亘古成一抹龙舟舷上的浅痕。
在一样的江水里凄凉是泪?是不能语?然后在五月五的烟火里,目光仰怀那逝去的流水,与那有关高居庙堂和远隐江湖的乐与悲。
斗转星移,日月依旧,还有哪一种孤独可持续千年?还有谁能如此清晰地看见身后这无尽的苦难?总觉得可以想像大夫最后的目光,那该是对这个世界, 冷冷的一瞥,却又充满了无奈的热情、应该还有怜悯、还有辛酸。
归去也许不舍,毕竟归去。好过伍子胥死不瞑目的眼睛。只是大夫的目光应该一直在冷冷地凝视这片大地——从先秦到现在,甚至没有后来者可以让他安然闭眼安然归去……
如果千年后的今晚,我能到那个江边,能再闻见那一股幽香。那定是马蹄踏过兰皋与椒丘而带来的香气,抑或是那人身上的蕙襄佩带所散发出的奇香。不管怎样,我知道就是他了。
他行吟泽畔,颜色枯槁,形容憔悴。瘦小的身体不及沧海之一粟,而他宽大的衣袖似在江畔挽起万丈狂澜。你到了,同到的还有乌云与肆虐的狂风他长长的佩带在空中乱舞,他高高的切云冠在风中岿然不动。
只留下“求索……求索……”的回音!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国破家何在?
他萧瑟冷峻的背影终究选择了那样一条颠沛流离的道路。
知他惊才奇智,文藻风流;知他忠而见弃,信而被疑;知他独立浊世,上下求索……
直至今日,他还坐拥一个这样万众仰视的节日,书写名垂青史的神话。然而这真的是他的心愿吗?
那用了一个跳跃,就换来后世无尽的思索。
难以想象在举身赴清流的那一瞬间,他的脑海里出现的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
而今江畔长堤人流如潮,谁还会把粽子投进滔滔江水凭吊斯人?
谁还会记得千百年前他那些绚丽华章间流露出的寂寞?历史本就是一团迷雾,屈原究竟是在向我们走来,还是在众人仰视的目光中渐行渐远?
距离永远容易带来错觉,历史也一样。
让我们看看后来的历史!
“楚虽三户能亡秦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事实证明:楚国是七雄中生命力最顽强的。
当硝烟已经散去的时候,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后代都在享受和平的成果,我们还能还在以胜利者的眼光俯视当年的失败者?
秦朝还是在楚人的反抗中倾覆,楚地出生的刘氏,搬到秦地做了皇帝。今天的读者,已经不知道自己祖上是秦人还是楚人。因为我们被称作汉人,后来被称作唐人,如今成为中国人。其实我们都是胜利者。
很喜欢读史记,细读中发现:那屈原列传想必是司马迁以泪写成的吧。他似乎在屈原身上找到了自己。然而司马迁的祖上,原来竟是白起的亲近部将!最后追随白起逃亡一起自杀。一个让敌人的后代都如此敬重的人,我们该如何敬重他呢?
是用一个又一个五月五的轮回,还是用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世界四大文人的认同、还是别的……我们得思考!
他抱石投江那年大概是62岁了,那是一个可以说是行将就木的年龄啊。但是他的生命在即将离开的前夜化成了永恒!
要知道:去死,也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为国家而死!
屈原死时确实尚有家人,但国破家而何在?
当郢城的战火纷飞,人民逃亡亦或战死之时,身为楚王曾最宠爱的大臣,身为高贵的血统,怀着满腔热血,怎得屈辱于秦?怎得死得平庸!
屈子投江又怎么可以用一“愚忠”来衡量?
如果为他苟活于世,我想那是对屈原最大的侮辱。
正所谓屈原的死以超越生死。爱国,不但是爱国,而且是爱国的极至。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爱国,被俘后不受利诱,被元所害而死;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的岳飞爱国,被奸臣所害;“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爱国,被满清政府杀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爱国,积劳成疾,抱病而死,他们都是爱国志士,为国而死,都是不得以。
唯有屈原是随着自己的国家主动求死,这是爱国的极至。
他来如雨豪,去似风爽!没有彷徨,没有犹豫!那千古一跃,一回首,已逝千年!
-全文完-
▷ 进入驭志无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