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经典问答的剖析牛尾帚

发表于-2008年11月07日 中午12:37评论-0条

“吃了吗?”

“吃了。”

这是人类社会最经典的问答。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这是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问答。之所以拿这来剖析,是因为我吃饱了没事干,供消遣,助消化。用俗话表达,就是吃饱了撑的!

民以食为天,此乃真理。其实,何止于民,凡有生命的物种,不论动物,还是植物,食都是第一性的,那是维续生命的前提。之所以此话由中国人口里出来,并乐此不疲地传诵至今,当然归结于那悠久的五千年文化。那是文明,懂吗?肯定不懂,因为那时他们还是蛮夷。除此之外,还有个极重要的根源,那就是这块土地,幅员辽阔,可耕地却极度贫瘠;资源富饶,可食物却憎多粥少。食,作为问题,过去是,现在还是。那么,以食为天,也就不足为怪了。

“吃了吗?”多温馨的问呀?似天上传来的声音。

“吃了。”多瓷实的答呀?如大地回应的声音。

天地间的人,用这最朴实的问答,向天地宣告生命的维续。东方人的智慧是内在的,远比西方人的外在,要深刻得多。

西方人见面,问“你好!”答“你好!”多直白呀,简直没一点内涵和韵味。咱中国人这一问一答,玄妙就老鼻子多了。接下去,“吃了就好。”“哈哈,吃了就好。”知道了吧,“好”从哪来?就从“吃了”来的呀!

比较才能鉴别,这意会胜于言传,含蓄优于直白。难怪世人都说汉语难学,没这与生俱来的“哈哈”细胞,就算你汉语学得庐山瀑布般的,飞流直下三千尺,那也是徒有其表。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呀!

中国人是个“吃”的民族,“食文化”乃一切文化的源头,小到村头街尾的“风味小吃”,大到皇宫相府的“满汉全席”。无论入碟下勺的种类,烹饪制作的方式,还是色香味的苛刻要求,都足以临巅峰而渺天下。

有那么一种境界:吃喝玩乐。似乎是古时就提出了,近代曾用作对浪荡子的形象批判。吃啥?当然不是粗糠野菜,也攀不上山珍海味,估计也就是个羊肉鸡腿花生米之类的吧!喝啥?绝对不是水,也还没轮到饮料。那只能是几杯小酒吧。玩啥?也就是招个歌妓,弹个小调,唱个小曲。然后就乐吧。怎乐?吟几句歪诗,涂几下墨鸦。无非如此而已!这还是文人骚客所为,下里巴人是知不及而不敢望的。

这倒颇像一条链子,环环相扣,那“吃”自是端口,没了它,一切似乎就连接不上了。

现代人,现代生活,也离不开这个端口。问句“吃了吗?”吃了,那乐去:没吃,那先吃再乐。纵观交际活动,大多是由“吃”开始的,顶不济,那活动中也少不了个“吃”字。

“吃了吗?”

问话的人,只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自己吃了;二是自己没吃。

在常规情况下,自己没吃是不会主动发问的。因为面子工程极为重要,示弱是不可取的。何况,明知迂回的“乞讨”是不会有结果的,又何必费这徒劳无功的口舌?莫不成在对方爽快回声“吃了”后,再可怜兮兮的补上一句“我还没吃”,然后眼巴巴地期盼那人大发慈悲,恩赐个一瓜半枣?与其这般,倒不如来个“脆”的,说句“没吃,仰仗你了!”既离目标近些,还透着几分潇洒。

倘若,真的能做到自己没吃而发问,犹如溺水之人心系岸上之人的安危,那境界直逼“最”字了,此人当是绝世的高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莫过如此了。

裹腹之人,居高山之颠而小天下,自有一番自得之意。民以食为天,把这天大的事都解决了,再不得意,世上还有值得得意的事了吗?若剔根牙签,打着饱嗝,再发此问,那踌躇之感昭明天下,岂不快哉乐哉?

有这么句话:分享幸福,幸福倍增:分担痛苦,痛苦递减。吃了,我高兴,你也为我高兴,他也为我高兴……那么,幸福感膨胀着,如同那充气的气球,想不升天都难哟!飘飘然,我欲腾云而至九霄云间……哈哈,幸福着我的幸福吧!

细辨之下,还有一普遍现象,发问者多为尊者或长者。为何呢?或许是“历史经验不容忘记”,年长者对“吃”的领悟,自然深刻过年幼者;或许是“处庙堂之高必忧其民”,位尊者饱食之下,也当体桖下位卑者……没规矩何成方圆?自孔子以来,中国缺啥都没缺了礼数,讲究个等级身份,这是万万不能僭越的。犯上就是作乱,乱臣贼子,那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哟!

拖声拿调地问声“吃了吗?”换回句毕恭毕敬的“吃了”。这一问一答,于无形中尽显地位上的微妙,其博大精深,足让世人折服得五体投地。

也有那年幼位卑者先问的,但那口吻,那用词,那语调……“您,吃,了,吗?”这战战兢兢的问,换来的是,鼻音极重的“嗯,吃了。”何况,倘若回个“没”字,那戏就有了好瞧的了,准让那发问者感叹:吃不了,也难兜着走哟.

“吃了。”

回话的人,也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自己吃了;二是自己没吃。

吃了,肚里有底,心里也就有底了。回答起来,底气十足,也有洋洋自得的感觉。你好,我也不孬,旗鼓相当。这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个攀比的细胞。人比人,气死人。其实,没“气”的,才是死人!活人,就该有“气”!生气,生气,生气才能勃勃呀!那话怎说的?卖了孩子买蒸笼,不蒸馒头蒸(争)口气。瞧,话都撂到这份上了,冒着“绝后”的危险,也要“空前”的这口气呀!

倘若,彼此知根知底,或者信奉适可而止的处世哲学,这一问一答,到此也就息鼓偃帜了。彼此嘻嘻一笑,完成了这礼节性的问候。若有那过不去的主,执意要分出个上下优劣,就会来个第二轮:“吃啥呢?”你鸡蛋我鸭蛋,你鸭蛋我还鸵鸟蛋呢……

没吃,那就先输了一招。如实招供?傻子都不干这傻事!我回句“没吃”,你会让我“有吃”?这大阴雨天的,别甩个煤球上天当太阳!退个一万零一步,你让我“有吃”,我肚里有了,脸面可就没了,让我咋见人?

于是,回句“吃了”。尽管饥肠辘辘,肚皮可要鼓了再鼓。不食嗟来之食,人穷志不能穷,志穷,那可就真的穷了呀!

也有那少数心中有底的主,回句“没吃”,脸不变色心不跳,眼角还挂着狡黠的笑。回时,绝不是怯怯的低声下气,而是不当回事的大气。“还没呢!”瞧那神气,那语气,那语调……就透出一信息:还把“吃”当回事?那可是翻了不知多久了的皇历哟!

曾在报纸上见过一外国人写的文,大意如下:

他问我“吃了吗?”我回答“没吃。”可是,这话到这就卡住了。我以为他要和我一起用餐,可是,没有。我就不明白了,他为什么要这么问,问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这位外国人不明白。一根肠子通到底,这没错,但肠子是绕着弯通到底的呀!其实,他更应该为自己的不明白而庆幸。

没吃?怎么了?没吃,就该请你吃吗?无功不受禄,凭啥要请你吃?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君不见,多少交易都在筷子头?滴水之恩,还当涌泉相报,何况那白花花的米呢?到时,只怕你吃不了,还得兜着走。

你还指望着这话不卡住?继续下去,能有那好果子?先问你句“为什么没吃”,再“哼哼”教导你一番“好好搵吃的”……反正,他是吃饱了。陪你玩,只当是助消化;你呢?饥肠辘辘的。耗下去,只怕要患肠痉挛……

“吃了吗?”

“吃了。”

“哈哈,吃了就好!”

“嘻嘻,吃了就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牛尾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呵呵!还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