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旅游景点中我最不愿去的地方,就是圆明园了。看到那疮夷满目的公园遗址,不禁令人义愤填膺,悲从中来。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圆明园只是一个统称,它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和海宁安澜园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素有“东方凡尔赛宫”之美称。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经有两次。第一次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型瓷器、佛塔、家具、古树名木,或不识其价值的图书等物悉数焚毁。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让清政府签<中法北京和约>和<中英北京和约>,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出逃西安,联军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近些年来,圆明园作了很多景点的复原工作,使得本来疮痍满目的遗址略微有了点生气,不再令人不堪入目。大水法在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现在那里是一大片残垣断壁,精美的石台石柱石雕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十分凄凉,给人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感觉。乾隆盛世之下的危机在嘉庆登基之后充分暴露出来。 道光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稳定和巩固了新疆的统一,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失败,禁烟运动失败,开始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格局。 一百多年前的大清皇朝积贫积弱,气数已尽,那个叫叶赫那拉氏的女人,一生奢靡挥霍无度,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岁寿诞,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的进行庆祝,挪用海军经费大兴土木,来满足自己的无底的欲壑。
11月7日,日军占领大连湾,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那拉氏却不为所动。在颐和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连续赏戏三天,公事皆延置不办。
1894年底,清廷在战事上愈不可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火烧圆明园的次年,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9月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02年回到北京。自此之后,那拉氏“惕于外人之威,凡所要求,曲意徇之”。
那些价值连成的圆明园中的文物,频频现身于国外的一些博物馆中,近年来又亮相在世界各大拍卖行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不够强大,就必然会遭到欺凌和侮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圆明园中的一切,很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生活的长河又流淌了300年,其中必然会有一些鲜明的记忆,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全文完-
▷ 进入月色-朦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