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45年前的马鞍山之行月色-朦胧

发表于-2008年11月07日 下午4:14评论-0条

1963年马鞍山轮箍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我们几个芜湖业余作者,应马鞍山日报副刊组组长常德义先生的邀请,去参观取经,期望我们能写出工业题材的作品来。那么,芜湖的文学爱好者怎么会受到马鞍山日报编辑的青睐呢?原来,我们除了给本地的报纸投稿外,也常常在马鞍山日报副刊《太白》上发表一些作品,一来二去就熟悉起来。

为郑重起见,我们一行四人在临行前,请市文联秘书长蒋廉声先生给开了一纸介绍信,这样就不是以我们私人的名义去参观工厂,而是以文协(那时还不称作协)出面了。

我们在报社副刊组和常先生会面,还有一位中年女编辑(恕我不敬,忘了她的姓名),他们已经和轮箍厂宣传部门联系妥当,欢迎我们过去。当时的条件很差,常先生和我们都是一路步行到厂里的。厂子还没有全部建成,密密麻麻的脚手架高高耸立着,厂区道路还是尘土飞扬的土路,给我们的印象是规模宏大,到处热火朝天、人声鼎沸、机器轰鸣、人来车往。

武汉钢铁厂工人作家、诗人王维洲那时恰好在轮箍厂体验生活,听说有同行来访,就一路找来和我们会面。他已是有点名气的作家了,而我们则是一些文学青年罢了,相谈甚欢,共进午餐。就在厂里的食堂,普通的菜和饭,吃得特有味,那味不是饭菜而是氛围,附近就有万吨水压机在欢唱,工人师傅们欢快地吃喝着、交谈着,一副当家作主的气概。饭后开了个小型座谈会,陈君代表我们做了发言,感谢报社和轮箍厂给了我们一次参观学习的机会;王维洲用诗歌代言,豪气万丈,这是一个充满了干劲的时代。

在回芜的路上,由于时间还早,就去了采石矶一游。那时好像还没有无烟工业这一概念,采石矶不收门票,随便进出,现在要收50元的进山费了吧。印象最深的是三元洞,它紧紧依偎在长江的怀抱里,前面是一览无遗的滔滔大江,视野开阔,后面是层岚叠嶂,山势险峻,附近有传说中常遇春三打采石矶一跃上岸留下的大脚印。李白的纪念馆肯定是要去看看的。据传李白系在采石江上泛舟赏月,酒醉落水而死。死后即有李白墓(衣冠)。北宋时建李白祠,明正统五年(1440)建太白楼、清风亭,现在的太白楼系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初,仅太白楼一座建筑,陈列内容比较单薄,后来才慢慢扩建,增加了不少景点。

常德义先生后来去了马鞍山市总工会任职,负责宣传工作,时有诗文在《安徽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我们这些文学青年一路走来时,对有过扶持、提携、帮助的师友们,尽管在这条路上已经停滞不前,但对于像常先生那样的人,是永远常怀感恩之心的,遥祝常先生福泰安康!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月色-朦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忆旧年往事,仍然清晰如昨,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