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算作游记(一)摩曼

发表于-2008年12月07日 上午10:44评论-0条

算作游记

————行走在南京的两三天

以前有一个习惯,遇到什么事或到一个什么新鲜的地方之后随手喜欢写点什么,于是铺开笔墨居然东拼西凑能写出一些文字,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少能够善终,多半中途夭折。于是细想一下,到今天居然没能写出一篇看得出还能算得上完整的文章。当然应急性的材料除外,上面交待的任务不完成总是要打板子的,并非是天生媚骨,而是觉得拿着工资总要做一点事情,即便做的事情也许并非当真有多大意义,或者说就能对得住每个月发的那一点薪水,但那好像不关我的事。我关心的只是我今天是不是做了一点事,哪怕只是一点点的事情。心里就算有所安慰。不过坦率地讲,在那种状态下写的东西如果算作文章肯定显得牵强。

其实,从很小的时候,我就记日记,都是虎头蛇尾的,甚至是没有结尾的。但是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自娱自乐,没有什么对不对可言。渐而发展到不再写日记了,也不觉得有什么损失,现在的世界,精彩无比,好吃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沉不下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有时候有点可惜,时间长了,很多有趣的事,有趣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模糊,思来想去,还是记一下吧,放在电脑里,不易丢失。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到年纪大的时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尚有可追可忆之事,混一点谈资。

想起一句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就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记性的人。人到中年,走过几个地方,颇有印象,从领略过黄山的雄奇,感受过痩西湖的淡雅。聆听过普陀上佛音寥寥,还曾只身穿越过太极洞的深邃。每去一处,当时热血沸腾,经过之后,又快速地转为平静。只有几个模糊的画面残存在自己的脑海里。不过几天前,在南京小住过几天,当时也有过一些思绪,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淡忘,碰巧回来后看过朱军的一个访谈,采访雷蕾的,提到一个话题,怎样写出一首好曲子,她的老父亲雷振邦告诉她是憋出来的,有点启发,咱也憋一憋,把对南京的印象憋出来。

南京离我们这儿不算远,车程三个小时不到,也曾路过,但很少停留,或者说逗留的时间很短,不像这次,呆了几天,呼吸到这个六朝古都的一点气息,也就有了一些概貌性的了解。加上原先对南京的一些文化、历史的知识储备,似乎不写不行了。南京动人的地方是她的厚重的文化,有人说,脚落在南京的每一步都会惊动一个历史故事,说的真是精辟。我这次去是参加一次全国性的活动,住在夫子庙附近。安顿好了之后,踩在在夫子庙的石板路面上,寻觅着路两旁稍微有点便宜的饭店,点了三四个菜,(几个鸭头,一盘小炒,加上据说是特色菜的大概叫什么四喜的一大盘)喝了三、四两在饭店里最便宜的二锅头,吃的比较舒服,一百来块钱,能够说的过去。酒毕之后,两步就来到了乌衣巷,一口古井,加上东晋时的两大家族,唐朝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横跨了几个世纪的沧桑,十四个字尽收笔端。是刘禹锡成就了乌衣巷,虽然王导、谢安风流绝代,并且还曾延续了几代的辉煌,贯穿着整个晋朝和南北朝的历史。即便是士族后期没落,也还能混几个皇亲国戚当当,据说什么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等都从那两家找过女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禹锡讲得也不完全对。也能理解,找女婿的事情,总要找个把在社会上有点影响的家庭吧,和皇帝老爷门当户对的家族也太难找了,姓孔的人家找得也差不多了,只能在祖上辉煌无比的大家族找吧,王谢家族自然是不错的选择。而且王谢家族也的确不同反响,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钱有势的家族如同繁星般,但是真的像王谢家族般人才辈出独无仅有,杰出的宰相王导,王马共天下,天才的指挥官谢玄,淝水之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再造社稷之功。王羲之的书法独步天下,连小儿子也丝毫不逊色,谢眺、谢灵运开创料山水田园诗歌,李白都崇拜不已,还有大大小小的名人载入史册的不下百人,冠绝古今。最令人称道的是还出了一位杰出的女同胞-----谢道韫,居然还能保家卫国,何等气概!

乌衣巷其实不长,三两分钟的步走时间,自然不是原先的巷子,据说唯一真实的是那口古井,沉睡千年,看风起云落,不过墙壁和路面倒是有点仿古的迹象。顺着乌衣巷向前走居然是秦淮河,小时候学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写的,朱自清好像也写过一篇,自然都好。其实更好的是秦淮河自身。我做了一个最为正确的决定,晚上来,没有桨声和灯火的秦淮河是不完整的,于是停了脚步,坐上出租车,来到了中山陵。

中山陵坐落在紫金山上,出租车一下到了门口,进入陵区之后,便看到迎面的牌坊,有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大字,循门而入,一路石阶、两旁苍松翠柏,庄严肃穆,俨然如阅历丰富的老者。注视着膜拜先生的中外游人,由于石阶较多,虽然是山路倒不觉得有多累,里面带队的导游很多,混在一个团队里,听听导游的介绍,还是颇有兴致的,不过讲的也都是千篇一律,没多少差别,倒是一个有点发胖的导游讲了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印象深刻。有一个游客刚张嘴说“日本人……”被导游拦腰截断。她说“日本那不叫人,在南京叫做日本鬼子”一脸愤怒。三十八万南京人的惨死如在目前,游客陡然间安静了一些,想的大概和我一样的往事。再看碑亭,巨大的花岗石墓碑,祥云环绕,正面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谭延闿写的,自然雄浑大气,反面无字,导游立马提到了武则天的无字碑,吸引对历史还不是熟悉的游客,我听起来特别别扭,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武则天是因为功过难以评价故立无字碑,孙先生则完全是天下为公,武则天的权利欲是登峰造极的,孙先生则是完全为民谋求福祉的。撇开性别的因素,像武则天这样的皇帝在中国是多不胜数的,而孙先生则是独一无二的,可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惯例,我们对孙中山先生宣传的还不够,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宣传的很少,知识积累贫乏的人对孙中山了解的不够,可能是沾着蒋介石的晦气,实际上,在从事革命的道路上,赤诚如孙先生者,少的可怜。有人说,中国的二十世纪,有两个半良心,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孙中山,还有半个是巴金老人,说巴金是半个良心丝毫不是诋毁老人,而是老人经历了鲁迅和孙中山所未能经历的特定事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能做到巴金那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他依然是值得我们永远崇敬的。

走过碑亭,再延着石阶前行,到了顶端——祭堂,宫殿一样的建筑,门额上依次写着象征着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六个大字,导游说是某某好友写得,我忘了,应该是对革命极有贡献的一个商人。门楣上有先生手术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文天祥的精髓,也是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所在,祭堂内两旁书写着建国大纲,正中则是一副先生的雕像,应该是临近逝世前的样子,顶上是巨幅的国民党党徽,后面是墓室,整体呈圆形,延护拦可以看到孙先生的卧像躺在灵柩上,据说卧像是完全按照先生的实际身高雕塑的,而遗体在灵柩下面,

所有的游人均自觉环绕雕像一周。抬起头,依然是用彩色马赛克制成巨大的国民党党徽。走在墓室内,空气极其凝重,也没有什么声响,都在用各自最虔诚的方式寄托着对一代伟人的追忆。

还是出来了,从墓室里静静地走出,从苦难的历史重走出,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饱览现代都市的繁华,蓦然回首,端坐在祭堂正中的先生已经苍老,眼角有点浑浊,眼神无比的纯净,注视着前方,亘古不变,似乎告诉着芸芸众生什么,都说中山陵是按照钟的形状设计的,警示后人警钟长鸣,活在当下,浮躁成为通病的时候,不妨再走一遭中山陵。

下山的路上,完全陷入沉思,其他景点居然没有去的兴致,我知道明孝陵就在附近,但是还是不去吧,中国的皇帝太多了,无非花大把老百姓的钱修葺自己的坟冢,做梦都想着死后都要比人舒坦,做梦去吧,心情轻松的时候再看吧。顺着古城墙往下走,坐了一辆车看望了在晓庄打工的亲戚。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摩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