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家住农村的朋友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到河北去看望一位朋友,发现街边有一残疾人坐在地上向路人乞求施舍,那个残疾人双腿全无,满脸凄苦状,但来来往往的人群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他心生怜惜,给了乞讨者两块钱,脑海里却落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城里人的心肠是不是特别硬呢?
城里人的心肠真的很硬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城里人的心肠不但不硬,反而非常仁慈。
昨天,新城交通频道播出了这样一则消息:一个网名叫晴天的爱心女士在近两年时间里已成功救助了十三位流浪者,而这十三位流浪者当中就有九位是精神病患者。每当遇到一身脏兮兮的流浪者,晴天不是袖手旁观,避之不及,而是主动上前嘘寒问暖,扶危济困。根据流浪者的叙述和语音特色,或送上钱物助其返回家乡,或将其送往精神病医院进行救助治疗,利用网络等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帮他们找到亲人。在晴天的带动下,爱心人士日益增多,爱心队伍不断壮大。
前不久笔者出了一趟小差,虽然火车行程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却遇到了四个乞讨者。第一个乞讨者是一位年约六旬的男性,双掌全无。当他裸露着残肢,用圆圆的、绉绉的、有些萎缩的双臂捧着一只碗向旅客乞讨时,旅客们纷纷解囊,你一元,我伍元,他拾元,同情与怜悯写满每位乘客的脸上。不到十分钟,又过来了一个盲人,唱着小曲乞讨。三三两两的乘客还是一元、两元地往他碗里掷零钞。接着,又过来一个……两个……乘客们都纳闷了,列车怎么也成了乞讨的场所?走了一个又一个,如同在搞接力赛一样。乘客们也从最初的同情、怜悯、纷纷解囊相助,到后来的极不情愿、左右为难,再到视若无睹,甚至厌恶得别过脸去。人们不禁困惑:为什么乞讨者越来越多?这些乞讨者从何而来?他们的亲人难道就忍心让他们在外乞讨流浪?人们并没意识到,这是一种职业乞讨,正是因为他们的心善与仁慈,才会助长职业乞讨的滋长与蔓延,职业乞讨已成了一种致富的捷径。
上海《新闻晨报》曾有一篇题为《上海乞丐越来越多,行动有规律每天收入200元》的报道,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运气好的乞丐每天能有200元进账,如果遇到‘五一’、‘十一’长假,这个数字会更多,和白领的收入不相上下。”
《解放日报》也有一篇题为《城市的善良》的报道,笔者提醒:一个人、一个城市是不是要对那些假乞丐持一份善良之心?报道中有几个案例:明明的“邻居”,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把自己装扮成失学的学生,花点小钱办张学生证,然后请人写份失学经过书,放在面前博取过路人的同情;年过半百的老冯和老伴,两个人一个装瘸、一个装瞎,一前一后匍匐在地铁站的台阶上乞讨,晚上则住30元的单人房;至于在地铁里装成聋哑乞丐,咿咿呀呀地连比带划向人乞讨的就更多了。他们假装的目的指向很明确,即赢得市民的同情心。装得越像,越惨,博得的同情越多,收获也越大。
甘肃省岷县小寨乡是全国有名的“乞丐乡”,小寨村和虎龙村就是这里的两个典型“乞丐村”。两村十之八九的人们都有过外出乞讨的经历,大多数人家只留下老人看家。乞讨是他们最快的致富手段,乞讨四年就可盖起豪华新房,而“乞讨村”里满村都是大瓦房。
据南方网讯报道,沈铁警方从一乞丐手中救出两名残疾女孩,经查实,原来两名残疾女孩竟然是花七千元租来的。该名男子名叫王冲,安徽阜阳太和县人。他的老本行是卖烧饼,在本地被称为“烧饼王”,后来看到一些老乡靠租孩子乞讨发了财,尤其是“买”残疾孩子的,讨钱既快又多,于是改行。大约从1993年开始,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宫集镇宫小村的村民陆续开始在邻村、邻县甚至邻省物色年龄尚小、智力比较正常的残疾儿童,并将他们带到全国各地乞讨。那些被雇佣去乞讨的儿童叫“乡”,雇佣者叫“乡主”,寻找带出乞讨的过程叫“带乡”。乡主们带乡时,使用的手段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据说,安徽、河南一些贫穷地方租孩子讨钱的很多,越残疾的孩子越值钱。现在很多家长都把她们当成‘宝’,要价也高,而且还非常“走俏”。
在城市的街头、车站、商场门口,一些扮演“学生”、“母女”、“老人”、“残疾儿童”等“角色”的“职业乞丐”频频出现。大部分职业乞丐特别是乞讨儿童,还被一些“组织者”暗中监控,沦落成为替人赚钱的“工具”。他们有的是强行抱住行人大腿;有的是伸出盘子讨要;有的在红绿灯的路口,敲打车窗玻璃讨要;看到时髦女人,则揪住衣服不放,不给钱有可能就扯破裙子……“娃娃兵”死缠烂打,美女洒泪博同情,装扮孕妇拦路人,乞术五花八门,手段更具职业化。
面对乞讨者,救助站却处于尴尬境地。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开始施行,收容制度正式告别历史。根据这一办法,只有流浪乞讨人员请求并表示愿意接受救助的,救助站才可实施救助。强调“自愿受助”,体现了人性化管理。但救助站成立以来,主动上门求助的乞讨者数量却很少,因为大部分乞讨者将乞讨当做一种赚钱手段。
随着收容遣送办法的修改,街头乞丐再也不会因乞讨而被千里迢迢送回家,有关部门也无法使用强制性措施对其处理。大量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出现,给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疾病传播、社会治安等带来了许多新的棘手问题。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强讨恶要现象突出,组织、利用未成年人进行乞讨和从事非法活动的情况增加,且绝大多数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接受救助,其中有的是职业乞讨人员,为的是发家致富。一些流浪乞讨人员结成帮派、团伙,划地为界,争夺地盘,严重危害城市社会治安秩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亟待从政策上、法律上和管理上加以解决。
据专家说,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不愿进救助站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到救助站一般不超过10天,10天以后,救助站就会想办法提供凭证让其回家。可这些城市乞讨人员则以家庭困难、父母双亡为由,把乞讨作为一种职业。认为在救助站不如在街头乞讨好,一天最少也能讨个一二十元;二是许多人期望救助站给自己解决工作,给自己发钱和物品。
有权威人士称,街头乞讨其实也是一种欺诈行为,只是数额太小不构成犯罪而已,钻了法律的空子。一些乞讨人员认为,乞讨不犯罪,最多得到的是嘲笑和鄙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欺诈消费者、行人的欺诈行为的,也可按此条例进行处罚,但作用不大。所以不愿进救助站的流浪者都加入了日益庞大的乞讨队伍。
一个城市能有足够的雅量和善良容纳部分真乞丐,但当大量并没有失去劳动力的假乞丐混迹于丐帮之中,对城市的市容市貌、社会秩序构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时,这个城市又怎么能够持续善良,人们的善心又怎么能够得以延续?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相同的街头体验:在遇到乞讨者的时候,开始时慷慨解囊,接着左右为难,最后不理不睬。这不是人们失去了救贫济困的同情心,而是太多乞讨者不讲诚信!没有失去劳动能力的健康人,居然可以靠造假行骗来维持乞讨人生,这是对人们的善良与仁慈之心的一种欺骗与践踏。一种职业的存在起码应该对社会或者他人有所贡献;而乞丐是一种没有付出而靠他人劳动所得来维系生命的一种人,这与自然界的寄生虫有什么区别?乞讨不能以欺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为代价,更不愿意见到形形色色以伤残为理由来乞讨的人。如果乞讨也可以成为一种职业的话,那么,就是人们的善良与仁慈助长了这种职业的滋生与蔓延。
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任危机,当人们认定乞丐不讲诚信时,又怎么会一如既往地慷慨施舍呢?可怜那些真正的乞讨者,乞讨无门,穷困潦倒,雪上加霜。因为太多的职业乞丐混迹其中,占领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败坏了他们的名声,让善良的人们真假难辨,人们的同情心也渐渐麻木,心肠也渐渐变得“硬”起来了。
城里人的心肠是不是真的特别硬?当你的好心受到欺骗,当你的善良遭到践踏,你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甘心情愿上当吗?我们不愿意因为你的仁慈与善良,继续助长职业乞讨的滋生与蔓延,不愿意因为你的慷慨与施舍,繁衍更多的寄生虫。也许,城里人的心肠真的该硬一些吧。
-全文完-
▷ 进入沧海一蝴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