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换水养豆腐与换环境养孩子淮安野泉

发表于-2008年12月14日 下午3:52评论-0条

我老家在农村,童年时物质很匮乏,逢到好的年景,家里过年才做豆腐。豆腐做好待冷透后,母亲总要将其小心翼翼地浸在水里面,叫养豆腐。豆腐除了过大年让我们吃外,其余的都得留在那招待客人(亲戚)。为了保证豆腐不发酸变质,母亲每隔一两天要为豆腐换水,特别是过了年当温度升高时,那换水的次数则更是频繁。

不知怎么的,前几天想到这件事,让我对“养”字有了新的感悟:养,不仅仅是提供某种条件使我们养的东西不断长大,而且也是创造某种条件不使我们养的东西变坏。

我又产生了联想:养豆腐可以换水,养孩子不是也可以换环境吗?

乍一听,这两件事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当你细细想来,不仅有所关联,而且在道理上还有很多处是相通的呢。豆腐养在水里,是让清凉的水把空气中的细菌隔离开,如果时间长了不换水,那水的温度就会升高,内部的微生物也会繁衍,水质坏了自然就“养”不好豆腐了。而定期给豆腐换水,也就是维持着养豆腐水的清凉干净,维持着豆腐不变坏的条件,豆腐自然就能在好环境下得以保存下去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不仅在生活上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利于生长的条件,而且还应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能给孩子起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久前听到两个故事。一个是幼儿园老师讲的,他在给幼儿们上课时,教他们 “中”字,他组词读道,“中”,中国的“中”。一个小男孩举手说:“老师,你说错了,爸妈教我是红中的‘中’”。老师很有感触地说,那个男孩的父母都爱看麻将,有时为了哄孩子,还让其上场学两手。这样的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长久怎么得了?

另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我的邻居家里。夫妻俩都三十几岁,有一份满意的工作,还有一个被看着似掌上明珠的小女孩,今年九岁,读小学三年级。夫妇俩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留心,他们要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个好的形象。据说,事情是这样开始的。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女儿上兴趣班,日记本不知是故意放在那,还是忘了没有收,被妈妈看到了。妈妈正准备去赴约赶麻将场子,一下翻到了一页,是写她的。她看着看着,心里有了几分愧疚,“看麻将是一种赌博行为,妈妈常常说,要我长大不要学赌钱,可妈妈明知故犯。”“妈妈说喜欢我,可看麻将就不要我了”。像这样的日记在孩子本子上每个星期就有三四次。她想,我在小孩眼里成什么人啦?再这样下去还怎么教育孩子?想到这,她当即找个借口,将麻将场子回了,从那以后就再也不看了;丈夫也从女儿的日记中改掉了酗酒的毛病……夫妻俩自那以后,很重视自己的行为,很重视女儿对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事的看法,从“择其不善而改之”的角度为女儿换环境。 

由此可见,养孩子有多种多样养法。有些人养孩子,是只想着把孩子往大处养的,眼看着孩子一年又一年长高了,长得有模有样了,他们以为就尽到“养”的责任了,在这种“养”的过程中,孩子是不是容易感染到某种不利于他(她)保持美好品性的东西,甚至是不是变坏,他们是不去想的。而另有一些人养孩子,却是十分注意为孩子准备“一盆”既可以保持住,也可以培育出孩子的美好品性的“清水”的,如果发现“清水”有污染或有问题,他们甚至会不惜代价重新为孩子换“一盆”清洁的。

其实,换环境养孩子,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样子的例子很多。孟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母的三迁之教家喻户晓,可以说与孟子一起流芳百世。孟子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嬉游时“为墓间之事”,孟母遂迁至街市附近,又学“为贾人街卖之事”,再迁至学宫旁,“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无论是从孟母的良苦用心,还是从环境影响人改造人的角度看,都可以讲,是孟母的三迁之教造就了孟子。这可是换环境养孩子的典范啊!

最近从报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位伟大的母亲,眼看儿子养成恶习,向坏的方向发展,十分着急,可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为了挽救儿子,让儿子成才,她毅然放弃了蒸蒸日上的生意,放弃了城里安逸的生活,变卖家产,带着儿子来到农村,经过一番辛劳,儿子学好了,儿子考上大学了,儿子大学毕业了。此时,这位母亲已被确诊胃癌晚期,当儿子得知母亲病情时,失声痛哭。第二天,儿子强行将母亲送进了医院,但每天昂贵的治疗费让儿子犯愁。看着很懂事的儿子每天跑前跑后的,而自己活着的时间不长了,母亲决定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儿子,母亲掏出五本存折,讲完了带儿子来到农村的前后经过后,满意地看着儿子,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教育孩子是全社会的责任。对孩子的教育,有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三种,虽然这三种教育缺一不可,但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而且有为养孩子备好、维护好一盆“清水”(环境)的天责,这是不争的道理。可是,我们的许多家长,往往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殊不知,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这个道理讲得多么深刻啊!

为了养孩子,让孩子远离坏环境,仿效古人深谋远虑搞“三迁之教”,确实可贵,学习报上那个伟大的母亲当机立断,也很难得和必要。但那多是从家庭以外的环境来考虑的。在现实中,更多的却需要我们的家庭环境能够像一盆“清水”,且在“清水”的质量发生变化时我们孩子的父母能懂得并学会像养豆腐那样及时“换”,以便让家庭这个盆中之“清水”始终保持清凉纯净,没有污浊之物污染,没有有害有毒微生物侵蚀,以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我想,这样的一盆“清水”,虽然很难制定统一标准,有时甚至还会随着孩子父母的认识不同要求不同养孩子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但这样的一些起码要素是少不了的,如孩子的父母在为人处世上没有不良习惯,或虽有不良习惯能及时改正,在各个细节上都能够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作用,孩子的父母与之来往的朋友也应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孩子所生活的家庭气氛平等而和谐、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自觉接受各种规则的约束……

当然,一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具备这样一盆“清水”的构成要素是很不容易的,但作为孩子的父母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接近一盆“清水”要素的好环境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即使由于种种原因一下子不能完全具备,但能像我的邻居那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择其不善而改之”,不停的为养孩子“换”(优化)环境,我想,无论如何总是会收到一定效果的。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为养孩子在具备和保持这样一盆“清水”的构成要素上努力, “择其不善而改之”,不断的“换”(优化)环境,让孩子在好环境中成长,孩子肯定会变好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若书点评:

孩子生下来,是纯洁雪白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必然就会被环境所改变。家庭和社会,以及学校都是最重要的一个环境,如果这三个环境都被污染了,我们还能把孩子藏到真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