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济公传》时,常听游本昌扮演的济公和尚说“假亦真来,真亦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那时候看这样神奇有趣的电视剧只知道看“热闹”,根本就不会看“门道”。更别提对这一句“真假,假真”的洞彻与感悟了,之所以印象深刻,完全是因为那时才知道真字与假字原来可以这样叠加运用,真假是可以互撞的。
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和知识的累积,增加了一些生活阅历,增长了一些辨别是非的能力。然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的东西或现象总是很容易骗取信任,令你防不胜防。往往投以最信任的关注收获的却是“当头一棒”,最残痛的嗟悔不及。就象人们常说的“伤你的最深的往往是离你最近的人。”而这“最近”的人恰恰就是拥有你信任与挂牵最多、在你心里认为最“真”的人。于此,经历过“假的”洗礼与欺骗又怎会不心生怨怼?再遇事而陡增狐疑呢?
其实,假的总是和欺、骗、诈是一家的,如果你不甚进入了这户人家,不管接待你的是家中哪一位成员,让你体会的都将是心抖意寒。
换句话说,当你意识到不是真的,有感觉的时候,假的就已经存在了。真的假的本就是有些高深莫测,有些机会主义的。真的有时会因某种程度的误解、误导、误传、误用等而变成假的,反之,明明是假的也就成真的了。在真与假,信与骗上,人们往往有时是不明智的。就象有的人,明明知道是假的,不真实的,也会一意孤行,期望看到一个弄假成真的结局。执着是一种美德,然而如此履冰前行,执着是不是就是一种愚顿呢?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一些纯的真的美好的事物,总会对真的情感有着强烈的期盼。对纯与真的向往本身也是真挚的,犹如风景线上的那一道亮丽,可是对真的事物的追求到最后常常是堕入贪心以伤而告终。
如今在这个个人主义盛行,诚信道德每况愈下的时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就更是令人难以分辨了。真真假假遍布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不是单凭一双慧眼就能识别的。
对我来说,出了校门在社会大溶炉里磨砺的这些年,内含“真的假的”的套餐也算尝过几道了。其中酸苦的滋味或许也只有自知,难以赘言啊!每每痛彻心扉,悔不该当初涉足,内心的积郁难以排遣时,就会笑自己幼稚,愚不可及。然后用阿q精神诘问自己,聊以自慰:不管怎样我认真过、我付出过、我努力过、我对得起了,我的真展示过了……
试着在“我本善良”的天平上,在对与错,值与不值的较量中,努力用一份淡然的思绪开导自己的懊恼,用一种最软弱的方式抚慰自己的内伤。当然,时而在心灵深处也会有一份痴心妄想,那就是期望假的从没发生过,自己从未伤过,故事没有结局或结局后也不是一部“伤痕文学”。可惜,事与愿违,假的永远是假的了。
那么真的呢?
当然,真的也永远假不了。
曾经我们读过很多很伟大的爱情故事。两个彼此深爱的人,正准备在爱河中畅游时,他(她)病了,得了绝症或是残疾了,不能继续爱,不能给他(她)幸福了。可是,为了更好的爱,因为更真的爱,于是,他(她)用一种几尽残忍善意的假象给爱制造了一个拐角,放飞心中的爱,让爱在自己的视线内,用最超脱的信念让爱在另一个方向完美。就像《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为了永恒的爱,缔造了世上最纯、最真的爱情故事。
面对这样的爱之真,情之重,你能说那些爱的真是假的?那假像后的爱不是真的吗?为了那份真情实感里深切的爱,偶而为真而假一次又何妨?又怎么不叫人感动呢?
当人们在一件意外的事实或感动面前,惊讶而不确定地反问:真的?这短短的两个字里又包含了多少期待与怅然呢?
如果我们付出的是真的,如果我们的感动是真的,如果真的最终是给我们的,那么那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过往又何必耿耿于怀?何苦搁在心里挤压成愁而不快乐呢?
为假的开一条河,为真的筑一道堤吧!让假的“穿肠过”,让真的永远沉淀在心海的最深处……
然后,用一种宽厚的情怀彻悟自己的得失,静静的绽放那份幽香,轻轻的哼唱那首心曲,相信你的真一定有人懂得。
-全文完-
▷ 进入海那岸无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