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紧接上回,贾雨村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面谋之如海”。哪知林如海早已经替他写好了推荐信。可见林如海果然是重情重义,而且是洞察先机,果然不愧为探花郎出身。有父如此,那林黛玉想不聪慧也难。当然我们更应该注意贾雨村的态度,“一面打恭,谢不释口,……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这和当初甄士隐赠银钱衣物之时判若两人,何也?一者,赠送之人的身份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或者可以说,雨村其实骨子里根本没拿甄士隐当回事,二者,雨村经历了官场的磨砺,对于巴结逢迎之事已经精通娴熟游刃有余了。
林黛玉初进贾府,便犯下了错误,为她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且不论脾气品性,试想,贾府如何会娶一个这样先天有病的媳妇?就是贾母之疼爱,也不过是将丧女之痛一时转嫁到这外甥女身上罢了。
一番寒暄过后,黛玉去拜见两个舅舅。先去拜见贾赦,“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好。”这一段描写贾赦的院子,显然不如贾政的敞亮华丽,作为长子,他心里是觉得贾母偏心的,岂不知这是贾母的平衡之法,——贾赦袭世职,贾政住荣国公的正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林黛玉丧母初来,贾赦不出来相见慰勉,却以冠冕的话来搪塞,对于贾赦之薄情,其为人我们初见一斑了。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好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他们二人一见如故,其实并不是前生的缘分,不过是作者故弄玄虚罢了;或者是一见钟情而已。想到他们日后的结局,让人想起纳兰性德的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哪里有那么多的情感纠葛?
对于那两首《西江月》,我们应该仔细注意: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里,对贾宝玉最为准确的评价应该是那句:“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贾宝玉不用心学习,不博取功名,出家而去,可以说是对国家不忠,对父母不孝,对妻子不仁,对儿子不义。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怎么会是一个男人呢?所以他贾宝玉只能是一个假的宝玉。
-全文完-
▷ 进入王先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