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应朋友的邀请去一家新开张的酒店小聚。一进酒店的大堂,就见朋友和一个男人,正在和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男孩剑拔弩张。上前一问,原来朋友刚才遭遇了一场特殊的迎宾仪式。受到一群小男孩的雪团袭击。为首的正是眼前受审的这位。再问问闯祸的这位,为什么要用雪团袭击我的朋友。听了他的回答,差点没让我们乐出眼泪。原来是昨天晚上的电视剧惹的祸。他说电视剧里的坏蛋,开的就是这样的车,长的就是我朋友这个熊样。所以他们替天行道,用雪团给剧中人出口恶气,做一回仗义行侠的英雄。惩恶扬善怎么了?错了?结果英雄没当成,还让我朋友把他这个匪首给逮住了。
真应了那句话:树倒猢孙散。这下他的那帮手下全部跑光了,留下他一个人在这顶杠。这也太不仗义了吧!正在我们笑得前仰后合的时候,孩子的妈妈来了。原来这小子是酒店的少东家。那个男人是他的爸爸,也就是这家酒店的老板。事情弄清楚了,就算了。朋友说谁让自己天生就长了一副坏人的嘴脸呢!代人受过也就顺理成章了。
闲谈时,我与老板还成了同乡。这下这位老板更逮住了请客的理由了。不容分说非要交我们这几个朋友不可。盛情难却,我们一下子成了吃噌的了。说着说着,自然又说到了孩子身上。看样子,这位老板朋友对他的这个宝贝儿子还真的犯愁了。你说你想让他有的优点他小子一个没有,你不想让他染上的毛病他倒好,一个没丢。就这些倒也算好的,最要命的是这小子总冷不丁地搞些“恐怖事件”让老师和家长的心总是在半空中那么悬着。要说今天的“袭击事件”在他的罪恶档案里还算不得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还多着呢!这就难怪他给自己的儿子下了个八字评语:“人小鬼大,草莽英雄”。
说到“人小鬼大”我还真是身有感触。以前一个8岁的孩子在我的眼里就是一个孩子而已,除了作人、闯祸、闹些笑话也就没有什么了。可邻居家8岁的小外孙却让我改变了看法。这小子竟给他的小姨当了回红娘。结果还居然介绍成了。
起因很简单,去年邻居家的小姨离婚了,回到了娘家。小外甥对小姨的回家是极不适应的。因为以前小姨回来都是高高兴兴叽叽喳喳的,不是给他买好吃的,就是给他买好玩的,要不就领着他满院子疯耍,弄得满院子都是她们娘俩的笑声。现在则不同了,虽然现在好吃的,好玩的没少了他,可小姨再也不跟他玩了。有时候他甚至还能听到小姨偷偷的哭声。小家伙就去问姥姥姥爷,姥姥姥爷告诉他,小姨离婚了。离婚是怎么回事,他就去问了爸爸。爸爸说小姨让人家给甩了,人家不要她了。小家伙就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好朋友金友朋。偏巧这个金友朋的叔叔也离婚让人家给甩了。这两个小子一拍即合,于是就开始嘀嘀咕咕通电话。
放了寒假这两个小子嘀咕的更勤了。等到春节的时候家里的人齐了,小家伙告诉姥姥姥爷,他的好朋友金友朋要来家里看他。让姥姥姥爷做点准备。小外孙儿既然提出来了,那就准备准备吧。两个老人还真准备了不少好吃喝,就等着小客人上门了。金友朋这个小家伙也不赖,随便找个借口就把他的叔叔给骗来了。两个小朋友一见面,一个拉着小姨,一个拉着叔叔。一句话:你们俩个处处吧。直接了当好不尴尬,让全家人半天没回过神来。
事后我问姥姥姥爷,他们说这孩子能有这样的举动,就是两个字:“感受”。因为平时他小姨根本就不象别人那样把他当孩子哄,而是当作朋友陪他玩,陪他疯。自然他们的感情就格外的好。所以当他小姨遇到麻烦,情绪一落千丈的时候,他就有了反应。自然从心里往外想帮她。这就是感同身受,爱屋及乌的道理。所以就自然有了这样的举动。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家庭的气氛和感情的培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我甚至觉得,对现在的孩子,我们既要把他们当成孩子去精心呵护,又要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地交流。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容量成倍、成建制、成几何基数放射性的增长。让他们过早过多地接触社会,结果必然是使这些孩子处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临界游离状态。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能力和分辨能力的形成和和发展相对滞后。搞的不好,社会上那些不良不健康的东西,就会进入他们的思想和意识当中。处理不当就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痛。不但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且还会成为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其破坏作用和功能是巨大的。因此现在的教育看上去有些不堪重负。这就更需要家长、学校、全社会团结一致,都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孩子,清理祖国未来的大地天空——孩子成长的环境。
说到孩子的教育,朋友举的两个例子我觉得很有代表性。第一个例子是一个家长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对孩子许愿说,你要考全班第一我请你吃麦当劳。第二个例子是说一个家长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对孩子许愿说,你只要不考全班的第末,我就请你吃麦当劳。结果两个孩子都吃上了麦当劳。两个家长也都负责任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但问题是他们都错了。都错在给孩子定错了目标。因为孩子的学习是为了他自己将来的发展和造诣。而不是为了麦当劳,更不是为了他们的父母。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教师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方法。这个教师的儿子该上幼儿园了。可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又是哄,又是劝,都没起作用。最后孩子的爸爸急了,要揍他。这时这位教师制止了自己丈夫的做法,并告诉自己的丈夫说:你要打他的话,他除了记住了痛和你打了他之外,他不会记住其他什么的。索性就由他去吧,我来帮助他。
半年后,这个教师把儿子领到了幼儿园。她问小朋友们:幼儿园好吗?小朋友回答说:好。为什么好呢?因为能学到知识。你们愿意学吗?愿意。那好,阿姨现在教你们一首儿歌,你们能学会吗?能。你们要是真能学会这首儿歌,阿姨就每人奖励你们一块巧克力。好吗?好。这时这位教师就从兜里掏出一个卡片,开始教这些孩子学儿歌,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只有教师的儿子一个人在一边傻站着,于是这位教师就给每一个小朋友都发了一块巧克力。之后,这个教师就领着儿子离开了幼儿园。教师的儿子开始问妈妈:为什么没有他的巧克力。教师从兜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对儿子说:所有的小朋友都有一块巧克力,你当然也有一块巧克力,但问题是别的小朋友都想吃巧克力,而你却不想吃巧克力。妈妈:我也想吃巧克力。真的吗?真的。那你能把妈妈教小朋友们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吗?不能。还是呀!如果你能象其他小朋友一样想学知识,想学文化,你就能背下那首儿歌。你能背下那首儿歌,这块巧克力就是你的了。我背不下来。想学吗?想。这时候,教师又把儿子领回了幼儿园。让儿子跟小朋友们学会了儿歌。结果儿子自然吃上了这块巧克力,儿子也自然高高兴兴地去了幼儿园。
从以上几个例子,不难看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义不容辞就是教育的垫脚砖。抛砖引玉,它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么简单。家长不但是教育的第一道关卡,而且还是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黄勇的生命已经随着惩恶的枪声逝去了。可他留给人们的思索还远没有逝去。当黄勇用生命的代价去清尝自己罪恶的时候。那些漠视他存在的父母兄弟,歧视他的手足亲情,难道不是把他推向罪恶的原凶吗?在黄勇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并没有怨恨他的父母兄弟,相反他还想真真切切地感受一回手足亲情。他依然渴望和留恋人间给他的一丝温情。可是,他的父母兄弟却十分吝啬,没有施舍给他这最后的一丝温情和心灵慰藉。难道他们真的不懂,不知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人人尽知的道理吗?可他们面对法官们的请求,他们却用灭绝人性的拒绝来表达对黄勇的憎恨,他们在用拒绝的方式表达他们与黄勇的罪恶划清了界线。他们能划清罪与非罪的界线吗?他们不能。他们能证明他们自己的清白吗?不能。罪与非罪的界线并不孤立于法律之外。道德的底线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同样遴选着罪与非罪的谴责。可卑的是你们的孩子已经用生命的代价赎取了自己的罪恶。你们为什么就不能用良知唤醒你们对黄勇教育上的失职,失察,失败的认识和责任呢?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将你们失职的事实也同样放在阳光下晾一晾呢?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因为你们放弃了教育的义务,而漠视悲剧发生的放任行为而向逝去的鲜活的生命忏悔呢?黄勇的犯罪行为你们敢说这里就没有你们的责任吗?教育的失败,首先应该受到惩罚的就应该是以施教育人者自居的灵魂。不是吗?
另一个让大家担心的就是现在孩子们越演越烈的高消费问题。就这一问题这位酒店的老板说的倒也实在。他目前所担心的问题还不在于高消费本身,因为他现在还供得起。而在于孩子一旦养成了挥金如土、一掷千金的习气之后,将来他们该如何独立面对社会。如何应付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存压力。这一点,我认为朋友的做法他可以借鉴一下。
朋友的儿子去年要买电脑。因为学习是好事,应该支持。朋友就一口答应了。但有个问题朋友事先跟儿子说清楚了。因为家庭现在是3个人共同生活,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对家庭的支出负有责任和义务。4500元的电脑支出每人均担1500元。但孩子还没有成年,父母自然就有携助义务。所以孩子分担的1500元,由3个人合作合力完成。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的所有节假日,一家人便开始勤工俭学。从经济学角度投入最少,时间上最机动灵活的方法就是收废品了。经过3个人半年的努力,1500元终于凑齐了。可朋友的儿子却不想买电脑了。原因是他亲历了卖易拉罐、卖纸壳箱、一分一毛的攒钱过程,这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来的太辛苦、太不易了。他说他想从这笔钱开始就把勤工俭学坚持下去,他要给自己设立个助学基金。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为自己将来上大学的费用也尽上一点义务、添点责任。他说他现在已经理解老爸了。爸爸办公司、住洋房、开汽车,那钱一分一分来的也同样十分的不容易,他要学会珍惜。朋友的这个做法可以说很成功。
高消费问题既然是一个消费行为,就要量力而行。因为这种消费支出不同于父母对孩子在生活教育方面的必须性和必要性支出即法定义务支出。因此家长必须跟孩子讲清楚这种消费并非家长必须承担的法定费用。责任和义务的关系你必须要讲清楚。所以孩子一定要做这种消费就要靠孩子自己完成。但家长可以协助其完成这种资金的积累过程。从而协助孩子完成消费预期。让孩子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认识权利和权益、责任和义务、付出与回报、创造与享受、收入与消费的正比关联关系。既然是消费问题,它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正确的引导便成为关键。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性的消费习惯的形成过程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途径。这就是家长的责任,这也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作为家长,这一点你怨不得别人。孩子表现好是你的功劳,孩子表现的不好,同样是你的功劳和责任。
凭心而论,小孩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这不是他们的缺点。反而是他们智力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动力和过程。关键是我们要因势利导,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朝向。难点就是让我们的因势利导在整个过程中不留痕迹。要让他们用自己的正确判断去引领他们自己的正确行为。这样家长和孩子之间,既不会有抵触情绪,也不会有情感受损后的缺失和畸变。
我还是在《家乡滋味》中的那个观点。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你一定会淹没在这浅色的大海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在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了以下几个共识:我们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落实好四个角色:父母、朋友、秘书、替补。具体地说就是在情感和物质层面家长的角色是父母。父母就是爱,就是关怀。这一点现在有些家长做的太过火。爱不是溺爱,关怀更不是包办代替。在思想观点上家长的角色是朋友,是旅伴。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更不是低声下气的奴仆。家长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学习孩子的世界。学会孩子的技能和身手。这样家长才能谈得上引导,才能用孩子的方式引导成功。让他们自己教自己走路,而不是家长教他们怎么走,更不是家长推着他们走。这一点现在的家长做的根本不够。要培养一个孩子,你必须放弃所有的借口。吃饭和做饭它们有着本质上不同。在法律和道义层面,家长要做孩子的秘书。为他们安排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在这个领域不适用言传身教,而适合触目惊心和当头棒喝。如果家长能通过努力让孩子成为普法的志愿者,往来于监狱、管教所、社区和学校之间,举案讲法,谈感想说感受,既受到了教育,又拥有了社会实践的机会。既有了社会工作的经验,又开阔了视野。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在生活体验方面,家长和孩子互为替补。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关怀、关心和关注。也要让孩子替家长完成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要让孩子体味持家的辛苦,又要让孩子形成自觉持家的习惯。同样家长也要体味孩子的辛苦和要求。和孩子一同成长。用劳动与报酬、用付出和获得、渐进地用体会和感悟去填补空洞的要求。共同体味创造的快乐,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们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懂享受和索取,不知道付出和回报的温室花朵。
总而言之,面对孩子,你一定要放下架子,千万别在孩子面前以老卖老。你一定要和他们一道去体味成长的过程。融入其中,你也会找到一种成功和快乐,一种享受和满足的。
-全文完-
▷ 进入红松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