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在人们的眼里,作家与清贫两字如影相随。追溯从前,曹雪芹、关汗卿这些大文豪,都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沈从文、郁达夫等名作家即便不在穷困、潦倒中,也在清贫里。当今,也只有如王蒙、、二月河、余秋雨等屈指可数的著名作家能拿到过百万的稿酬;而许多尚在文字间默默耕耘的无名作家还是过着艰辛的日子……
小女子也曾经头脑发热,要立志当一名作家,不料话一出口,立即被好友泼冷水,好友说:“作家注定一辈子清苦、孤独、寂寞,你能忍受得了吗?”是啊!小女子并不怕孤独与寂寞,可是却不能承受贫穷、潦倒的生活,在当今毫无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有钱不是万能,可没钱却万万不能。打消了当作家的念头,运用文字为企业服务、为产品推销,创造的价值无可估量,但薪水却少的可怜,想用那薪水买房、买车?可不知要等到哪年哪月?
直到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上)以首印55万册、版税14%的稿酬的竞标结果交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于是三部《品三国》净赚500万的消息在网络不胫而走;再加上《王蒙自传》以200万预付稿酬交给花城出版社的消息,一时间,“学术明星”一夜暴富、作家开出天价稿酬等等的话语惊呼四起,原本清贫的散发着书香气息的写作在民间似乎一下子变得铜臭起来,几乎所有的言论、矛头都指向作家们的“生财有道”……
为什么就不能让作家富起来?那些为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的作家们,为什么就不能够过上正常的富足的生活,以红润健康的面貌来面对读者,难道非要佝偻弯腰、面黄肌瘦,才是他们应该有的状态吗?问得好!《品三国》的作者拿14%的版税就惊呼,一本首印55万册的书拿到192万元的稿酬就乱炒,而歌星、明星唱一首歌或者一次出场费就几十万元,拍一个广告动不动就索取几百万元的收入,却认为是正常的,只有羡慕没有质疑。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完全的市场经济。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是残酷的,可大伙有没有想过,在享受丰富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我们更渴望得到充足的精神粮食,而作家付出的双重劳动,却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因此,为什么作家就不能有高收入呢?韩寒就此说过:“中国作家拿200万的稿酬不是天价而是可耻!”好厉害的80后生,佩服!
文学的价值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也许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又或许作家与作品摒弃传统的写作模式,完全市场商品话,这样,作家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富起来,但这又是大家所愿意见到的吗?
针对上述大众关注的焦点言论,有关媒体记者专门走访了来自行内专家的心声。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不认为易中天《品三国》开出天价。该编辑认为如果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作家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作者得到的版税就多,这些都是他们劳动所得,应该光荣的、理所当然的享受。只是现在有的新闻媒体、或者出版策划机构,把作家获得的高版税作为新闻噱头来炒作,以此作为一种营销手法,无可厚非,只是建议这些媒体不要把读者的兴趣点过多地集中到这个方面,还是应该引导读者更多的关注作品本身的内容。
花城出版社执行主编:作家稿酬的提高是一件正常的事。该主编认为,在他眼里,作家稿酬的提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作家的作品也面临着市场竞争,作家也应该富起来。而且创作本身与其他劳动相比,它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更大,但国内作家的稿酬跟国外作家根本不能相比,一直以来都是太低而不是太高……
某图书策划人:易中天、王蒙他们拿的稿酬不能算高。目前外界对少数几个作家拿百万稿酬的反应可以说是没由来的焦躁,传统的对作家应该是清贫的看法真的是莫名其妙。靠写作为生的作家为什么不能发财致富?作家的写作过程非常的艰苦和孤独,付出的努力非一般人可以想象。以他们付出的劳动而论,中国作家拿到的稿酬不是太高,而是低得可怜。以《达·芬奇密码》为例,作者的版税收益超过4500万英镑;《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的年个人财富以上亿英镑的速度攀升。在国外,一些专业图书销量在5000册左右,作者就能拿到10%的版税,图书定价比较科学。一些出版社的一本书如果发行2000册就能够达到收支平衡。但在中国,因为三角债务、销售体制等问题,造成了出版社在资金周转上的窘迫,从而也为支付作家的稿酬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对出版社来说,签下一些重点图书有可能是出版社的品牌战略的重要部分,品牌树立之后带来的强大资源吸引,带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益处不足为外界道也!
-全文完-
▷ 进入红颜素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