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景新 文美 情亦真北极星之光

发表于-2008年11月10日 晚上11:02评论-5条

景新 文美 情亦真

——读张廉先生《赏樱花》之错杂弹

蒙张廉先生之厚爱,馈赠文集《旅日日记摘录》,作为一介书生,真乃受之若惊。仰闻先生之名久已,然因疲于生计诸多缘故 ,而拜读先生之文甚少,更因己之迂腐卑微,浮华虚度,空腹无物,满纸无文,而羞于前去造访,只能仰望张先生为人为文闪耀之光芒。今幸得先生《赏樱花》,置于案头,有时即读,或日一篇,或三五篇,越读越爱,受益甚多,读到美妙处,常圈点涂画,记心得,抒赞叹,为之共鸣,如戏迷歌迷,每到精彩,欣喜若狂,手舞足蹈之状态。一月有余,方读掩卷,但仍如咀英,馨香盈口,深为先生《赏樱花》之景新文美情更真而激动不已,率性斗胆而错杂谈。

张先生旅日日记——《赏樱花》,真真切切,朴朴实实,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先生以他神彩之笔,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以“樱花”为代表的日本社会全景图,其角度之新、视野之新、景色之新,给人以“原生态”的真切感受,让人如临其境,惊叹不已。

一是角度之新。正如张先生在后记中写到的“我以一个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日本人眼里的‘老外’的目光,观察这个与众不同的只有38万平方公里面积,1亿3千万人口,却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小小岛国的各种事情,细心感受它与中国的不同之处,似乎对什么都感到新颖和好奇。”《赏樱花》正是站在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观察、体会、思考现代日本岛国的,记写的都是张先生真真实实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因而,给人以真实、亲切的全新感受。

二是视野之新。张先生虽自称为“一个中国的普通老百姓”, 但看了《赏樱花》之后,谁会说先生是一个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呢?张先生是一个文化人,最起码可以说先生是一个中国的“普通”的文化人,拜读《赏樱花》后,我很是佩服先生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朴质的语言,精彩的文笔,以及敏锐的思维。但是,张先生在日本旅游期间又确实以“一个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的目光来参观 日本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点点滴滴的,这一切都让先生感到新鲜、好奇、激动,先生的目光充满新奇,先生的视野极其开阔,从日本的樱花、富士山、公园、半岛、森林、商场、温泉等等;到日本的家庭、饮食、待人接物、水电费、卫生(洁癖)、垃圾处理、交通秩序、种菜等等;再到日本的学校教育、图书馆和文化,文化意识和文化传统,大和民族精神中和审美意识等等,以及日本的地震、相扑、神社、讽刺首相——民权等等,先生的目光触及到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赏樱花》可谓林林总总,美不胜收。

三是景色之新。张先生在《赏樱花》中给我们描绘了全新的日本形象,日本景色,从中折射出了大和民族的传统和精神。如:

——“没有围墙,不管白天黑夜就把自行车放在棚下,没有任何的防盗设施的竹园。”(3月31日日记)

——“有喷泉喷放,鸭鹅畅游,鱼儿戏水,东西窄南北长的人工湖,及无偿供人参观的美术馆和科学世界馆的筑波市中央公园。”(4月11日日记)

——“乘坐日本公共汽车和火车(日本人称电车),看到的是秩序井然,排队上车,不抢座位,不大声喧哗的动人景象。”(4月16日日记)

——富士山“林木葱茏,瀑布飞泻;山下山洞嶙峋,五湖闪光。望远处的东京高楼林立,仿佛听得见人声鼎沸,机声轰鸣,它像一艘巨轮要驶出东京湾;浩瀚的太平洋却看不见波浪,听不见涛声,水天一色,茫茫无际。令人眼花缭乱,心驰神往,大有飘飘成仙之感。”(5月3日日记)

——神奇美丽的大涌谷,“有如蒸笼揭盖一般的腾腾热气,弥漫峡谷。也许正因为地下有火,燃得水气蒸发,烧得地表没有植被覆盖,小草不生,只有石头嶙峋,森严壁垒,形成与别处没有的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象。”(5月4日日记)

——有鲁迅之碑和半身像的仙台博物馆。(5月6日日记)

——热闹、繁华、喧嚣、五彩缤纷、斑斓多姿的国际大都市——东京,“白天给人以真实的感动和震撼,夜晚给人的则是优美的享受和遐想。……啊,东京的夜晚多像一座火树银花的大山,巍峨俏丽;东京的夜晚多像天上的银河,那横卧在湛蓝的海湾上的跨海大桥,搭起了牛郎织女随时都可相会的鹊桥;东京的夜晚多像一艘巨轮,以东京塔为桅杆,正鼓满风帆,从东京湾行驶在太平洋上。”(5月18日日记)

——日本的温泉,“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像瀑布一样落入池中,周围的地面铺了一层卵石,脚踩在上面会发出吱吱的响声。……池水溢出池外,在卵石间的缝隙中聚集,逐渐形成一个个小水湾。阳光经水折射,有点耀眼。偶尔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会起一层波纹,转瞬即逝,我想那水湾中如果能有几条小鱼游动该有多么完美。我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沐浴在阳光里,任凭微风在身上游走,心情无比轻松。”(6月1日日记)

——牛久大佛,“待虔诚地站在大佛面前,把后脑勺背在脊梁杆上望时,我被震撼了,敬畏了。大佛从基座莲花台到头顶竟高120米,佛身整100米。”比“令美国人骄傲的自由女神高40米,令中国人自豪的乐山大佛高71米,……大佛全为青铜所铸,总重量4000吨,为世界之最,创吉尼斯记录(5月6日日记)

以及日本和服,日本教育,日本饮食,“海贼”船,野生园, 伊豆半岛,东照宫,孔子庙,民艺馆,从中不难看出日本社会的集体观念和民族精神,“一亿人一条心”,日本人的“认真、坚持、协作”的精神风貌,终于让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上崛起。这就是《赏樱花》给我们描绘的日本景色,让人耳目一新。

而且,张先生在《赏樱花》中以开阔的视野,以比较的目光来审视中日两国“景致”之异同。如:中国的长城与日本的富士山;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上课、野餐、接送孩子等;日本的加班与中国的加班;日本礼尚往来与中国的礼尚往来;日本人的勤劳意识和集体 精神与中国人的不同;日本和中国对孔子的尊崇;讽刺日本首相与中日两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中国文人与日本文人以及对孔子、庄子学说的感悟等等,给人以全新的感受,让人深受启迪和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然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也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有景,景中情。”以及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的:“融景入情,寄情与景。”等等。虽这些论述偏重于诗词,但是,《赏樱花》中所描绘的景,蕴涵的情,岂不也是如此,观山则情倾满山,看海则情溢满海,先生在《赏樱花》中,以大手大笔,真实的记写了旅日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其字里行间不正是洋溢着满腔真情?

其一,乃澎湃之激情。走出国门,放眼异国,那花花草草、人人事事、景景物物、点点滴滴都让先生感到新颖,都让先生抑禁不住惊奇、激动的心情。如:

——“我们在散步道观赏,犹如雾里看花,朦朦胧胧,雨丝斜倾,润物无声,心花与樱花齐放,人面与花朵相映,怎不断魂,怎不陶醉!”“人你多么兴高采烈地或为她作画,或为她吟诗,或为她歌唱,或为她起舞都不为过。”(4月6日日记)

——“啊,大涌谷,大涌动的峡谷,大涌动的人与车的洪流。当大家恋恋不舍地离开大涌谷时,我忍不住又回头多看几眼。我想,这儿原先可能是平地或高山,由于自然的造化,也许一瞬间就形成这样一条峡谷,蔚为壮观。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一个本没有生命的物质或物体的一次生命洗礼,对来到这里观光的人们不能不说是对生命本身的一次体验和升华,从中感到震撼和敬畏。”(5月4日日记)

——游伊豆半岛时,我“像外孙权威和小沈的女儿丹妮一样,禁不住大海的诱惑,我也脱鞋下水,站在柔软的沙滩上,任大海掀来的微波打湿脚面、脚腕和小腿,感受那丝丝凉意;也禁不住用双手掬一把海水抿到嘴唇和舌尖,品尝那淡咸的滋味,洗却旅途的倦意,增加游兴的雅致。”(5月5日日记)

——“啊,东京的夜晚多像一座火树银花的大山,巍峨俏丽;东京的夜晚多像天上的银河,那横卧在湛蓝的海湾上的跨海大桥,搭起了牛郎织女随时都可相会的鹊桥;东京的夜晚多像一艘巨轮,以东京塔为桅杆,正鼓满风帆,从东京湾行驶在太平洋上。”(5月18日日记)

——“城市街道两旁相对的一排排高大的樱树、松树、柏杉树、银杏树……如同情侣一样臂挽着臂,手牵着手,或头挨着头,庇荫行人和车辆,脉脉含情,亲密无间。”(6月22日日记)

——“人只有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就是到了霜雪满头的时候,也会冬有春色。”(7月8日日记)

……

是的啊,在《赏樱花》中,先生或直抒胸意或行文之间,始终皆 洋溢着一种年轻之心,澎湃之情,真乃“罕见的激情啊!”

其二,乃真挚的爱国之情。走出国门 ,根在华夏。先生在《赏樱花》中,自始至终洋溢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赤子真情,令人感动。如:

——离开祖国时,先生“不由得从心底里发出真诚的呼喊:‘北京,再见!再见,北京!’”(3月29日日记)

——回国是,先生“不由得在内心喊道:‘亲爱的祖国,我回来了!’‘可爱的家乡,我回来了!’”(9月8日日记)

非但如此,在《赏樱花》中,先生念念不忘祖国,不忘历史。如:

——“我上过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我登上的富士山是日本国家的象征;一个让人抒发思古之悠情,一个令人萌生造化之豪兴。我为长城那样的人文景观所陶冶,亦为富士山这样的自然景致所陶醉。”(5月3日日记)

——“我突然产生了几分畏惧的心理,这不就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日本从海上侵入中国的贼寇形象吗?在我的眼前顿时仿佛出现了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的悲惨景象和中国人民奋勇抗战,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令人不寒而栗。我问自己上这条“贼船”,不知是日本人现在想故伎重演,还是对昔日的忏悔?”(5月4日日记)

——“到了博物馆,我们在鲁迅之碑和半身像前照了像就进去参观。……馆中人介绍:‘仙台’之名是伊达政宗从唐朝诗人韩翊的诗中选取来的,唐朝诗人,这可是中国人啊。”(5月6日日记)

——“走在这条以伟人的诞生地命名的坡路上,不亦乐乎。……离开孔子庙时,跨出门槛之后,我转身再鞠一躬,深表对在异国他乡受世人尊敬的孔老夫子的崇拜之情。”(5月19日日记)

——“人说儿不嫌母丑,祖国再不尽人意也是你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你恒古不变的根啊!……同胞,请昂起你高贵的头颅,我们的身后是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我们的脚下是人类共享的地球家园,让我们自信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我是中国人!”(8月11日日记)

以及日文日语中的汉字汉文化,汤川秀树论《庄子》等等,在《赏樱花》中,无不洋溢着激荡着一种真挚深厚的爱国之情。

同时,先生以开放的目光,清醒的思维,审视日本社会,比较中日两国之异同,发人深省,催人思索,给人以启迪。如: 

——日本人的勤劳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日本人非常勤劳,……‘勤奋’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一亿人一条心’至今在企业经营、职员阶层里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仍有表现。……但中国的俗语说:‘不怕不识货,单怕货比货。’平心静气而论,作为二战战胜国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在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勤劳和团结方面,与日本和大和民族相比,不能不说没有较大的差距?也难怪有评论支出:‘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难道听了这话不能让我们震撼和敬畏吗?”(4月16日日记)以及日本人没有一天不加班的,“这在外国人,特别是咱中国人眼里看来确实是不应该的,但他们已经形成了传统的习惯,谁也改变不了,谁也不想改,在他们眼里看来,不加班才是不应该的。”(4月14日日记)

——日中两国教育的差异。日本学校的课堂教育真正是以学生为主;日本学校开运动会,重在参与,人人有份;日本学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出外参观和野营,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学习生产技能,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日本幼儿教育重在参与、安于平凡,让幼儿学生收白菜、挖野菜、做年糕、卖小吃、摆地摊等;开运动会不记名次,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奖品都一样。而北京幼儿园更热衷于搞智力开发,园里办起了名目繁多的特色班。日本不准接送孩子,而且学校为她们选择了一条最安全的行走路线,而在我国,每当上学放学时,接送孩子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蜂拥而至,把居民院内本来就不宽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吵吵闹闹弄的居民叫苦不已。(4月26日日记)

——日本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日本社会公共秩序比较规范,社会公德也比较良好。如:“楼的前后没有围墙,各住户不管白天黑夜就把自行车放在棚下,没有任何防盗设施。”(3月31日日记)“我曾坐过不少的日本公共汽车和火车(日本人称电车),看到的是秩序井然,排队上车,不抢座位,不大声喧哗的动人景象。”(4月16日日记)“今天是大扫除日,小燕上周就给各家发了通知。我以自己和国人的习惯心理猜测,不会有多少人参加吧,还不是走个过程了事呢。可是不然,通知九点集合,小燕八点半就换好了工作服,提水桶拿扫帚下楼。不到九点各家各户的大人都来了。由小燕指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打扫马路、清理花园杂草、清除树林枯叶、洗涤自行车棚。大家都干得非常卖力,不到十二点钟,就把一切搞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到水户办续签证,“原以为这手续一天办不完,谁料不到两个小时就领到他们批准的在留期间更新许可申请书。……筑波市政府办公大楼很漂亮,各部门人员在大厅集体办公,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我们在一层‘外国人登录处’,递上护照,在申请书上签名,交照片,半小时就办妥了。”(6月4日日记)“走过日本不少城乡,对我的第一印象是到处整洁卫生,干净得连丢一片纸屑的地方都没有。”(6月18日日记)“日本汽车很多,据说人均一辆。和交通秩序。…….驾驶员和行人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漫长的道路上,居然没有看见一个维持秩序的交通警察,没有看到一辆车从空荡荡的下行道上向前超车,也没有听到一生喇叭声。他们(也包括我们)硬是凭着井然的秩序,持久的耐心,把那么长堵车的车龙化解了,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撼和敬畏。”(6月20日日记)权威丢了学生证和准考证后,“我和老伴都不免有些惋惜和担心。可小燕说:‘别担心,丢不了,如果有人拾了就会按上边的学校班级和姓名给寄回来。’”(7月20日日记)“晚上权威从学校回来给我和老伴说,他的准考证有人给他寄到班里来了。”(7月24日日记)这就是日本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

——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我们也有较大的差异,充分显示了大和民族的风格特点。如:

在穿着方面,“我以为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到日本一看并非如此,有穿和服的,有穿西服的,往往穿西服的大于穿和服的,而且还都很有讲究。……穿和服使人显得文雅、高贵、有修养。……穿和服很有讲究,即不同的礼仪场所,要穿不同样子及颜色的和服。比如毕业式时穿较为鲜艳的和服,婚礼时则穿较为庄重的和服。还讲究腰带、鞋袜、手袋、头饰等在样式及颜色上的配套……现代日本,男士的西服以成为工薪阶层的服装;可以说,西服是工薪阶层的代名词,穿西服就是表示正在工作。日本男人工作狂多,当然穿西服的就多了。”(4月18日日记)(史富荣同胞)在日本朋友家做客,“她请我穿和服。我以为听错了,叫来丈夫问明白确实是让我把自己的衣服全脱掉。因和服有自己配套的内衣,否则穿不出效果,我只好任她摆布了。……记不清她在我身上系了多少根带子,把重松累得呼呼直喘,才总算把四层和服全给我披挂起来。……我儿子拍着手说好看,还硬拉他爸来瞧。”(7月5日日记)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把饭菜叫“料理”,“饮食生活素有主食与副食之分。主食为稻米,最常见的吃法是把七成或完全精白大米加水煮着吃。鱼贝类为主要副食,烹调方法有烧、煮、蒸等。……一日三餐,晚饭最为重要。……日本饮食的特点自古便用‘五味五色五法之菜’来表达。‘五味’乃甜、酸辣、苦咸;‘五色’为白、黄、红、青、黑;‘五法’系指生、煮、烤、炸、蒸的烹调法。精工细作,保持原料的原有风味,讲究色香味……”(4月28日日记)

在住宿方面,日本的环境——“日本的每寸土地也让人看到的是绿色的希望——除了绿色的庄稼就是绿色的树木。……不管城市乡村、街道路旁、田间地头、宅舍院落,哪怕只要有簸箕筛子大一点空地,都不让它闲着,非栽一棵或几棵树不可。……到处层林尽染,苍翠碧绿,松杉挺秀,茂竹婆娑,葛藤缠绕,荆棘丛生,给人原始森林的感觉。像这样的地形地貌,占全国土地面积四分之三。”(6月22日日记)在日本“由于人们爱美和珍惜土地的原因吧,不少大树的根部都镶起小巧玲珑的圆的、方的、菱形的、三角形的小花坛,栽植各种花草,有的叶绿,有的花红,十分耀眼。”(4月11日日记)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度,“在日本像这样的地震那是常事,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因为房屋是防震的,用不着害怕。……日本建筑都首先考虑防震措施,……公寓楼一般四、五层高,最高的楼房也不过十来层,起码可防七级地震。”(4月8日日记)治安秩序也比较好,“各单元楼口马路北边设有塑料板搭成的自行车棚。楼的东侧是家用小车的停车场,用白线划定固定的车位。令人惊奇的是楼的前后左右没有围墙,听小燕说各住户不管白天黑夜就把自行车放在棚下,没有任何的防盗措施。”(3月31日日记)日本人睡的榻榻米,也可以供来客住宿。“榻榻米是一种用稻草杆做成板状,周围用布缝着的草垫子。……用作床垫,镶在地板里面,上面与地板表面相平。”(3月30日日记)

在出行的方面,“日本汽车很多,据说人均一辆。一般家庭都有几辆小车就连有些大学生上学也开小车。……驾驶员和行人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在偏僻的小巷和拐弯处车速缓慢,车给行人让路等。”等等(6月20日日记)这就是日本人的时常生活——吃穿住行方面与我们的异同。

——中日两国文化传统之差异。作为一个文化人,在观赏异国他乡风情的同时,也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中日两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异同,其观察之周详深入,态度之认真负责,令人敬佩不已。如:“在日本的华人报纸《东方时报》上曾有署名文章认为,获不获诺贝尔奖这与一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和科研环境缺乏个人激励机制有关。他把杨振宁的讲演集和日本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的随笔集《创造力何直觉》相比,‘隐约感觉到杨的文章里有很强的儒者正气与正统的味道,而在汤川那里,却透着老庄的逍遥自在。或许两位顶级人物的不同境界,代表了中日两国知识阶层的不同。’他认为我国有些科学家由于官职的后缀,阻断了向诺贝尔挺进的道路。他觉得就外表而言,中国人大体外向开朗,喜爱言谈,而日本人则谨慎拘谨,不善言辞。但是从内心而言,中国人的心还是沉闷封闭,拘谨放不开的,而日本人的心里则活泼好动,甚至还留着孩子般的傻里傻气。”(7月29日日记)张先生敏锐而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日两国文化底蕴之不同,言之确确,如雷贯耳,催人发省。“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向外国学习,学以致用的‘拿来’主义者。……明治文化朝着传统文化与欧美文化既对立有统一的方向发展。”(7月31日日记)他们学汉字——汉文化,学西欧——现代文明。日本人的目光是开放的,思维是敏锐的,行动是积极的,他们在学习时注意汲取其它民族文化之精髓,做到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以及讽刺首相是日本老百姓的神圣权利等等,都可以折射出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精神底线的差异。

其三,乃共同的人类之情。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张先生怀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全人类共同而美好的情愫,在《赏樱花》中,表达出对人类共同家园的赞美。如:“樱花是无比美丽的,自然界美丽的东西是不分地域和国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共同的天性,是不论肤色语言和尊卑贵贱的。……这恐怕才是地球家园在这小小的岛国给我们深刻的感悟和启示。”(4月6日日记)日本民艺馆“陈列着现代民间人制作的各种杂货与染织品。……应征作品来自于全国各地,有陶瓷杂货,草编木染,让人感到民间艺术的深邃,民间技艺的精湛。……只有我们日常所用的日用品都具有一种健全的美,那么才可以说世界是美好的。”(5月19日日记)

当然,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它的劣根性和狭隘性。张先生在《赏樱花》中,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了日本社会的灰暗面,包括日本不足取的生死观;贫富悬殊,街道也有乞丐;日本人在热情和真诚的背后,也存在着冷漠和虚伪 等等,日本“既非地狱,也非天堂 ”,也表现出张先生的“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清醒的思考。” 

张廉先生的《赏樱花》虽为“原生态”的,但其为文章率真,文笔老道,文采飞扬,真可谓文新、语奇,读之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同咀英,余香袅袅。

其一,《赏樱花》浑然天成,不拘一格。其以日记为体,以时间为序,或长或短,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给人以如临其境之真实感。《赏樱花》凡101则日记,140千字,篇长者不足二千,短者二百有余,恰似一颗颗珍珠,璀璨闪耀,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其二,《赏樱花》语言鲜活,质朴深厚。张先生激情澎湃,始终跳动着一颗年轻炽热的心,其语言鲜活生动,色彩绚丽明快,富有哲理,而又不失幽默。如:

——“那么一大片光褒的土地,那么多条纵横交错的大道,樱树遍布 ,樱花盛开。一片片,一团团,像天边的彩霞,红红灼灼;一条条,一缕缕,如同绯红的春装,影影绰绰,仿佛将日本的全部春色凝聚于一身,尽情展现给各条道路上蜗牛爬行似的小车的长蛇阵和林间田野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山人海来观光。千般缱绻,万种风情,浓墨重彩,气贯长虹。……任你多么兴高采烈地或为她作画,或为她吟诗,或为她歌唱,或为她起舞都不为过。”(4月6日日记)

——“啊,东京的夜晚多像一座火树银花的大山,巍峨俏丽;东京的夜晚多像天上的银河,那横卧在湛蓝的海湾上的跨海大桥,搭起了牛郎织女随时都可相会的鹊桥;东京的夜晚多像一艘巨轮,以东京塔为桅杆,正鼓满风帆,从东京湾行驶在太平洋上。”(5月18日日记)

——“城市街道两旁相对的一排排高大的樱树、松树、柏杉树、银杏树……如同情侣一样臂挽着臂,手牵着手,或头挨着头,庇荫行人和车辆,脉脉含情,亲密无间。”(6月22日日记)

……

多么鲜活生动,绚丽明快,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啊!

——“花为人开,人为花来;人是花的灵魂,花是人的象征。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4月6日日记)

——“明天会发生什么,谁都不能预测,而且生活不会去适应你,一定要你去适应生活。”(8月12日日记)

——“面对生死,还真是人人平等,谁能抗拒,哭又何用?其实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何不平静地面对,顺其自然呢!”(8月24日日记)

……

张先生质朴的语言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再在设有如同大佛一样形象的框架上露出自己的脸何手做大佛的姿势何神态,留一张纪念照,你看我们不也成了大佛脚下的小佛了吗?阿弥陀佛!”哈哈,张先生也真幽默啊!

非但如此,张先生语言质朴深厚,底蕴深厚。在《赏樱花》中,长短交错,语句工整,赋比排兴运用自若,俳句对仗同声叠韵恰如其分,而不留斧痕。确如梁澄清先生在张廉先生的《远近闻声》序言中称道的是一种“老道的笔墨”。如:

——“路旁的樱树大都合抱而粗,亭亭玉立,主干刺破青天,斜枝横曳,对面牵手,花团锦簇,为宽阔的路面遮荫挡雨;平地上单独成林的,气壮山河,山坡上高低参差,层林尽染;艳阳高照,为蓝天白云所衬托,红红火火,阴雨连绵,被雾气所笼罩,隐隐约约;掩藏于松柏,绿中映红,并排于玉兰,红白相间;晨曦微露,‘东风夜送花千树’,大风起兮,‘红雨随心翻作浪’。似乎整个日本一片花的海洋,铺天盖地,一望无际,美不胜收。”(4月6日日记)

——“心花与樱花齐放,人面与花朵相映,怎不断魂,怎不陶醉?”(4月6日日记)

——“山峦起伏,松杉挺秀,茂竹成林,婀娜婆娑,葛藤缠绕,荆棘丛生,使人很难想象这是在一个小小的半岛旅行。”(5月5日日记)

以及上边提到的登富士山,进大涌谷,看富士五胡等等中的奇文妙句,真的让人眼花缭乱,深为叹服!

其三,《赏樱花》引经据典,妙笔生花。张先生 博闻强识,才华横溢。在旅日观赏之时,眼中的景与心中的情相互碰撞,火花四射。张先生仅在《赏樱花》中引经据典就多达百余处,读来让人不但觉得是在旅游,而更觉得是在品茗赏景,真乃景不醉人,文醉人!

同时,张先生在《赏樱花》采用的伏笔章法,家常式的平实话语,以及锤词炼句等,看似毫无着力,却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境界。 

虽然与张先生同在一个县城,却无资无缘相见。拜读先生旅日日记《赏樱花》后,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张先生真乃一个有心之人,掩卷《赏樱花》,余香不绝,先生孜孜以求,严谨治学之品质;认真负责,昂扬进去之精神;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之态度,久久萦绕眼前,随着张廉先生一起赏樱花,让人激动,让人叹止,让人敬佩,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激励鞭策啊!

一是先生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态度给人以鼓舞。《赏樱花》中高扬着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着先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如:“今日阳光灿烂,和风拂面,我们全家人坐车去农林团地。…….尤其是全家人在樱花树下拍一张‘全家福’,是享受不尽的天伦之乐;大家合伙共进一顿野餐,是品尝不完的美味际遇。”(4月6日日记)当小生的感觉真好,“看了权威组上的公开课,听权威讲上小学的一些事情,使我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真恨不得小上五十岁,到我旅游至此的日本小学体验一下那难得的当小学生的滋味和乐趣。”(4月26记)真的是发自肺腑啊,童真童趣童心跃然纸上!以及书中大量的旅日留影,先生和老伴的,先生和女儿的,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明媚美好和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是先生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品质给人以启迪。看罢《赏樱花》之后,深感张先生勤于治学,勤于思索,学识渊博,真饱学之士。仅以先生在《赏樱花》中的所引用的名篇诗文和警言格句来看,即可知一斑,先生文化底蕴何其深厚。之外,先生治学严谨,勤于学问,旅日期间,借图书,看报纸,作笔记,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十余本,先生孜孜以求,勤思好学令人赞叹!

三是先生认真负责,昂扬进取的精神给人以激励的鞭策。先生做事认真,做学问认真,没有一股子认真精神,是记不下这厚厚一本旅日日记,特别是介绍性的文字里,如4月28日日记《饮食生活》,6月30日日记《日本人的语言行动和举止手势》等等,就可以看出先生的认真劲儿,尤其是看了5月4日日记《参观野生动物园》后,我在书页边记写到:想曾经自己也参观过秦岭野生动物,规模之大,也看到这样的情景,但却没有先生这样的文笔,没有留下一个文字。这不但是对先生认真精神的折服,也是对自己的懒散无能而感到惭羞啊! 

是以拜读张先生旅日日记《赏樱花》之后有感而错杂弹。

2008年11月10日于梧桐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北极星之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景,闻过的风,异域的真实,或许在笔端,或许在心田。
能用一种感悟去感悟真实,能用一种情绪去情绪生活,能用一双眼睛去串通,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和蕴涵。
对于一个善待文字的写者而言,会更善待人生。
唯其真实,才更美好,推出!

文章评论共[5]个
绕指柔的前身-评论

洋洋洒洒之间,已见作者功底,更可以由此推敲出作者所推崇的张先生所著的《摘录》一书定有令人拍案击掌之处,憾在缘悭一面,未能得睹。甚憾甚憾也!at:2008年11月11日 晚上7:10

北极星之光-回复谢谢编辑给我的鼓励!但我觉得很对不起大家,主要是下午我又看了几遍我的这篇拙文,发现里边错别字很多,请问:我把修改之后的再发一次,可以吗? at:2008年11月11日 晚上7:34

绕指柔的前身-回复按照规定,要是再发的文章是不可以精华的.那样子会很快被其他的文章所淹没的,会让很多朋友失去阅读的机会的. at:2008年11月11日 晚上8:34

北极星之光-回复哦,谢谢您的答复,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校对好,对不起朋友们!我昨天把修改后的又提交了一次,被退稿并扣掉了分数,我以后会多校对几次的。再次感谢您! at:2008年11月12日 中午2:07

北极星之光-评论

如果您有时间,可以到百度搜索里查阅张廉先生的《赏樱花》,再次谢谢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at:2008年11月11日 晚上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