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难忘的露天电影 精彩的家庭影院主持人

发表于-2008年11月28日 晚上11:03评论-1条

小时侯最能让我兴奋激动的就是村里来了放映队。放映队来了!这消息象长了翅膀似的迅速传播。为了眼见为实、先睹为快,我顾不上回家吃饭,拉上几个同学一溜烟跑到大队部,果真看到了久违的独轮木制车,还有已经卸下的能把灯泡点亮的发电机、能唱会说的音箱、能显示画面的拷贝等。我当时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小脑袋里都有了下午逃课的念头,就巴不得太阳快快下山。提前收工回家的妈妈也忙开了,围着灶台锅上锅下,又是烧晚饭,又是炒蚕豆、瓜子。为了能前排就坐,我早早地扛着板凳来到放映现场。这时的放映员还才竖杆子,拉幕子,倒片子,调机子。那时看露天电影是一个村几千人的文化大餐,比过年过节还热闹三分。邻近村子的人得到消息后也赶来饱眼福,把个场子塞得水泄不通,往往是地上坐着人,草堆子上趴着人,树上骑着人。来晚了的人只好站在田埂、河边上掂起脚跟,伸长脖子。实在没办法的人只好站到幕后看反的。放影了,先看幻灯字幕,接着看一些早已不是新闻的新闻记录片,最后才看到正片。当时我最爱看的就是战争片,象《上甘岭》、《地道战》、《黄继光》、《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这些片子看了一遍又一遍,本村里看了不过瘾,还要跑到邻近的村子看,一些台词和人物至今记忆犹新、烂熟于心。可以说,当时穿的粗布,吃的瓜菜,玩的飞漂瓦片,唯有露天电影让我快乐无比。

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这是七十年代后期的事。那次县城里放映《红楼梦》,我和其他三同学结伴踏着两辆勉强能驮人的自行车,来回赶了五十多里夜路,花了四毛八分钱,享受了人生头回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滋味。想不到原来看场电影还有这么舒服的环境,一人一把木椅,相互不干扰;后排地势要比前排高,视线挡不了。这里既没有寒风的刺骨,又没有雨雪天气的担忧,有的是银幕的清晰效果,更有音响环绕的美妙。后来我进了城,有了一份工作。这进电影院看电影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电影看多了,口味也调了起来。不单单满足国产的,还喜欢外国大片;看了宽银幕、遮幅式,还想进立体电影院追求个视觉效果。那时,电影院也不天天更新影片,一周也才换两次胃口;票价也不断上涨,最初是五分钱一张票,后来涨到一元以上。但这些并不影响我看电影的激情。只要有好看的新片,哪怕工作再忙,哪怕刮风下雨,哪怕从伙食费上克扣,我也要进电影院过把瘾。

八十年代初,家里买了电视机,后来有了录象机、影蝶机。有了这些机,我就很少跑电影院了。尽管当时的电视只有很少的几个台,娱乐频道更是凤毛麟角,这就更不要提有多少精彩的电影、电视剧了。但我感到非常满足,足不出户,就能看电影、电视,这是古当先皇帝都享受不到的待遇。

这后来的变化就有目共睹了。生活的变化带来了日新月异的视觉变化。黑白的换成彩色的,小英寸的换成大英寸的,宽厚的换成了超薄的,单一的换成了组合的,放在柜子上的换成了挂在墙上的。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数字电视有上百个频道,国产的,港台的,外国的,战争的,武打的,情感的,动作的各类影片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神气的就是现在电视机连上了互联网。躺在床上,你可以一口气看完一部大片,十几集连续剧,且不受任何广告侵扰。妻子是典型的韩剧迷,烧饭、洗衣的空隙也不忘剧情的发展。过去常常为错失精彩的情节而懊恼。现在不了,只要食指轻轻一按,就能将画面定格荧屏,家务忙好了再恢复。看电视、做家务双兼顾、两不误。现在的电视已不是简单的广义的家庭影院概念了,它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大学教堂。它教你怎样烧菜,怎样健美,怎样炒股,怎样钓鱼,教你学习文化,教你琴棋书画,有让你回忆的,有让你憧憬的,还有让你自己参与其中的。不管你是做官的,还是老百姓,有什么兴趣爱好,都能在荧屏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想看的。我佩服其功能,真是五体投地了。

从孩提时代屁颠屁颠地追着放映队跑,到现在躺在床上舒服地享受着电影、电视大餐,这变化真是太神奇太美妙了。这不能不说是改革开放后祖国欣欣向荣,百姓生活幸福安康的又一佐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主持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木木妖点评:

真切,生动,细腻,流畅.

文章评论共[1]个
主持人-评论

谢谢点评。问好。at:2008年11月29日 晚上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