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望夕阳冰海愚人

发表于-2008年11月10日 下午4:20评论-2条

窗外有山,山峦多丛,很遥远。

山上有天,天色湛蓝,很辽阔。

每至冬日,坐在这座面向西南的大楼里,只要不逢云雾天气,几乎天天都要面对夕阳,看着她或瑰丽、或旖旎、或平淡,但都悄无声息地归去。

北方寒冷的季节,几乎很少看到那种晚霞万倾,壮丽辉煌的动人景象,大多数都是落日浑圆,苍山默倚,唯我独尊的样子,只是偶尔才会看到烟波浩渺,雾里嫣红,浅淡色的余辉脉脉流荡在黄昏里的情景。

日久生情,好象不光是指对人,对物也是如此。看得久了,便对夕阳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不经意间在自己的作品里多有流露,以至于读者都在怀疑,那些写给夕阳的诗,是写给挚爱的情人的。

的确,对于奔向“而知天命”的年龄来说,钟爱夕阳已经达到了痴迷地程度。每天傍晚,我都喜欢静静地坐在窗前,一动不动地面对那朵平淡无奇的斜阳,凝望她渐渐远去,渐渐羞红,渐渐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心情也会随着她的变化而变化,然后细细品味每一次黄昏落日在心中隐没的滋味。

其实夕阳并没有变,变化的是人的心情和挡在人与夕阳之间万物变幻的景物。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都会看到不同的夕阳,并且有着不同的感慨,欢喜有之,苍凉有之,忧愁有之。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写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描写夕阳雄美壮观的神来之笔,力度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名句。其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表达了诗人豪迈坚韧,刚直有力的爱国情怀。

同样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则为我们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他虽然看到的是残阳,但围绕残阳而铺列的水景月色,却反映出诗人离京外任的愉快心情。

词人晏殊也曾在他的《浣溪沙》中写到:“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面对夕阳西下的流逝,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淡淡的忧愁。

一样的“西阳西下”,恐怕谁也无法真正企及王致远在《天净沙》中所展现的旷古落寞:“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藤是枯萎的藤,树是老死的树,道是荒凉的道,马是瘦弱的马,此时夕阳西下,看到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却与自己无关,人在天涯怎能不断肠?

太多的诗词描写过太多的夕阳,几乎所有的诗词大家都曾有过感叹夕阳的情结。但无论是杜甫的“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还是杜牧的“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抑或是高适的“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卢照邻的“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李端的“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等等,都是作者闲情逸致时的抒怀之笔,一个人在顺境中看到的都是夕阳的舒心之美。

也许是年龄的原故,站在夕阳下的我却时常忆起李白的“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当然,这种忧怨绝非太白诗仙所独有,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端也时而跃现。唐朝诗人韩偓就曾写到:“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这是一种真实的伤老之情,没有王致远那样的悲怆,也不似晏殊的那种小资情调,是一种远我之日不可追的感伤。

贾岛曾问:“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韦庄虽然不是答他,却也说得通透:“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元稹的夕阳诗也可作答:“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写到此处,似乎有些伤感,完全丧失了“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的浪漫情怀。

其实探寻古代大家面对夕阳时的心理状态,就是想为自己寻求一种正常的心态定位,当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慨叹了一千多年时,我仍无法走出他驱车登古原的意境。阿瞒曾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不知激励了多少老年人。然而自己不是匹好马,越进中年,便已不思进取,多少有些让人失望。然而虽无千里之志,却也不甘如此浑浑噩噩地了此残生。再也不想为权力,为金钱,为名利去糟蹋自己的身体,只想为健康自然的自己,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燃烧,象夕阳一样。

看着依然高炽的夕阳,忽然想起一句老话:“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也奋蹄!”不做马,做牛吧,为自己以及自己所爱的人们……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冰海愚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只想为健康自然的自己,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燃烧,象夕阳一样。一篇好文章最可贵之处就在于能象这样表达出个人的精神追求!

文章评论共[2]个
罗军琳-评论

好喜欢这篇文字。at:2008年11月10日 下午6:20

枫情菊-评论

自古多少人沉浸于这艳艳红殇,所不同的是彼此的心境,难得从这片瑰丽品出如此情愫。问好at:2008年11月11日 清晨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