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佛学启蒙之一木伯

发表于-2008年12月11日 上午10:26评论-2条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是儒释道三教并用,三部分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各有侧重。

以儒家治国,以佛教修身,以道学养生。儒家的学说流传最广,因为一直作为皇帝政治统治的工具,被历代学者推崇。道家的学说,强调注意自己的生命,期望长生不老,与中国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佛教主要在治心,对待精神上的烦恼,心情上的不平衡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当然,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他们也互相交叉,三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方共勉互相渗透,吸收各自的优点,发挥更高的作用,而又没有丧失自己的特点。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并存的格局。

其中,儒和道是中国本土形成的文化,只有佛是外来的。佛教从古印度产生,后来传到中国,经过与中国文化的慢慢融合,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期间,既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世界方面,有过很大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修正和丰富,被中国文化所吸纳,融入了中国文化。

佛教的这个融入,对中国文化的借鉴意义是很大的。就现实意义来看,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种外来的文化都进来了,我们如何吸收这些文化,并融入到中国的新文化中去,借鉴佛教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佛教,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之一。三大宗教中,基督教的历史是2008年,也就是从耶稣诞辰的日子开始计算的。伊斯兰教是在公元后六世纪创立的,至今有1400年的历史。而佛教是历史悠久最古老的,诞生在公元前600年,至今有2600多年。考证在公元前二世纪传入中国,也有2000多年历史了。我国在1998年,隆重纪念佛教传入2000年,可见到今年刚好是2010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已经与中国文化完全相容,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说起宗教,人们头脑里总有些想法,只是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宗教的准确定义,是很困难的,现在就有几百个。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的地位不很突出,人们更注重现实世界,特别是儒家。在中国人头脑里,宗教好像都有点迷信色彩,就是信神,信仰一个或多个神。而从根本上讲,佛教是不相信神的。可你看见了很多的菩萨和神像神,这些是否就是神呢?这就要从佛教的起源说起。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有一个人悉达多.乔达摩。他属于释迦族。是一位太子,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国国王,这个小国也就是尼泊尔。所以,应该说释迦摩尼诞生在尼泊尔,只是属于古印度。

当时的印度,主要是正统的宗教信仰婆罗门教,宣传命运是梵天决定的,人的命运自己不能改变。因而可以维护这个种姓制度的社会。当时,整个社会分成四个等级,也就是四个等级的种姓。第一是婆罗门,他们是掌握宗教权利的神职人员。第二是刹帝利,是武士阶层,释迦摩尼家族就在这个等级,第三等级是商人和自由手工业者,第四等级是梭脱落,也就是奴隶。这个四个等级的界限非常明显,绝对不可能突破。一个人身份随着你的诞生就确定了,永远不能改变,不同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同车、同桌。

这种等级制度,直到现在还是很受影响的。最近从解密的60年代以前的档案,有一份关于中印度战争的档案。在中印战争期间的俘虏,其中有军官和士兵,其中的军官宁可饿死也不和士兵一起吃饭。这就是等级观念。就是现在到印度,也可以看见这种情况,如果一辆车上都是等级低的人,那么等级高的人就不会上去。如果一个酒店都是等级高的人,那么等级低的人也不会进去。

可见婆罗门教的梵天决定一切,就是为了保护这个等级制度。当时佛教创始人诞生时的社会,就是这个情况。但是对于这种种姓制度,社会上也出现了一批批判的思潮。佛教就是在这个时候涌现的一种。

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事情有一个现象,也就是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因果关系,没有“没有因”的果,也没有“没有果”的因,这是世界存在的根本原理。

根据这个因果关系的推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没有这个就没有那个,生出了这个才会生出那个,没有了这个因也就没有了那个果,都是互相关联的,都是互为因果的。

按照婆罗门的说法,人的命运,也就是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的来源,就来自于梵天的决定,人自身是无法改变的,佛教就认为这是错的。他认为梵天的因,为“邪因”,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真正决定人的命运是是“正因”,也就是正确的因果关系。因和果都是事物自身,而不是在事物外的另一个东西。一切的果,都是都是因你自己过去的因造成的,这就是佛教的核心理念。

这种因果关系具体体现在一个生命身上就是“业和报”的关系。业是因,报是果。今天的而状况是果,这个“果”的产生,是你自己过去造的“业”的体现。“业”有三种:身、口、意。“身”是身体行动,“口”是言论,“意”是思想观念。你今天所以得到这样的果报,是由于你过去的身口意三业造成的。这些“业”不是外在的,也不是梵天决定的,完全是自己可以左右的。这就是“自作自受”。

可见佛教就是要否定婆罗门宣扬的梵天决定一切的观点。而是要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你自己以前造的业,就成为今天这样的身份和结果,一切都报应不爽,从而彻底将神的地位取消了。

“因”就是“种因”,所有的“因”都要开花结果,这就要有许多条件,如土壤、水分、温度等。这些就是“缘”。加起来就是“因缘”。“因缘”具足了,“果报”自然就实现了。因和缘都不能忽视,根本的还是要有因,只有有了因,缘才能起作用。由此就提出了众生平等的观点,彻底的破除了种姓制度。

释迦摩尼之所以有了这样的认识,是经过了艰苦的省悟的。他生长在君主家庭,是一个太子。开始他自然也相信婆罗门教,但他产生了疑惑,因为他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且无法解释,他怀疑这些痛苦不可能都是梵天故意造成的。于是,就开始访问很多其他的宗教,却都不满意,多年陷入深深的沉思。在树下冥想沉思,坐了49天开悟,认识到了这种人体内在的自身的因果关系,这就是“觉悟”。以后,就把这个树下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树”。后来的信众称呼他为“佛陀”,本意也是“觉者”,相似于“菩提”。后者是动词形容词,前者是名词。这个人被称为释迦族群的圣人。也就是后来的释迦摩尼,佛祖。

可见佛教所信仰的佛陀是一个觉者,不是一个神。他是真有其人的。正因为这样,佛教认为,佛都是人做的,人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因为佛本来就不是神。这与基督教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上帝是神,凡人是不能成为神的。

释迦摩尼创造了佛教,最初就是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充满了烦恼和痛苦的。这些苦有多种。

生老病死苦,人都要经历,这是基本的过程,这本身就是痛苦的过程。老了,吃不了,动不了,不灵活了,病了也一样,这是基本的苦。

其次是“爱别离苦”,相爱的人分别了,是痛苦,生离死别,就是这样。珍爱的东西,丢失了,打破了,心里也会烦恼痛苦,这都是爱别离苦,

还有“怨憎会苦”,冤家碰头,不喜欢的东西在一起也是痛苦,恰恰相爱的人要别离,冤家就要碰头。夫妻子女都是冤家聚头,这并没有奇怪。夫妻是缘分,这种缘分可能是善缘也可能是孽缘。子女都是来要债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聚头了的,不一定针锋相对,今世聚头也可能是为了化解冤家。

再者是“求不得苦”。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也会痛苦。

最后是“五蕴炽盛苦”。五蕴是佛教名词,认为每个生命都是由五蕴积聚才有的,五蕴散了这个生命体也就不存在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形形色色,是指肉体身体。佛教认为世界是四种物质状态地水火风,其他的都是精神。“受”就是接受,听见的、看见的、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受到的,就是人的感觉器官的感受。“想”就是将这些感受结合汇聚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东西。例如把颜色和声音结合起来,想象他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样你就会有一种“行”。“识”就是分辨,分辨清楚了,就可以“识”了,长短、方圆、软硬等。这五个方面就构成一个生命体。不管是哪个方面,都有各自的欲求,这些欲望都很旺盛,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

一个生命体充满了痛苦烦恼,是“八苦缠绕”。这就要首先认识到生命是“苦”的,这“苦”是你造的“业”带来的。这就是“集”。可见“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

佛陀看到了这些,就是找到了原因,如何解决和摆脱呢?这就是“灭”。“灭”就是寂灭。离开了诸种的欲望,没有了所有的追求,心里就非常平静。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这就是寂静。心态十分宁静,摆脱了种种的欲,不受欲望的牵制,心态就宁静了。这自然就是涅槃。这是追求的结果。

怎样才能涅槃呢?就是修行。这就是“道”。这又是一个因果关系。这“苦集灭道”就是最初的悟道,称为“四圣谛”,是佛教最原初的理论。其中有因有果,形成了完备的理论。

佛陀开始有五个弟子,后来有十大弟子,后来有了众多跟他的修行者。很多人都得到了解脱,证得了清静的果位。其中的500弟子,就是现在的五百罗汉。“罗汉”的意思就是“阿罗汉”,就是“离欲”的意思。就是达到了寂静涅槃的境界。最后佛陀去世了,也叫做涅槃了。“涅槃”有很多层意思,罗汉的涅槃叫“有余涅槃”,就是还有肉体在。而佛祖的涅槃,是无余涅槃。灰身灭智,肉体也没有了。可见佛教提倡“火葬涂皮”,这就是“灰身”。而这个过程自然也就没有了思想,就是“灭智”。

佛陀去世以后,十大弟子和罗汉,将佛陀的说法记录下来,就是现在浩如烟海的佛经。这些都是弟子们回忆记录下来的佛活着时候的语言。

此后,弟子们继续传法。一百年内,佛教内部的意志很一致,这就是原初的佛教。但是后来,就有了分歧,对佛陀的理解有了不同的看法,对佛的理论也有了不同解释。

这种分裂,有的是因为戒律,佛说修行出家人不得蓄财,只有“三衣一钵”,但后来就有人开始聚集钱财,这就有了分歧。

还有说阿罗汉已经离欲了,究竟离开了那些欲望?是思想精神状态的欲望,还是包括生理状态的欲望?生理之外的欲望可以离,生理之内的欲望很难克服。就是活着总要吃喝拉撒睡,这样也有了分歧。

还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痛苦,是否能够摆脱。佛教现实世界污浊不堪,叫“五浊世界”。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的“秽土”到清净世界就是“净土”。每个人都生活在五浊世界,现在要清洗掉,变成清净的,应如何转变?无论如何洗涤都无法达到,这样就有了“人的本性究竟是清静的还是污浊的”的争论。如果人的本性是有清静的苗子的,那么你就可以发扬出来。如果人本来就是五浊的,那怎么请辞都无法实现清静。本性究竟是清静还是污浊,也有了分歧。有的认为人开始是污浊的,所以才要改变。有的认为人开始是清静的,只是后来被蒙蔽了,所以要修行。这样就分成了两大派:上座部和大众部。

多年以后,上座部和大众部又分成了很多小的派别,这样持续了400年,这个阶段叫做“部派佛教”时期。此前的阶段都叫做“原始佛教体系”。后来的大众派里就演绎成了“大乘佛教”,而其他原来的派别积聚在一起还叫“上座部”,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两个。

其中上座部佛教从印度南传,到达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都是这个派别。而大乘佛教出来以后就鞭笞他们,叫他们“小乘佛教”。“乘”的含义就是承载的工具车辆,小乘就是只坐一个人,只自己求解脱,自己将自己解脱到西方,所以又叫做“自了汉”,而“大乘”就是不仅超脱自己,还要普度众生。

这是一个简单的区别。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小乘佛教也不承认这个对自己有贬义的称号,反而说大乘佛教背离了佛陀的本意,叫“大乘非佛说”。现在我们一般不用小乘佛教这个概念,叫东南亚的佛教做南传佛教。或者上座部,或者巴利语系佛教。

而大乘佛教就往北传,这就是中国的分支。在印度本土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晚期形成了一种新的特点。如秘密的仪轨,就是密教,诞生在公元后六世纪。此后也传到了中国,这就是唐代最兴盛的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但在整个中原地区没有成为主流教派,主流的是其他宗派。后来,唐代的密教被日本到唐朝留学的僧人学了,传到日本就叫做“唐密”,我们叫做“东密”,或者他们自称的“真言宗”。大陆的佛教,加上韩国、日本的佛教,这些都是北传佛教,或者叫汉语系佛教。 

在10世纪时,又传到西藏地区,那里是古代的吐蕃。著名的领袖松赞干布,强调和临近地区搞好关系,同时有两位妃子,就是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公主。现在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就是为两为公主建的,里面供奉这两为公主带来的佛像。后来的驾乘者排斥佛教,将所有的佛教都灭掉了。以至于一个多世纪没有了佛教。再后来佛教再次复兴的时候,从印度引进了密教。与本土的宗教结合起来,形成了现在的藏传佛教,这就是藏密。藏密形成以后,同样是大乘佛教的系统,但是以密为特点的,叫做藏语系佛教。西藏是密教,实际上藏传密教还影响到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甚至到了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西五台山也有密教。

这样就有了三大派系,都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现在,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早已超过了亚洲,甚至到了欧美地区。过去很少见外国和尚,现在欧美的出家人也不少了。这是简单的佛教产生和发展现状。

有的国家佛家是国教,如泰国。其他的国家是多元文化,宗教也是多元的,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南传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较少,主要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较多。在中国,中原地区都信仰显教的。佛教在世界上有各种途经的宣传和传播。南传佛教主要是在东南亚传播,藏密的传播主要是达赖的影响较大。而达赖要建设大西藏,就是要将所有信仰密教的这些地区,都纳入他的宗教管辖的范围。这也是历史和现状的关系。

接下来的知识,容以后慢慢道来。不当之处,请高人指正。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自西汉儒家文化便取得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文化地位。
佛教主张出世,逃避社会现实。主张清静人生,忘我人生,涅槃寂静。
道教认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贫富悬殊、极不平等的污浊世界。
总之,通过儒、释、道三家的比较,不难看出儒家主张入世,佛家和道家主张出世,
佛、道两家一个注重修心,追求成佛;一个注重修身,追求成为活神仙;
三家共同构成了整体主义文化的主流。
即以儒学为主干,以佛、道教为其两个分支的中国传统文化。

文章评论共[2]个
恬梦-评论

好深奥哦。at:2008年12月11日 下午3:22

枫舞斜阳-评论

真的是深奥,我信仰佛教,却不懂佛法,仅仅是民间的一种信法。at:2008年12月11日 晚上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