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探析(一)ferryman

发表于-2008年11月21日 凌晨0:52评论-0条

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探析(一)

家庭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联合颁发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个规范家长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条例,是对父母教育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就这样说:㈠、树立为国教子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㈡、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中,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架设三教合一的新时代之教育桥梁,已经是我们教育使命中的一件大事。现在我就“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探析”这个话题,从四个方面一起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第一讲:家长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康乃馨,从某种含义上说被外国人视为“母亲之花”。因为每当母亲节到来的那一天,人们都会自觉地买一束康乃馨送给生他养他的母亲,以表养育之恩。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中国人也象美英等国家一样过起洋母亲节来了(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一月八日)。随着洋节对中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侵蚀,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曾提出: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中国人的母亲节,因为这一天是中国儒家文化之祖大圣人孟子母亲的生日。以孟母教子的千古佳话来劝告世人:一位好母亲可能培养出一位大圣人,一位大圣人可以教化千秋万世善良正直而有作为的华夏子民。不管这一天是否真正能够到来,但我们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关键!历史上流芳千古的孟母教子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让人敬佩不已。

一、从孟母教子看培养家长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我们在这里说家长的综合素养,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家长的外在行为修养和内在素质修养的整合。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则是指家长本身具有的学识水平、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以及对教育子女的思想理念和行为能力等。综合素养是对家长的最高要求。我们虽然不能以其某一点不足而否定其全部,但也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家长综合素养的及时辅导。如某家长小学没有毕业,就否定其整体素质不高,相反,某家长大学毕业,而其行为品德恶劣,我们也去恭维其高素质,这样是不好的,但适时培训则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全球网络化和全国中学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虽然一百个家庭有一百种家庭教育模式,但从整体来说, 家长的综合素养越高,对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就越有利,反之,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阻力甚至负面影响。这里我们不妨先看看孟母教子的三则故事,感悟一下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⑴、《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讲我国战国时期的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守节,为了教子三次择地而居的事情。孟子年少聪慧,见什么学什么,一学就会,就是因为这聪明伶俐引起了孟母的注意,于是在极度担忧之中,三择其居:一择墓地,在这里来往人员纷繁嘈杂,他学人跪拜祭祀;二择集市,临近屠宰场,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商人鞠躬以迎客人、讨价还价,学屠夫宰杀牛羊的尖叫之声。这些都让孟母忧郁万分。于是,毅然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立即一一学习模仿官员出入文庙之礼节以及学生攻读学业之虔诚。这个时候,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在这则故事里,让我们领悟到什么呢?其一,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这道理,何况自己的儿子学什么会什么呢!其二,孟母懂得“望子成人”的真谛,即懂得人之粗俗与文明之分,在奴隶制社会逐渐解体的历史时期,“母以子贵”的思想是十分近乎人情的。夫君早逝,她不希望儿子成为弄尸捉鬼的下料,也不希望儿子成为市贾屠宰之人,她只希望儿子知情达理,出人头地,大有作为。其三,孟母更懂得教育的重要性,择学校附近而居之,是因为她深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明智睿智知书达理。这更说明了一个问题:孟母的思想品德修养十分高尚,且教育儿子的理念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⑵、《买肉啖子 》 :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买肉啖子》 的故事是讲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因为她知道窘境的生活,是难以吃到肉的,刚才实在是说话太不留意了,心里想:"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不管家里多穷,还是去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这则故事让我们感悟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注重胎教,我们今天的年轻父母都已经高度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二是孟母是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以父母的忠诚教育孩子待人以诚以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⑶、《断机教子》: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顺手拿起一把剪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地。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趁机教训儿子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知识才能。日后立身处世就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请当时名师子思作老师,终于成为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社会名流)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孟母究竟懂得了做母亲的什么法则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应该理解为孟母懂得了家长教育的几大原则:一是从严教子的原则,“断机教子”,一念之间,让儿子懂得了从今以后必须认真读书;二是持之以恒原则,学业要一点一滴逐日聚集,决不能半途而废;三是以理服人原则,从这一事件启发儿子读书的重要性,让儿子明白为什么读书的道理;四是“学而优则仕”原则,教育儿子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读好书就能当官,光宗耀祖。这对当时一个落泊的穷人少妇而言,有如此理想和大志,实在难得。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了良好的礼乐之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这样说,孟母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孟母极高的综合素养的典型体现,我们今天的家长仍然可以借鉴并发扬光大。

二、家长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子女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乃至终身老师。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和教育方法正确与否,对孩子来讲是举足轻重的,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农村中学生家长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综合素养的养成方面不可能全部达到孟母这样高的素质,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样那样的不足或者说是遗憾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接受教育的程度。因此努力提高农村家长综合素养是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直接关系到国家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⑴、家长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

作为当代家长,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要学会并研究怎么辅导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督促子女完成各科学习任务和健身运动,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学习目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以前家长是自己学业有成,还是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初高中乃至大学学业,都要用心尽力从新开始学习,特别是学习中学新课程标准,以满足自己的子女学校教育之外的需求。

我们先从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山水诗的典型代表作)说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老师教完这首诗后,布置家庭作业,叫学生抄写并背诵这首诗,同时要求家长督查抄背情况,并签字以示真实。现在我们来看看文化层次不同的家长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1、不懂诗的家长:作业完了?睡觉去!再也不管孩子了,甚至看也不看一下就给孩子画了一个圈。

2、学过一点诗的家长:背给我听听。看似认真的听着看着,满意地签上自己的名字。

3、了解诗歌发展史的家长:除听背之外,会问及有关近体诗、五言律诗、五言八句之类的话题,帮助孩子增长见识。

4、当老师的家长:除听背之外,会问及有关时代背景、思想意义,句式变化(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等有关为平仄押韵而调整句式的知识,以补充孩子学习的不足。

5、研究唐诗的家长:除听背之外,会兴奋地给孩子讲诗的平仄、对偶、押韵乃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有关作诗常识,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6、经历了世事变幻,阅历丰富的家长:除听背之外,还会给自己的孩子讲一些通过诗歌来探讨人生的感悟:出世之道——空——厌倦凡世间纷争与糟杂等。这类家长自然就是具有高素养的家长了。

同是一首诗,文化水平层次的不同,家长对子女的学习辅导要求就炯然不同。曾经还有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学生拿着一句古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要家长帮他断句并解释,结果出现了好几个笑话:

其一、“问老师去!”(因为他什么也看不懂)

其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曲解了愿意)。

其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将“由之”也看成了一个人)。

其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为正确断句)。

再怎么去解释就更让人啼笑皆非了(略)。

再看学生英语作业吧,那就更让家长头痛了。例如有这样两道英语家庭作业题: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并译成英文:

1、我有两本英语书。——i've two english books.

2、我的桌上有两本英语书。——there are two english books on my desk(学生搞不懂的是,为什么就不能翻译成“on my desk has two english bookas”).

面对这样的问题,可真要难倒好多的家长了,虽然现在的家长们大多都读完了高中至少初中,但英语就不见得学好了。所以,当学生问父母亲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时,答案可能就更不一样了。甚至有的家长就是一句话:“有本事了,欺侮老爸呀,明天问老师去!”这能怪家长这样说话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长,如何会去研究人之所属与物与所属之区别,更不会去想什么人有某物用“某人+ have(has)+某物”句型。而某地有某物用“there be +某物 +某地”句型了。

当然,也有许多家庭父母都没有读过多少书,可孩子非常会读书,这是十分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不管怎么样,学识水平高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一定会有更大的帮助,自然也会更有利于激发子女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⑵、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路上的“心理断乳期”,随着生理的发育至逐渐成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随时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甚至心里上的反叛,家长在这个关键时期,既要作好生理辅导老师,同时还要当好心理医生。

1、正确诱导子女面对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变化。生理卫生健康常识,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是必读的一门课程。山东省邹城市第四中学,早在1990年,就开始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一直坚持至今,他们学校每个初一的下学期,都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青春期教育,告诉他们青春期的一些生理变化、卫生保健知识,性心理的发展及自我调节知识,性道德的培养及自我保护知识,以及性传播疾病的预防知识等。并定期给家长上辅导课,这样,这所学校的学生们懂得了性的科学知识,也就消除了神秘感,减少了困惑,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青春期的一些变化,帮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结合我地与外地的部分学生案例, 讲几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故事。

案例一:聪明的暗示。

有一位单身母亲,不经意间发现儿子唇上的小胡须变得浓密,声音逐渐浑厚低沉,她既没有慌张,也没有陷入对异性子女进行有关教育的尴尬。而是走进书店,精心挑选了一本内容健康、文字流畅的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书籍,放在儿子的床头,并且告诉儿子:“你长大了,一些事情应当懂得,有空时把这本书读一读吧。”这种做法十分聪明。

案例二:现身说法的妙处。

一位年轻的妈妈,发现女儿第一次月经来潮时,躲在房里哭泣,十分紧张,于是年轻的妈妈便将其中的道理及与此相关的生殖、生理常识一一讲解清楚,并在当时给自己的女儿展示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现身说法。当然是妈妈和女儿单独在房间谈的,谈话中没有一丝诡秘的味道,而是体现着生命科学的精神,女儿不但不哭了,反而露出了甜美的笑靥。因为她真正意识到她自己真的要长大了。

案例三:少女的无奈。

岳阳某中学一男体育教师,忽视了女生生理期变化,强行让某班某女生在体育课上跑步,这位性格内向的女生,开始不跑,老师以为她借故不想跑步,便体罚其多跑三圈。血从女生腿上流下来——尽管其母亲再三安慰,这位女生最终还是过早失学了。

案例四:本该圆满的性生理教育课。

某中学一位初中一年男生从卫生间出来后,惊奇地向父母说自己的“那个(小弟弟)”上长毛了!母亲的应变能力堪称优秀,当即笑着对儿子说:“是吗?儿子,真成大小伙子了。让我摸摸你喉结是不是也长出来了?啊呀,真是有一点了,你自己摸摸腋下,就是胳肢窝里,是不是也有毛了?告诉你,以后毛还会越长越多呢。不过,可别随便对别人说,自己的身体变化有些属于隐私,知道吗?”儿子红着脸点了一下头。可惜,本来堪称圆满的一堂生理性教育谭却被儿子的父亲破坏:“哎呀,这孩子怎么这么傻呀!是不是缺心眼呀......”随着父亲的笑声,男孩本来坦然的表情渐渐转为愤怒,面孔也愈来愈红。平心而论,这位父亲实在有些失职。首先,他放弃了一次非常自然、水到渠成的教育机会。本来他可以因势利导,和儿子单独谈谈,告诉他一些男人的“秘密”,比如遗精现象、生命的起源等等。其次,也是更糟糕的,他很可能伤害了孩子,在孩子本来天真烂漫的心灵上抹上了一缕暧昧的色彩,暗示他触及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将本来正常自然的事情变得似乎很不体面。也许孩子再也不会说这样的“傻话”了,但从此在他与家长的交流中彻底封锁了一条通道,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2、正确引导孩子的异性交往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十分相似, 心理学家对此有个十分贴切的称呼: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同龄人的友谊就成了心理断乳期的精神食粮。我们知道,在童年时代,父母亲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可是一旦进入青春期,由于独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现,使得他们绝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父母。反之他们还非常自觉和迫切地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所谓独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脆弱的,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够真正独立的现象。随着与同龄人的密切关系与日俱增,与同学交往甚至与社会同龄人(尤其是社会混混最易成为好朋友)的交往,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为生理同样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龄人经历着同样的感受,体验着同样的需求,几乎在相同的时间里,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生活重心的转移:从对父母的依附性为主转移到各自相对独立性为主。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龄人之间形成了深深地“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无言的默契,使他们彼此之间最情愿也最能够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帮助。于是,他们将“朋友”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对“友谊”无比忠诚。他们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敢于顶撞家长。“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穿这样的衣服”等则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在种种家长们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天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我的行为准则。 

与此同时, 进入青春期后,性别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开始关注异性,希望了解异性,渴望揭开异姓的生理秘密,并得到异性的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但是,作家长的对此却非常敏感,非常担心,唯恐自己的孩子在与异性交往时出“早恋”“问题”。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女儿一旦进入青春期,家长整日担心害怕。据报载重庆某校一些家长曾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准与异性交往!”据2007年9月7日《重庆晚报》报道,9月开学后,重庆某学校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虽然行为过急,但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孩子情感的萌发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很微妙的,有时又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用限制、禁令或者家法家规来制约是不起作用的。要切记:该来的还是会来,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这是不可抗拒的青春活力。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作家长的就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这是明智的选择。

案例一:引“男”入室用“加法”。

某校学生张燕(化名),芳龄15,容貌秀美,亭亭玉立。进入初三,同学来往突增。其父老张对女儿的异性人际交往实行了引男入室的“加法”原则。女儿与男生交往,防止专一,提倡多与不同的同龄男生交往。女儿15岁生日聚会前,张燕父亲主动建议:除了女同学之外,邀请一些男生,气氛会更活跃。果然,生日聚会热闹非凡,格调不俗。至于家族活动更不必说,表兄表弟,堂兄堂弟,频繁来往。于是,女儿的身边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各有一堆。动辄呼朋唤友,或节假日登山、游泳,或考前集体会战、苦读。女儿自然坦荡,男生率真无邪。后来女儿进入大学,远离父母,母亲十分牵挂,老张颇有信心:女儿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处理好交友问题!

点评: 老张认为, 既然女儿性成熟已经到来,对异性的好奇、倾慕已经是必然,那么父母之上策则是给她健康、开放的交往机会,而不是封锁、扼杀。正确引导,女儿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相关的交往技能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今后对于各种刺激的免疫力。反之则只能使孩子得到百倍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完全失去学习的专一,对今后生活中可能面对的诱惑就会毫无预防能力,甚至可能完全失控,在表面的循规蹈矩下为所欲为,犯下大错。这就是说,如果女儿只认识一个男孩子,那么,感情和行为“出轨”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女儿认识两个男孩子那么“出轨”的可能性将减少一半,说得夸张些,认识的男孩子越多,就越安全。即与男孩子的交往,多比少安全。 这就是“加法”原则。

案例二:驱“男”闭室失明珠。

某校陈妍(化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二八珠丽,学业堪优。男生常来家找她,其母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几个男女同学来家邀女儿去朋友家过生日,母亲下意思地驱赶并严厉批评(臭骂)了这群母亲认为“疯子般”的学生。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自己觉得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邀请参加各种同学聚会。因此她十分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呐喊:“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花你们的钱丢你们的脸!”过了不久,陈妍一气之下南下打工,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点评:其实陈妍内心是十分孤独,苦闷的。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用保护女儿的好心伤害了稚嫩的女儿。结果,即推开了女儿,也被女儿所推开。今天有许多这样家庭的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室,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不得,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拉扯大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 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陈妍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结论:父母必须正确处理中学生的男女交往,无论你多么爱你的孩子,都要明白一点,在进入青春期后,最能影响子女的不是父母,而是子女的同龄人,至于家长以学习、成绩为由(实则防止早恋),限制甚至阻止子女与同学尤其是同龄异姓来往,就更不足取,因为同龄朋友所能给予其子女的,有许多是父母所无法给予的,而那又是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

三、从家长负面教育的瓶颈看给学校教育带来的社会阻力。

有人说:“青春期是花团锦簇的沼泽地。”这话一点也不假。好好的一个孩子,如若其父母行为举止或者言传身教所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花样少年自然会成为落花流水,冬日枯枝。这正是目前家庭教育遗害社会的瓶颈。我们常说的所谓负面教育瓶颈,就是指家长某些不良行为品德对子女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或者是家长不关心子女以及对其子女教育给予不正确的引导而让子女造成的伤害。这种影响直接危害到学校对该学生的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里我仅举本地几例以说明之。

案例一、单边子女的困惑:

我县某乡女生家长黄科(化名),因好逸恶劳吃喝玩乐嫖赌逍遥,妻子在其倾家荡产之后,忍痛抛弃读初一的女儿,离婚出走,南下打工。其女黄琦(化名)无可奈何与父共同生活,三年初中基本上在屈辱中度过。成绩就不必说了,三年学习,每天要为父亲做饭洗衣,年年欠学校学杂费和生活费,每次母亲在广州寄回来的学杂费都被父亲胡乱花掉,学校费用全是父亲赖皮不交,虽然学校无奈,但黄琦在同学中说不起话,昂不起头。更有甚者,初中毕业上高中,父亲为了以女换钱作赌资,将其女在岳阳民办职业高中转卖了两所学校。新进的这所学校必须全部免去学杂费,理由就是“我在先前那所学校已经交了钱,你们必须免费让孩子入学!”并将先前学校交费的票据作抵。之后就到先前那所学校索要退款,学校只肯凭票退款,没有了发票当然不能退款,他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农药“敌敌畏”从袋子里拿出来,跪在学校办公室前喝,谁敢不退!面对无赖的父亲,黄琦整日以泪洗面,困惑的生活让她迷茫,她不知道春天于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

案例二、“遗弃子女”的苍凉:

我县离县城不远的某个角落,有一个初二那年就被父母遗弃了女孩子王茗(化名)。父母虽然没有离婚,可其父母各有一处住所,自然各有自己的快乐的家外生活,只是没有她的容身之所。她寄住在外婆家,基本上也不回外婆家,因为外婆实际上也没有能力抚养她完成初中学业,父母除学杂费外又不给她一分钱的零花钱,于是她被迫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好心人,也得到了好心人的支助,在夜夜泡“蹦迪”的时日里,k粉上隐了,身子怀孕了,教室里不见人了,老师再关心,日日夜夜的离校,到哪里去找?

案例三、被高考遗弃的姐妹:

我县南乡某村两姐妹,初中成绩属于中下等,尤其是英语和数学几乎为零。他的父亲就是不让她们读职高,并强迫她们读普高。父母亲的理由是:我们没有读好书,一定要让子女多读点书,去读职高那是把我的孩子给“糟蹋”了。结果大女儿第一年高考名落孙山,又来第二年复读,还不让其没有考上普高的妹妹读职高,理由是“不经过高考的人就不懂得人世间的艰难”。两姐妹都相继经历了两届高考的名落孙山之后,消失在南下的打工潮流中,此时此刻她们是否已经知道了人世间的艰难呢?

案例四、富人怀中的小精灵:

我县西乡片某村有个叫李露(化名)的女孩,由于父母双方都南下打工,读初一时就将其女儿交给学校附近住的七十岁的爷爷奶奶抚养。李露机灵清秀,人见人爱,老师都十分喜欢她。可是进初二后不久,老师发现这个女孩子喜欢穿着打扮且十分入流,好吃零食,常不回家过夜,爷爷奶奶问起就说到同学家去住了。到初三时,还用上了手机,戴上了耳环。老师问起就说是母亲买的。反正考不上一中,又不欠学校各种费用,都知道她上课一向是无精打采,常打呵欠,无人过多询问。自然老师也没有十分在意其细微的变化,因为她人缘好,生性乖巧。进入高中后,因为在校住宿,进校不久,学校管理员就发现三两天不等,晚上十点后就必有一辆小车将翻围墙出来的李露接走。原来该生早已经吸毒,并在某个富人怀中被呵护宠爱着。日子在流逝中清洗着她年轻生命所不应该发生的罪过。南下打工的父母做梦都不曾想过自己的亲生女儿怎么就这样稚嫩般地春花绽放呢?

我不是在昭示社会的某种负面,但事实上社会不应该有的某种丑陋和某种无知已经给个别经不起风雨的嫩枝绿叶夭折在微风拂处的糖衣炮弹之中,目前有的学校什么“八姐妹”,“青衣帮”,“平头突击队”以及“了难助困支队”等相继浮出水面,许多的流血斗殴事件屡禁不止,除了学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之外,我们作家长的难道不应该引起警惕吗?当然这仅仅是太阳中的一颗“黑子”,不可能遮挡阳光雨露。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多挤出一点时间交流痛爱,这种现象应该是会逐渐减少的。尽量减少家长教育的负面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就会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ferrym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紫云山人点评: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会起潜移默化作用。作品用许多方面的论据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乃至城市的家庭教育都有借鉴作用。推出让大家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