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听到姑在电话那头哭了,要我在姑夫去逝三周年时回去一趟,希望姑夫最后一个“大日子”里我能在;当姑哽咽着没说完就挂断电话的那一瞬,我就决定不管多忙这次一定在“三周年”的日子里赶回家,不管是对姑还是对姑夫的在天之灵我都要尽一份孝。于是,前段时间一边忙碌着迎检一边掐算着日子的临近,着急上火中我的嗓子哑了。
或许是上天可怜我的憔悴,11号下午终于过了分局的检查,虽然最终没能给机会检验我的工作,证明些什么,但我也觉得很欣慰,因为我付出了真的努力过了。于此,也让我有了回家的一份心安理得。12号配合计生办拍完纪录片需要的镜头后,我就登上了北去的火车。匆忙中,心不在焉中手机的充电器都没有拿。就这样铁路公路一路辗转,终于在13号早上姑夫“三周年”的日子里我到家了。
站台上妈早已顶着寒风在那里等候了,下车的一瞬,我直接从客车的车梯上蹦到了老妈的怀里,一下子抱紧了妈那宽厚的肩膀。这一路的单调乏味,晕车苦闷连同那几日的疲惫全部释放了,在妈怀里的那一刻全部烟消云散。仿佛是一只流离的孤雁终于飞到了目的地一样,切实体味了那句“回家的感觉真好”。
(二)
姑一天学也没有上过,受旧社会那种“封建思想”影响较深,这些年思想一直都很“古董”。自姑夫去逝后,她坚持自己住,而且性格越来越敏感。姑经常看不惯现代人的行事观念和作风,所以时常生大弟的气,像个“老小孩”一样非常情绪化。
姑很看中那些传统的礼数,对于一些类似“迷信”的事知道很多,而且说和做都是头头是道的。不知为什么,姑大字不识却记忆力极好。对于各种生日、忌日、人来送往的日期和一些陈年旧事记得特别清。每次回家我都要在姑家陪姑住两天,然后听她给我说几近一年来发生的“大事小情”,每每说到动容之处,姑她老人家都会掉眼泪。有时也跟我唠叨爸妈及弟弟们的不是。听得我都插不上话,也不能反驳,不然,就会数落我不听她说话,不让她说话了。所以,只能一味的安慰着,体谅着。对于姑来说,我们同为“出了门子的姑娘”应该是有着共同的语言和相同的心境的。所以,总会告诫一些事,有时是一些亲人间可为或不能为的事。有的时候她所授的观点,常常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而对于一位没有文化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我们又能要求她什么呢?所以,每每这时我都会哼哈答应着,哄着她,顺着她,只要姑开心就好。
人常说,做为一个女人,如果一辈子没有孩子就会是一个不完整的女人,就会有许多性格上的怪癖。暂不论这句话是否有科学根据。但就一般思想理解,是有些道理的。当然,就我对姑的了解来说,很“孩子气”,很容易动情,动气,情绪波动几近喜怒无常。这些性格应该与没生养过孩子还是有些关系的吧。
由于姑从小就挨饿受苦,发育不良。14岁嫁人,17岁来“例假”却一直不正常。所以,姑和姑夫一起生活近六十年一直没有孩子。嫁给姑夫那年,姑夫32岁,还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弟妹七个。姑那么小的年纪就当了人家的长媳。在过去那个时代,姑要做的,要付出的是可想而知。
也许是因为生活困难,也许还有别的原因,姑夫和姑也从未抱养过孩子。而姑夫的大妹曾将三子过继给姑,在东北生活了几年后,又因为要继承工作而回了山东。所以,在东北很多年来,姑夫和姑唯一的近亲就是姑唯一的弟弟----我的父亲。
因为没有孩子,所以,姑和姑夫对我们姊妹总是疼爱有佳,有好吃的,我们谁没吃到他们都会惦记着。就是现在,我们三个谁说要吃什么好吃的,让姑做来吃,她都会不睡觉给我们做好。记得,今年十月一时,小弟回家要吃姑烙的油饼,因为当天没有时间烙了,第二天一早天刚刚亮,我们都还没有起床时,姑就拎着烙好的油饼来敲门了。一问才知,姑为了烙饼2点就床了……
(三)
到家和家里人简短叙述后,就和妈直接去买了水果及烧“周年”用的纸钱来到姑家。为了不耽误上午的祭奠,到姑家也是一切从短,直接整理姑早已准备好的“三周年”祭品,整十点出发和众亲属们一起来到姑夫的坟前。
一上公路就远远看到姑夫的坟,被白雪薄薄的覆盖着,仿佛就是姑夫本人安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姑夫一直就在身边,一直笑着看着我,还是那样笑容可掬的容貌,还是那样刚毅的眼神,一如儿时我打翻他的茶壶时的慈祥。
姑夫的坟头一直被爸修整的很好,周围的小树转眼三年也长得杯口粗了。看着眼前那样静穆的一景,心情自然一沉。眼泪不知不觉滑落了下来……
(四)
摆好祭品,我们刚一开始给姑夫“送纸钱”时,姑就放声大哭起来。也许姑是想用哭声来述说对姑夫的思念,对姑夫先行离去的怨恨,宣泄这三年里所有的孤独与委屈。听着姑的悲伤,我也心碎,几近泣不成声。
不知该如何来安慰姑,不知该用怎样的言语也释怀姑的悲戚。只是跪在那里机械地用木棍挑着燃烧未烬的“纸钱”、“元宝”及一些祭品,看着它们“活生生的”由没有灵气的纸张向满载我们对姑夫的祈愿与思念的升华。当一捆捆黄纸变成烟,化为灰烬时,心,在那浓浓的爱与念中一直翻腾着。在烧纸的整个过程里,我一直默默的和姑夫说着话。仿佛和以前回家一样向姑夫唠叨着我的生活及我的心愿。我知道姑夫他一定会听到的,也一定会为我加油。
扶起姑,为她戴好帽子,看着姑的凄容,我满怀怜惜与心疼,却不知该如何宽慰姑心里的悲苦,只会一味的很木然地抽泣着说:“姑,别哭了,姑夫看到你这样,该难过了。”“姑,你别难过了,还有我们呢”。
当放完祭奠的鞭炮,向姑夫“告辞”时,才发现我额前的头发不知何时被火势烧焦了一些。
其实,对于姑夫去逝“三周年”的祭奠,仪式很简单,但心情真的很不同。我为我能在这个日子里静立在姑夫的“身边”而欣慰,而感动幸福。
从姑夫的坟地出来,又给奶奶的坟上填了填土,也烧了一些纸钱。当然,姑在奶奶的坟前也痛哭了好一阵。
扶着姑往回走时,我觉得姑是那样虚弱,是那样孤寂,姑真的见老了。
(五)
姑和姑夫一样,喜欢给我们讲过去的事。如果有时间,陪姑聊一天她也会给你讲一天。虽然,姑现在的思维敏捷度大不如从前,语言逻辑也不如从前有条理了,。常常是讲着讲着就“跳格”了,由过去说到现在,由这事说到那事了,不专心真是听不明白姑讲的是什么,讲得是哪位长辈的事。但我依然喜欢听她说那些“老掉牙”且听了不下十遍的故事,觉得上一辈子的苦乐酸甜都是精彩的,都是传奇的。老一辈所经历的那些苦难是我们这辈子经历不到,也体会不到的,我们不该遗忘,不该不了解。所以,姑夫活着时候,我常常是陪姑夫一边喝茶水,一边聊天。经常是半天半天的,而多数的时候我只是一名听众而已。
而现在,我是姑的听众了。
这天下午,在姑家吃过午饭,老节目“故事会”开始了。不过,这次多了一个听众----弟妹。
记不清是由哪个话题勾起了姑的回忆,姑从她出嫁后在婆婆家是怎么生活的,和姑夫是如何来东北的,爷爷是怎么去逝的,后来又是怎么把奶奶和爸接东北来的,奶奶因何改嫁,爸是又为啥改名的等等细节,姑一一叙述着,对姑来说,那一切仿佛就和发生在昨天一样。而对于我们来说,那些情节仿佛就是一部现代史的奋斗小说,曲折而凄然悱恻。
曾经我用了很长时间思索:为什么姑和爸会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为什么姑夫会有那么多同父异母的兄妹?为什么姑和爸的年龄,姑夫和姑的年龄都会相差那么多?为什么那个年代会发生那么多看似愚昧的事?……
如今长大了,也听过一些原由,看过一些现象,经历了一些事后,渐渐地有些理解,有些明了了。生活不是写散文,也不是写小说,不是只要打好草稿,有个精彩的开头就能顺利完美结局的。在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是渺小的,生活是残忍的,人生是曲线延伸的。有着太多的虚幻,任何一个经历都是生命这个长篇里的一个章节,不是主观意志所以决定的,真的不是,有时,也不能决定。然后,结局很难圆满,也很难看清。
所以,我喜欢听老故事,喜欢在那无法逆转的真实里寻找思想。
-全文完-
▷ 进入海那岸无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