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以历史悠久自矜的国度,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志士仁人不惜抛头洒血也要“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卷“汗青”,让你前见古人,后追来者,你有限的生命将超越悠悠岁月而绵绵无尽,你的悲怆与豪情在千百年后犹有知音为之拍案而起。
所以就有了文人,就有了著述立说,所谓立言为先。文人嘛,谁不想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的人阅读呢?
上个星期我发文章到烟雨,编辑军琳审阅并推荐精华。我很高兴。后来,我的文章没有精华,因为编辑错过了24小时复审的机会。为此,军琳编辑还在我的文章后面专门道歉了。我更高兴。
但是高兴之余,我更多的是感谢。我来到烟雨不足一月。我胡诌了好些篇文章。编辑们都一一审阅。我以前也写文章,也发表。但大多数的都直接发到纸质媒体。感觉那才是正道。但我发现阅读我文章的人很少。后来我索性把文章发到网上,发现阅读的人多了,评论的的人也多了。
我时常看到我的文章被推荐了,被精华了。我很高兴。但是我要说的是,该推荐的,都推荐了;该精华的都精华了。没推荐的,没精华的自然有道理。就是错过了,编辑们也不必在意。
烟雨的编辑审稿的速度是很快的。应该说水平也是很高的。被推荐,被精华是一种肯定,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荣誉。但是写文章就为了推荐?就为了精华?
身边有写文章的朋友,他们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荐,就是为了精华。有一天文章被被推荐了,他们高兴得很,说不定兴致大发,就好几篇文章出来了。但是如果他的文章没被推荐,没被精华,估计他就不大会继续写了。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文章是那样的优秀;他们的思想是那样的深刻。不推荐他就是失误。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推荐了,精华了,有什么意思呢?
如果要炒作,我觉得用这样的的方式也显得太落伍了。文字是优雅的艺术,不是跳钢管舞(有的钢管舞还是好的)。要炒作大可去干别的很多事情,个人觉得写文章不行。
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安静的坐下来,安静的思考,安静的敲打键盘才有安静的文章出来。你文章还没写好,就想着发表,想着推荐,想着精华,不是很可笑嘛?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做过编辑,我也审阅别人的稿子。我觉得我看到很好的文章,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决定录用了。而真正需要我琢磨半天的文章多半是被咔嚓掉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文字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就不再那么精彩了。
纯粹的文字应该是干净的;应该是大方的;应该是无私的;甚至应该是自信的。而不是为了去博得推荐,博得精华。相对于传统媒体,我觉得网络的文学更加的显示作品的本来面貌。庸俗一点的讲,网站的编辑跟作者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也不大存在个人偏见。所以该推荐的,编辑们会推荐;该精华的,编辑们会精华。
至于有的人会提出一个问题:编辑们有个人观点,有个人的看法,有个人的审美观念,是不是会影响到对作品的审阅。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当你的文章到了需要动用审美观念,甚至是要有严格意思上的文学评价体系的时候,那你的的文章基本上已经被推荐了,已经被精华了。
为什么呢?因为网络文学的绝大多数都是心声文学,都是吐露个人感情,甚至上是发牢骚的文学。很少有上升到哲学,上升到美学的作品。所以对有着很好的的文字功底,有着不错的审美情趣的编辑们来说,哪个该推荐,哪个该精华,不是一个问题。问题的本身是你写得怎么样。
我有感于军琳编辑给我的留言,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注重名声,注重荣誉,注重精神。甚至出现过象解放后的云南大地震那样,没有救灾物资,中央就紧急调拨10册毛泽东语录到灾区。我真的搞不清楚,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是怎么过来的?象那样的精神鼓励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如今,喧嚣的世界里有太多的浮躁和虚伪。太少对生命的讴歌和人性的关怀。几十年匆匆光阴,美丽的只有生命,我们又何必那么匆促忙乱、焦灼狂燥,为了三五串金银、一两顶乌纱帽,或者一片飘忽不定的掌声呢?
写文章也是一样的,安静的思考,安静的写作。管它是推荐了呢?还是精华了呢?
-全文完-
▷ 进入驭志无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