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欢欢笑笑

发表于-2008年11月26日 上午10:40评论-2条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

改革开放那年,我还是个爱爬树摘桑椹,爱和院里的一帮小孩捉迷藏,跳绳,爱下河洗脚,早上还要和院里的伙伴相约去体育场跑步的小姑娘。谁知,1981年深秋那场疾病险些要了我的小命,虽然我挣扎着逃出了死神之手,但我的右腿从此失去了健康,我不得不拄着那副父亲叫人帮我做的楠竹拐杖走路。于是,“拜拜,拜拜”的叫声就响入耳鼓,甚至有调皮的同学叫我“扫脚兔”。那些带着歧视意味的叫声让我难受,但我真没必要与那些不懂得尊重人的人生气,我只有以优异的成绩来让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后来我又听到人们习惯把我们身有残疾的人叫做“残废人”,这也让人听着刺耳。对这含有轻视口气、极不准确的叫法我在1990年8月曾写过一篇小言论《残疾并不废》发表在文化馆主办的《天池山》报上。

由于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后来,我听到人们对我们肢残者,以及盲人、聋哑人、智障者统称为残疾人或残障者,这一称呼能让我们接受,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1991年,国家又规定了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同时确定了不同的助残主题,这就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气。

残疾人出行也不再难了。各省市的主要干道上了修建了盲道,候车室有残疾人坡道、休息室,公交车上有“老弱病残孕”专席,北京等地还有无障碍卫生间或厕位、体育场馆也有无障碍座席……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无不表现出政府对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体贴入微的关怀和深切关注。

2003年10月以后,《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的先后出台,更彰显了国家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全泛关注,这些条例中倡导平等、和谐、理解、尊重,倡导人道主义精神。于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进了学校接受教育,许多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也走上了适合的工作岗位自食其力,有的残疾了还免费安装了假肢,获赠了轮椅,接受了就业培训,残疾人有官司还可接受免费的法律援助,许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也都纳入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残疾人子女上大学社会各界也都纷纷给予经济援助……

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也在自身的努力与全社会的关爱下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自“时代楷模”张海迪以后,祖国各地又涌现出了不少残疾人作家、记者、主持人、歌手、书画家、企业家、运动员、技工、个体经营户、按摩师、翻译……,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着身体健全人要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让大家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感谢生活,要像海迪那样“越是残疾,越要美丽”。

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中国,曾经随处可听到的“拜拜、瞎子、哑巴”等称呼已久违了,公交车上几个人同时站起来给残疾人让座的现象越来越多了,曾一度缠绕于残疾人心中的忧伤、哀愁也让那充满爱的双手给轻轻抹平了。我腋下的拐杖也由楠竹的换成了铝合金的,进而是安全、轻巧又美观耐用的不锈钢拐杖。我看见了更多残疾朋友脸上明朗、自信的微笑。那是对和谐社会的无言颂歌,对祖国精神文明进程的深深祝福与谢意。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欢欢笑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包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自1991年5月开始施行,确实给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环境和法律责任带来了春天的欢喜。从这一点可以充分相信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走向理想中的现代化。
文题很好!语言流畅!

文章评论共[2]个
悲秋道人-评论

让欢喜代替了哀愁,快乐健康流四方,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at:2008年12月03日 下午3:15

欢欢笑笑-评论

是的,祝福永远是美好的,给人希望的。人不能没有希望,一个国家或社会也是在为让一个又一个美丽希望变成现实而进步的。at:2008年12月03日 晚上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