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年前,她叫流求。当时的吴王孙权就派大将卫温,诸葛直率领二十万水军扬帆东渡,开发并管理了这片美丽的土地。
北宋时期,已经陆续有内地居民到那儿经商贸易。
元朝时,中央政府在澎湖设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将她正式并入中国的版图。
她离我们是那样的近,近得清晨从大陆扬帆起渡,傍晚就可以登岛泡茶聊天;她离我们又是那样的远,远得游子当归,五十多年还难见故乡的青山。她像一位婀娜的少女,每一个见过她的人,无不为她的美丽折腰;而她又像一位孤弱无助的红颜,承受了太多的屈辱与强*。她就是我们的宝岛——台湾。
炽热的北回归线从她的南部横穿而过,天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的美丽与富饶。16世纪,一位远航的葡萄牙船长竟然把台湾当作他的新发现,将其命民为美丽的岛。然而,美丽的名字,美丽的风光并没有给这个美丽的岛屿带来好运。
有着“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殖民者闻风而来,竟以“通商”为理由,以坚船利炮强占台湾达38年之久。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此后,他依照大陆的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设立了各级行政机关,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交往增多,大陆的文化,宗教,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伴随着漂洋过海的移民在台湾扎下了根。
1683年,中国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康熙皇帝收复了台湾,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第二年便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大陆与台湾的交往更为密切,一个传承了中华文明与风范的台湾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开始在祖国的东南沿海熠熠闪耀。她的美丽与富饶吸引了八方宾客,也招来了四海贼寇。
其中海那边被国人称为“倭人”的日本犹甚。它的贪婪,残暴给美丽的宝岛刺上了永难抹平的伤痛。多少年来,倭寇从来没有停止过染指台湾的贪恋。丰富的资源,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东赢小国垂涎三尺。
1874年,日本借口与它毫不相干的“牡丹社事件”,竟然派遣以陆军中将西川从道为首的军队入侵台湾。英勇的台湾原著民用原始的狩猎武器和方法对付野兽般的强盗。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家园。
11年后,清政府在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大力开发管理台湾。
建省后的第二年夏天,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在台湾破土。此间,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在台湾铺设,中国的第一盏电灯在台北的街头亮起。
经过20年的休养生息,台湾的政权职能完善,军事设施完备,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跻身到当时中国最进步的省份之一。然而隔海相望的倭人从来就没有放弃占领台湾的野心。
1895的甲午海战以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装订成册。战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最耻辱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所属诸岛屿以及府县军器工厂的属工物品全部割让给日本。
从此,台湾同胞便在近代中国衰落沉沦的历史深渊里,首先为祖国担当起苦难,沦为了倭寇治下的清国奴。但是这却大大刺激了祖国自救运动的开展。
在台湾沦陷后的五十年漫漫长夜里,宝岛的同胞承受了多少的血雨腥风;饱尝了多少痛苦磨难产生了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印象壮举;又涌现出了多少“不自由宁死”的铮铮铁汉。正是他们率先吹响了中国人反抗日寇的号角。
失声痛哭的台湾巡抚唐景菘临危受命,组建临时抗日政权。但终因清政府的软弱无助而孤掌难鸣,独木难支。
“孤臣无力可回天”的丘逢甲刺血上书,拒倭守土。终因弹尽粮绝,腹背受敌,饮恨含悲的避难与祖籍广东焦岭。
面对东海波涛,他日日以泪洗面,并以“海东移民”的署名写了《离台诗》。他把书房命名为“恋台经舍”;得子后又取名为“恋台”。思乡与抑郁使48岁的丘逢甲病逝焦岭。他的身体永远留在了大陆,但他的魂魄早已漂洋过海回到了宝岛——台湾。
余清芳领导的“西来庵暴动”最终也失败了,但是他的墓前却点起了不灭的长明灯,永远指引台湾的后人为自由,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后来,莫那鲁道和他的泰雅族人起义也被残暴的倭人镇压了。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战中用布蒙住双眼,以一种悲壮的方式来完成对山林的崇敬,来表显对倭寇的永久抗争。他们不灭的英魂帮助历史合上了“雾社起义”这一台湾原著人抗日斗争最惨烈的一页。
在雾社起义中牺牲的还有花冈两兄弟,他们是在日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泰雅青年,虽然他们有着日本式的名字和穿戴,但他们身体里流淌的仍然是泰雅人的热血。在本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毅然返回族群,跟随族人一同赴死,用自己生命的绝响让日本统治者“礼番奴化”的企图化为泡影。
而此时,距离唐景菘,丘逢甲,刘永福拒倭守土,组建临时抗日政权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的悲痛没有台湾同胞赤诚的爱国情怀;二十年的沉沦没有泯灭台湾同胞反抗奴役与压迫的斗志。
而在祖国大陆,二十年的风雨如晦已经完全改换了人间。辛亥革命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帝制的轰然倒塌,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当我们回首历史,回望那些血性的中华男儿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时,我们不得不又一次回到1895年,那一个悲痛,耻辱,惊醒,抗争的甲午年。
清帝国的都城紫禁城,来自祖国各地,风华正茂的举人正准备参加会试,一展他们的抱负与理想。
然而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噩耗终于传到了京城,传到了莘莘学子的耳畔。闻讯后,千名举人无不义愤填膺。几位台湾举人当即声泪俱下。他们强忍着悲痛齐聚一堂,公推才华卓著的广东举人康有为起草请愿书稿,联名向光绪皇帝请愿。在这份一万八千多字,一千多位举人联名签署的请愿书中,康有为慷慨陈词:弃台之事小,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也就是这次上书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亡国灭种的灾难唤醒了华夏民族沉睡久已的血性。唤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为近代中国奔走呼号的责任与热忱,为后世读书人树立了不灭的楷模。
-全文完-
▷ 进入驭志无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