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记
春节之后,因为单位的缘故,在家休息了两个多月,没有贪睡的习惯,加之对明天的茫然,每天还是早早起了床,然后买菜、上网、给家人准备午饭;再然后午休片刻,上网或电视、准备晚饭。日子浑浑噩噩地流逝,疼,却无奈……四月初,复始朝八晚五的生活,忙碌、纷繁,对明天依然是茫然。
常常,一个人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周围一切的人和事,思维久久地停滞在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世界里,不愿醒来。
一直以来,总想写下一些关于童年的文字,然而,我总是回不到那个世界,有一扇门、透明的门把我阻隔在记忆之外,有时候,感觉它近在咫尺,却总是无法触及。
一个个的夜晚,我把自己放在网络中,放纵着自己,透支着我的岁月和生命,让音乐和梦装饰着我苍白的人生。
这些日子,公寓不能上网,每天只是下班后在办公室上一会儿网,和远方的朋友们打个招呼、听听歌,然后就回到一个人的房间,在黑暗中听着音乐;或者,借着台灯昏黄的灯光看书,在别人的文字里寻找着自己的影子。能不能上网,已不是那么重要,也不想找人恢复网络,只想让自己静下心来,在沉沉的夜里,回忆昨天,思索明天,独自品尝生命的滋味,苦涩、甘冽、醇厚……,所有的滋味我都承受。
今夜,呆呆地坐在电脑前,听着音乐,不想写,码字是一件辛苦的事,每完成一篇文字,总是很疲惫。电脑上,新建的文档洁白如雪,一个字也没有,灵魂飘回了遥远的往昔,不知身在何处。
窗外,天空也不知何时飘起了雨,雨滴敲打邻楼遮阳篷的声音惊醒了我,于是,宁心静神,敲击键盘,开始断断续续地拼凑我的记忆。
一、逃 学
在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的是关于童年时候逃学的画面。看到“逃学”这两个字,你们不要以为我小时候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坏小孩”,“坏”字与我沾不上一丁点儿的边。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文静、腼腆并带着几分倔强的小男孩,即使现在,在人多的时候,我也总是默默地呆在角落里,看着别人谈笑风生。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明白),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却总是逃学。
我的老家在乡下,逃学后唯一的去处是山野。而且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城市里的孩子也没有网吧和游戏厅可去。
在那段逃学的日子里,每天早晨,父亲或母亲看着我乖乖地背着书包往学校的方向走去。可在途中,我就悄悄地拐上了通向山野的小路,一个人在没有人的山坡上转悠。走累了,就背靠着树坐下,静静地看着远山,或山坡上、田野里劳作的人们;或者,看着草丛里的蚂蚁从蚁穴里进出和搬运食物;或者,在草丛里、庄稼地里捉蚂蚱玩儿;有时候,天气晴好的日子,我就头枕着书包,躺在田地边的干草上,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不知不觉地也会入睡,没有老师的说教,没有功课的压力,什么也不想(也记不起当时的心理活动了),很是惬意。
当然,每次逃学,都会被发现,老师总会亲自或让同学找到家里询问我某天没有上学的原因,后果是父母亲的怒骂和体罚。记不清有多少次,母亲的手掌打在我的脸上,火辣辣地疼,甚至口鼻出血。
更有甚者,有时候早晨起床后,我就坚持不上学,母亲就揪着我的耳朵,或用小树条抽打着我,一路把我赶到学校,在乡村的清晨,我倔强的哭喊声和袅袅炊烟一起在山野间飘荡。
然而,每次过不了多久,我又会开始逃学,然后,又是母亲的怒骂和体罚。
就在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时,我终于结束了逃学的日子。
还依稀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上学的途中我又走上了熟悉的山间小路,在走了很久之后,我又走回了我家附近的山坡,躺在阳光下避风的地方,舒服地眯着眼睛打盹儿。突然,有人叫着我的乳名,我睁开眼睛一看是爷爷站在我的面前。尽管他没有笑容,但给我的感觉很是和霭。我马上站了起来,红着脸,低着头,声音低微地叫了一声“爷爷”,就什么话也没有说了。爷爷没有责问和打骂,缓缓地说了声,“跟我回家吧!”于是我背起书包,顺从地跟在了爷爷的身后。在路过供销社时,爷爷带我进去给我买了一支圆珠笔和几颗水果糖。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支绿色塑料外壳的圆珠笔和几颗糖纸并不精美、生产工艺简单的水果糖!就是这支笔和几颗糖代替了体罚,彻底终止了我的逃学时代。中午,父亲和母亲回家后知道了我又一次逃学,破天荒地没有打骂我(一定是爷爷制止了他们的愤怒),我也是第一次坚定地向他们承诺:“我再也不逃学了!”
许多年以后,我知道了我一次又一次地逃学可能是逆返心理的原因吧。怒骂和体罚,只能使我更加厌恶学校、教室和课本。是爷爷,我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爷爷用他深沉的爱,驱走了少年人的心理阴影,使我重新走进了教室,从而改变了我的一生。而今,爷爷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我也为了人父。每次看着女儿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说完“再见”开心地上学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我逃学的一幕幕,而女儿自幼儿园开始就没有缺过课,这个时候我不禁哑然失笑。我总是在心里一遍遍地说着:“爷爷,谢谢您!!”
许多年以后,我明白了父亲、母亲当初的怒骂和体罚是恨铁不成钢,而少年的我那个时候是多么让他们伤心啊!!
“父亲,母亲,对不起!”这是孩儿永远的愧疚和歉意。
二、难忘的晚餐
写下这个标题,我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时空里。我五年的小学时代是在两所学校完成的。小学一、二年级是在村子里(生产小队)的学校就读,离家很近,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升三年级后,就到了离家近三公里的中心小学(生产大队)上学,中心小学设有三、四、五三个班级。
每天,我和小伙伴们需要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四次。通往学校的路是一条乡村小路,窄得容不了三轮机动车通过,途中没有人家,还要经过一片坟地,有时一、两个小孩走在这条小路上还感觉有些害怕呢。尤其是夏天,小路两侧的山坡上,树密林深,不知名的鸟凄厉的鸣叫此起彼伏,有时候蛇会横伏在路当中,或者猛然地从小路两边的草丛里窜出来,常常把我们吓得魂不守舍。因此,我们上学一般都是结伴而行的。
在我的记忆中,关于小学时代的往事记忆最深的除了“逃学”之外,就是三年级时的一次晚餐了。我的朋友,你们不要认为那是一次丰盛的晚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个农村家庭的日常晚餐是简单无比的,只是解决温饱而已。
那是我三年级新学期开始不久的事,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是个雨天,九月的雨下的很急、很大、绵绵不绝。那个时候,我们写语文作业开始用毛笔。由铅笔转为毛笔,很是不习惯,写出来的字实在是不堪入老师法眼,于是老师就让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写,直到中午放学,我还伏在课桌上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初到离家较远的学校,中午不能回家也不知道让同村的同学给我带饭去学校,所以也就没有吃午饭。我是空着肚子上完下午的课程的(那天感觉也不是很饿的)。
晚上回到家,父亲不在家,母亲在煤油灯微弱、昏黄的灯光下做饭,两个弟弟围着灶台看着母亲忙碌,并不时地添柴加火,很是温馨。母亲见了我,说我怎么那么傻,不知道让同学带饭给我。我说没事的,我不饿。晚饭很快就好了。在那个年代,普通农家的晚餐是很简单的,煮的红薯、面条,不可能有炒菜的。在盛饭时,两个弟弟说,先给哥哥吧,哥哥中午没有吃饭,多给他盛面条,我们吃红薯!!听到两个年幼的弟弟的话,同样年少的我感到一阵暖流涌上了心头。我说,我吃红薯,你们和妈妈吃面条吧。母亲还是给我盛了满满的一碗面条。我是眼里噙着热泪、哽噎着吃完晚饭的。我的母亲,我的弟弟啊,你们知道吗?那一天的晚餐、那一晚的灯火永远地沉淀在了我的记忆里,温暖着我,在漂泊的、感觉孤独无依的日子里,给我力量,给我温暖!
许多年以后,我和弟弟们也都分别成了家,每当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饭时,我总是不停地给他们夹菜,让他们多吃,看着他们的笑容,我的心里因幸福而流泪。他们也许不记得了很久以前的那顿晚餐,而我也从来没有对家人提起过。
许多年以后,每每想起这件往事,我总是禁不住泪流满面。每每看到、听到媒体上和生活中关于不赡养老人、兄弟相残的新闻,总是觉得不可理解。羔羊尚有跪哺之心,何况人类乎?父母的养育之恩又岂敢忘怀?兄弟的手足之情又岂可弃之不顾??他们又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于何地??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良心发现、幡然悔悟的。那么,最后就祝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身体健康、永享天伦之乐!祝愿天下所有的兄弟、姐妹和睦团结、互帮互助、孝敬父母!!祝愿天下所有的家庭美满幸福!祝愿我们的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放 牛
牛,是农人的重要的生产工具,每家每户都要用它耕地、拉车。我的家乡属于鄂西北山区,家家养的都是黄牛。农家的孩子,大多都有过放牛的经历,我也不能例外。
在我们的少年时代,非农忙时间的星期天和假期里,我和小伙伴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放牛。
放牛,是一件比较轻松的差事。放牛的地点离家都不是很远,有时候是在河滩上,有时候是在山坡上。每天大家在分手前都约定好了下午或第二天的放牛地点,然后到了时间,从各个地方集合到一起。
假期的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小伙伴们就在村子里互相催促着出发了。于是,我们赶着牛儿从村子里的各个角落汇集在了一起,红彤彤的朝阳下,一大群牛后面跟着一群小孩儿,在牛舍晨关了一晚的牛儿撒着欢儿,欢快地“哞、哞”地叫着,小孩子们也叽叽喳喳地说着话,间或夹杂着小鸟、鸡鸭等的鸣叫,很是热闹。寂静的山村里回荡着一曲生命的交响乐,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
很多的时候,我们把牛群赶到目的地后,把人员进行分工,一部分人员负责看守牛群,不让它们跑远和偷吃庄稼;另外一部分人员在树荫里打扑克牌,或在小河里摸鱼、游泳,或采摘野果。然后,过一定的时间后进行轮换。山野里、小河边飘荡着我们欢乐的叫喊声。
有时候,我们围在一起,轮流讲故事。讲的人绘声绘色、激情飞扬,听的人聚精会神、兴高彩烈,很是有趣,不时地我们会兴奋地开怀敞笑。
有时候,我们会带上一本小说,坐在草地上,一边看守着牛群,一边看小说。夕阳的余晖下,牛儿悠闲地吃着青草,放牛的人静静的沉浸在书中的或优美、或凄婉的故事中,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啊!
还有时候,看守牛群的人一不留神,牛儿会跑到庄稼地里偷吃庄稼。邻近的村民看到后,会大声吆喝,吓的我们飞快地跑过去将牛儿赶回草地上,自然免不了一顿责骂。
我们唯一的恶作剧就是去人家田地里偷摘玉米、红薯、黄瓜等果实了。我们把玉米、红薯生吃,或者捡来干柴烧熟了吃,至于黄瓜之类的,干脆在衣服上擦几下,直接咔嘣、咔嘣进了腹中。其实,当时我们并不饿,只是因为好玩儿吧。
关于放牛的记忆,还有一次惊恐(此刻想起来,是那么平淡无险,只是那个时候年龄太小的缘由吧)的经历,记不清那一年我是几岁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夏天。
那天,是在山坡上放牛,中午回家时,我们赶着牛群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小路的两边是高大、茂密的树林,几乎看不到头顶的蓝天,高大的树木下的空地上还长着茂盛的小灌木和野草,有蛇和田鼠伏在深深的草丛中,以至于小孩子都不敢进入树林。在下山的途中,我家黄牛不知为何突然狂奔起来,钻进了树林中,立刻消失的不见踪影,当时我家的黄牛也没有系铃当,不知道它在林中的位置。我顿时吓得哇哇大哭,不知如何是好,小伙伴们也是面面相觑。幸好那天比我们年龄大很多的邻居家姑姑也和我们在一起,跟了上来,她安慰我了一下,转身钻进了树林,过了不久,她牵着我家的黄牛走了出来。我才破啼为笑。
中午回到家里,爷爷听说这件事后,找出一个不知什么机器上的废旧零件,做了一个铃当系在了黄牛的脖子上。从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担心我家的牛钻进树林找不到了。山坡上、田野里、河边的草地上响起了清脆的牛铃叮当声。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每到星期天或假期里,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们的假期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孩子们要参加各种课外的培训班、补习班和特长班,比平时上学的时间还要辛苦,他们稚嫩的肩膀承载了太多的重负,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太多的压力。
而今,想起了我们的少年往事,再和现在的孩子们相比,感觉我们那个时候是多么自由、多么幸福啊!正因为如此,小女自小学一年级开始,除了学校的功课,我和爱人没有给她布置额外的作业。至于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也从不勉强她参加,一切尊重她的意见和兴趣爱好。我们所做的,只是引导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正确地处理身边的人和事,给她一个好的人格,因此,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小女显得更加懂事和坚强,有很强的自立能力。
天下的家长们,请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放飞心灵、放飞梦想,让他们自由地呼吸、健康快乐的成长吧!!
四、看电影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电视还没有普及,人们还不知道电脑是什么东西、什么模样,更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农村的文化生活很是贫乏,除了春节期间当地或请来的戏班在所谓的地方中心区域唱几场大戏之外,看电影几乎是农村日常生活中唯一的文化生活了,而且要隔很久才能看一次电影。
那个时候看电影很难得的,一般是在每个生产小队轮放,或者是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之后请放映队放电影庆祝,或者是有人结婚而庆祝。
还记得小时候一听说邻近(说是邻近,其实有时候是在十几公里之外的地方)村子晚上要放电影,不管是大人小孩儿都兴奋无比。大人们早早收了工,早早做好晚饭,匆匆吃完饭就三五成群地往要放电影的村子赶。有时候,大人们担心小孩子走不了长路,或因为途中睡觉成为负累,就不愿意让我们跟着一起,而我们每次总是千方百计地央求他们带上我们。于是,在夜晚崎岖的山路上,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还能听到很远的地方的人们的谈话声,所有的灯火、所有的声音都是往一个方向集中。
有时候,到达放影地点的时候,电影还没有开始,人们或坐、或站地聚集在放影地(一般为晒场或小学校的操场上),一边等待放影开始,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庄稼收成、子女学习等等,而小孩子们也象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间或抱怨着电影怎么还不开始,不时地还有小狗在人群中窜来窜去,寻找着自己的主人。到处闹哄哄的,打破了夜的宁静。等到放影员放完宣传幻灯片或科教片之后,人群渐渐安静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幕布,寂静的山村里回荡着剧中人的对白声和背景音乐声,传的很远、很远……。
有时候,到达放影地之时,电影已经开始,晚到的人们自觉地站在不影响他人观看的地方,静静地看着不知开头的电影。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最高兴的还是莫过于在自己所在的村子里放电影了,我们可以不用站着看电影了。每当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顾不上吃晚饭,早早地搬了好几把椅子,放在幕布前,焦急地等待着家人的来临和翘首企盼电影放映的开始。
有时候,在放映的过程中会遇到突然下雨,电影自然是看不成了,我们只好在附近避雨,等雨停了或变小了再往家赶;有时候,遇到发动机故障或停电,我们也只有悻悻地回家去。
《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地道战》、《闪闪红星》、《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等都是那个时候的经典电影,也就是这些电影使我对中国历史、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了最初的了解,当时还对孙悟空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神通惊羡不已,幻想着有一天也有他的功力,惩恶扬善、降魔除妖、铲除世间不平。
每当电影结束时,人群立刻散去,前一刻还是人头攒动的场地上,立即只剩下放映员在收拾放映设备。不一会儿,周围的村庄里和山坡上,又跃动起了火把、或手电筒、或马灯的光亮,越来越远,越来越弱,山村的夜又恢复了应有的寂静。
夏天,在看完电影回家半途中,有时候会遇到雷阵雨,也没有地方避雨,等到家时,已是淋得落汤鸡似的,惨不忍睹;最难受的应该是冬天看完电影回家的时候了,路边的枯草上甚至凝着晶莹的寒霜,因为没有了看电影前的兴奋劲儿,疲倦、睡意和寒冷随即侵上身来,清冷的月光洒在身上,寒气澈骨,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在走在山间小路上,大家都不说话,只听到疲惫的脚步声响在寂静的夜里,传的很远、很远……
而今,包括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基本上有了电视,电脑、互联网也得到了普及,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自己喜欢的、想看的电影,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听到、了解到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新闻。人们再也不用走那么远的路看电影了,即使是城市里的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电影院我们也很少进了,也听说原来的乡村放影队也几乎不复存在,或者是偶尔在村子放一次电影,看电影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然而,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依然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历历在目,难以忘却。
五、记忆中的那一地月光
有一地月光,总是在记忆中浮现,残白、清冷,白的令人目眩,冷的令人几乎窒息。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记不起当时我几岁,也记不起当时我有没有开始上小学,只记得那个夜晚,外婆一家人、以及大姨、大姨父都在我家吃晚饭。晚饭时大人们都不说话,默默地喝酒、吃菜,以至于小孩子们也没有了平日的淘气和调皮,气氛很是压抑和沉闷。晚饭后,大人们聚在一起小声地谈话,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悲戚。那时的我年龄还小,没有注意他们的谈话内容,只是有些疑惑他们为什么都是愁容满面。
就这样,一直到深夜他们才结束谈话离开我家。记得那夜走出家门时,天空的月亮很圆、很亮,如水的月光笼罩下的小山村显得分外的静寂。
我跟在父母身后送外婆他们。夜晚的路上除了我们一大家人,没有一个行人,他们也都不说话,只有我们的脚步声响在寂静的夜里。走到村口,我们停下了脚步,相互靠近。记得当时父亲小声地对几个舅舅叮嘱着什么,也对外公说着要注意保重身体之类的话。而外婆、母亲、大姨、小姨几个人则相拥着小声啜泣。年幼的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茫然、惊慌地看着他们,不敢说话,也不敢哭泣。
天空中,那轮满月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洒下的一地残白、清冷月光照亮了我们面前的道路,清晰而又模糊。
就这样,在那个夜晚,在村口的路上,外婆一家和我们分别。
几个月以后,从父母的口中,我知道了外婆一家去了外地,我再也不能象往常一样去外婆家,不能再在外婆膝下撒娇了。当时我不明白外婆一家为什么要离开故土、远走他乡。
几年以后,我明白了外婆一家是因为成分不好才不得已举家迁移。而在那个夜晚,在亲人远行的时刻,她们连放声痛哭都不敢!在那个什么都讲究成分的年代,“成分”这顶帽子给多少人、多少家庭造成了多大压力、多少痛苦啊!我也明白,那只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一场场的悲欢离合。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之后,也永远地吹走了“成分”那顶帽子,人们获得了平等,得以昂起头、挺起胸膛,自由地呼吸。
许多年以后,几个舅舅也相继在外地成了家,日子也还算幸福。而外公则病逝在他乡,永远地留在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上,自那夜分别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我甚至记不起他的模样。外公走后,外婆带着小姨回到了故乡和我们住在一起。之后,小姨也成了家。外婆病逝后,孤单地躺在故乡的土地下,而外公则在千里之外。不知在天堂里,他们是否能以相聚、相守?!
我相信,历史不会重演相同的悲剧。只是在有月的夜晚,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夜那一地的月光,残白、清冷,让我心疼。
今夜,月亮,还是那夜的月亮,只是时光流转,世界凑鸣着和谐的主题!
-全文完-
▷ 进入信步天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