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父与子》,巴扎罗夫的嘴脸不时清晰掠过我的脑际,从中窥见自己寒碜身影,那个虚无主义者的的形象令我血脉贲张,看到他那一瞬间,感觉就像重新找回迷失的自己。屠格涅夫笔下虚无主义的显著特征,借用巴扎罗夫忠实的朋友和崇拜者阿尔卡季之口道出:“虚无主义者蔑视一切权威,也不信仰任何原则,哪怕这个原则在周围人看来应该得到尊重。”
巴扎罗夫,这个博学而自负的“多余的人”,揣着虚无主义的理想行走在人生路上,他对生活的世界充满愤怒、蔑视和仇恨,所有的事物在他眼里都是嘲弄和批判的对象,他坚定不移的否定身边一切,与传统日常生活准则做艰难而痛苦的抗争。即使到了后来,他自己也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聪颖美丽的贵族女子奥金佐娃,但当他重新站到虚无主义者的立场,就对自己这种情感深为厌恶,并加以否定,他对意中人说,爱情“只不过是一种故意装出来的情感罢了。”巴扎罗夫不羁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处世态度令上流社会贵族的女人们为之倾倒,也令传统守旧派对他恨之入骨。不仅于此,当世界上所有受人尊敬的事物都受到他无情地嘲讽和鞭打的时候,全世界的矛头也自然而然全部调向了他;他勇敢而自豪地将自己逼入绝境。屠格涅夫用一个不幸的事件“送走”了这位杰出的虚无主义者,从而将虚无主义的理念推向高[chao]。因为在虚无主义者看来,死无疑是对生存最好的诠释——生的意义对死者不过是一句空话。而我们终究都要死去的。
借着屠格涅夫的笔,“虚无主义”一词开始盛行。至那以后,“虚无主义”在各种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人们渐渐熟悉那些寻找不到生存意义的“多余的人”的倦怠身影,“虚无主义”也从抽象概念中钻出自己鲜明的身躯。同一时期,另一个一针见血指出虚无主义弊病的人是尼采。
作为一个哲学家,尼采把虚无主义做为一个哲学问题提了出来。尼采挑起了虚无主义的全副重担,使虚无主义第一次成为有意识的东西。在尼采那里,所谓虚无主义,就是最高价值丧失价值。所谓“最高价值”,就是指历来形而上学所设置的赋予生存以终极的根据、目的和意义的本体,从柏拉图的理念到基督教的上帝均属此列。它们的丧失,使得生存失去了根据、目的和意义。随着“最有价值丧失价值”,附着于其上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也丧失了价值。其典型表现为“上帝死了”,致使欧洲人陷入普遍的信仰缺失的状态。这种观点跟当时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虚无主义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虚无主义的问题作为尼采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他对当时侵袭欧洲(包括他本人)的这种疾病深感忧虑,试图探明病因和治疗途径,由此开始了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
尼采对虚无主义即将全面爆发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他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剖析了虚无主义将对未来社会造成的危害性。时至今日,经过一个世纪的效验,我们不难从现代人身上发现虚无主义的清晰可怖的面容:对信仰持无所谓态度,左右逢源当成生活策略,取悦大众视做生存之需;沉浸于愈演愈烈拜金主义俗媚浪潮中,工作成为逐利工具,人受役于金钱,导致个性的丧失;填充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无聊琐事成倍增长,对外部环境感到焦虑不安,不再拥有宁静平和的内心生活;以科技为创造背景,内涵平庸而外表花里胡哨的文化生活占据社会主流,商业成为文化的灵魂;民意决定真理,传媒主导民意。种种迹象显示,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来临了,我们已经处在虚无主义汹涌的浪潮中,深受其害而全然不知。我们遭遇信仰空缺的危机由来已久,宗教的长期盛行掩盖了这个可怕的事实,科学文明的发展“杀死”上帝,至此,虚无主义经历了由隐到现的过程,并最终浮上生活现象的层面。
在后几个世纪里,我们仍然难以摆脱虚无主义阴霾的笼罩,除非我们的思想能够达到一个迄今还无法预见的高度,否则,我们永远不会发现人生终极的目和意义所在地,活着的意义是追求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但对于完整的一生来说,它仍然是没有意义)。因而,许多人拼命地工作,力求在事业上取得一番不俗成就,似乎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不枉此生。他们一生都处在奔波忙碌中,根本没有闲暇考虑摆在人生路上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就没有办法感受到生存具有实际意义。他们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徒劳挣扎,途中遭遇“幸福”、“痛苦”折射出“意义”的轮廓,那些涌现于天际边的海市蜃楼成了他们聊以自慰的毒品,并深信那就是他们奋斗一生最理想的归宿。然而,这种解答人生含义的方式,却是一种更消极的虚无主义。
巴扎罗夫在面对腐朽的社会气息和毫无意义的人生时,展现出的果敢、执著、愤怒的反叛精神,在我们这一代虚无主义者身上很难寻觅,我们被舒适的文明生活豢养太久了,早已经失去反抗者的精神和力量。尼采苦苦追寻,用来破解“虚无主义”的办法是“彻底的虚无主义”。倡导用彻底的虚无主义取代虚无主义,这多少有点英雄主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色彩。在此基础上,他试图通过创立了“永恒轮回”学说透析生存的意义,从广义上看,“永恒轮回”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具有打破虚无主义的魔咒的功效,但它仍然停留于理论范畴,诸多观点无法求证,距离实际应用遥不可及。
人生需要一个“目的”,人生是寻找那个“目的”的过程;人生若没有那所谓的“目的”,就将失去存在的根据。既不能否认“目的”是做为存在必备前提,又无法证明“目的”的存在,这种无法破解的矛盾状况反应出虚无主义病症的基本特征。我们当务之急是要缓解虚无主义对精神造成的伤害,避免更多的人陷落下去。因为,悲观主义是为虚无主义设置的陷阱,在几乎不可避免落入虚无主义的大环境下,我们只能尽其可能抽身于悲观主义的泽地,远离颓废厌世的人生观。至于怎样克服虚无主义,那是现今哲学家需要着手解决的难题。然而,要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我们毫无获胜把握。虚无主义,仍然会像梦魇一样继续盘踞在人类头顶,留下的困扰也许是永恒的。
-全文完-
▷ 进入半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