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遥望“台湾1895宇の航

发表于-2008年11月07日 早上9:18评论-0条

在中国的历史日历上,确实有过这一段让人肝肠寸断的岁月。光阴浮光掠影,世事沧海桑田,倘若不是这部《台湾1895》,它似乎已经在我们的记忆里抹掉了,勾销了,连痕迹也难以寻觅。因为你可以随便走到大街上去问一个人,你知道琉球岛吗?你走到冯子材吗?你知道黑旗军吗?你知道《马关条约》和台湾有什么关系吗?你知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是谁的诗?估计十有八九没有人知道,也不能怪他们,因为当代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了解那么远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就像是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小巷,没有多少的铺垫,也没有多少的烘托,你竟可以的大步迈进,于是那一无遮拦的历史画面就赫然兀立在人面前。

多愁善感的人是不益看这样的电视剧,因为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又徜徉在一百多年前,为古人心痛神伤,为家国忍不住热泪盈眶。人事代谢,往来古今,转眼间一百多年过去了,多少“臣子恨”,多少“靖康耻”,当台湾成为西方列强争食的时候,左宗棠给同治皇帝上书只写了八个大字“寸土不让,针锋相对”,这话真是声若洪钟,咚咚作响,作为今天的我,看到这一幕莫不为之动容。

稍微关心中国近代史的人,对于“台湾”这个名词,总是显得又爱又恨,它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两个小时过去了,今天这两集演完了,可是战争的烽烟还绕在我的眼前。

1861年是咸丰皇帝在位的第十一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他也除弊求治,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结果圆明园被烧,不断的割地、赔款,心力交的他怀着无限遗恨在热河去世了。咸丰皇帝的国丧也没有结束,欲望极重的慈禧与恭亲王奕相勾结密谋发动了“辛酉政变”。

让人痛心疾首的,“辛酉政变”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相隔不远,偏偏日本、成为一个和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而中国却失败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个女人——慈禧。

当然,我不想说慈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英、美、法、德、意、日都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谋划如何进一步瓜分中国。别人虎视眈眈,清政府静安也任其自放,依然在那保持着天朝的威仪,还不知道那群列强们,各怀鬼胎,早已存有狮虎之心,豺狼之意。

1873年藏在笑脸背后的法国,面对清朝这头默驴起了饿虎之状,它想干什么,早在签订《天津条约》的时候显露出来了,可是清廷仍一度晃荡不亦乐乎。同年11月﹐法国派安邺率军百馀人侵袭并河内以及附近各地。越南军队在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下大败法国。1884年,清廷被迫对法宣战,刘永福当然不能等闲视之,便率领勇猛的黑旗军将士给法军以迎头痛击;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也临危受命﹐激励将士猛烈搏斗﹐1885年终将法军在镇南关击退,这便是历史著名的——镇南关大捷。

这样一个能鼓舞军民士气的大捷,完全扭转了马尾海战水师的失利,马上就能打个翻身仗,偏偏被一纸清廷的合约而搁浅,其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对于李鸿章先生的功过是非我也无法评判,不过是看过一败涂地之后,所发出的无奈呻吟而已。

白云过隙,岁月沧桑,“镇南关”汉朝开始设置关卡,几易其名,如今已经改名为“友谊关”,它是中越两国的枢纽,想必现在也是一片游人揽胜,商家聚集的景致。网上还能搜寻出几张相片来,城头黄杨青青,城下绿草郁郁,置身其中是否能想起百年前一幕催人泪下的正义绝唱,它的存在,还是真是一个昭示后人的前车之鉴。

那个年代许多的爱国将领共同流芳,抗法名将冯子材、刘永福自不必说,还有左宗棠、沈葆桢……,1885年的镇南关大捷,这个胜利的消息沈葆桢是听不到了,1879年他死了,死在了异乡。

沈葆桢可能没有人能熟悉,但是他的舅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林则徐。有这样的一个舅舅,那么对沈葆桢的少年时代一定有着巨大的影响。

1861年由曾国藩推荐,沈葆桢升任江西巡抚,刚刚上任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他借此回家丁忧,不想在险恶的官场待下去了。可是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将我们的国门轰开,然后就是不断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接连签订,他这样一个不忍心看国家沉沦的人,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写得饱含感情:“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襄阳问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诸葛亮是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未出山前就看清了天下大势,“托孤寄命”、“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包括写这幅对联的人,他就是沈葆桢,历史往往有着某种巧合,这幅对联正巧照应了他的后半生。

1864年的一天,左宗棠找到了沈葆桢的住处,不是来一次,而是一连来三次。这个比沈葆桢大八岁的左宗棠,为什么要举荐沈葆桢,主张学习外国科学技术到是其次,更多的是他们曾经也一起共事过,他了解沈葆桢对列强的坚定态度。他的再次出山,也和诸葛亮颇为相似,也可以说是另一版本的“三顾茅庐“。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漂民事件发动对台湾的侵略,沈葆桢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结果仗还没打上,朝廷就用钱跟人家“和解”了。守住台湾后,立即着手进一步的开发,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深恶痛绝,对于日本垂涎台湾更是时刻警惕。他曾多次上告朝廷:“年来洋务日密,偏重在于东南。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却只能壮志难酬,条约还是签订了,又赔给日本50万两银子!这样一个深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不能不有这样的感慨,

“世变关心意不平,绛帏终夜侍谈兵。

九重宵旰忧群盗,三窟经纶羡钜卿。

庙算即今容败将,天心终古爱苍生。

底须惆怅江南路,百万黄巾识姓名。”

沈葆桢的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清政廉明,忧国忧民,临死时,一介布衣,宦囊萧索,晚清名士何绍基的评价来说,“官声清过两江水”。

时光证明了何绍基的评价,但令万万没有想到却是,沈葆桢去世之后的第五年,他苦苦经营的福建水师在甲午战争几乎全军覆没。

1867年的一天,为了给制造轮船须培养造船人,沈葆桢督创的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这个驾驶班里就有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而这个三个的命运不可避免的拴在了甲午战争上了。

如今刘公岛的上风景想必依旧,没有亲自造访过,难以感受那中亲眼所见能在我心理刻下了多深的感慨,只是在电视记录片里还能追寻当年的遗址,里面陈列着数千件甲午战争和北洋水师的文物、图片和人物腊像,已经流逝了的历史烟云似乎又在会场里上演,将领们的神情是多么激愤。镜头的转换处能看见北洋水师提署丁汝昌的殉难处,蜡像在那驻足肃立,我内心充满敬意又出不免生一些许苍凉。

1894年的9月17日,在中国的海面上,刘公岛见证了这最惨烈的一幕:号称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代理提督刘步瞻,一个个都用生命在神州祭起了民族的不屈之幡。

1895年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清朝廷却在忙于为“太后老佛爷”庆60大寿。然后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

消息传出,犹如晴天霹雳,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痛斥卖国行为,反对割地赔款。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倡议下,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绝批准《马关条约》,变法志士谭嗣同更是怀着一腔悲愤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其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真是神州沉沦,与此同时,丘逢甲写下了一首充满忧国情怀的诗篇《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刺破手指用血书写上“抗倭守土”四个大字,以示抗敌保台的决心,率领台湾绅民上书清政府,决心用生命来捍卫祖国的领土。

虽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消极,一味的求和,无论是面对中法战争的法国侵略者,还是面对甲午战争的日本侵略者,几十年里的台湾人民的反抗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甲午战后短短17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转眼间一个世纪过去了,和平的阳光早已代替了战争的硝烟。如果不是这部电视剧将历史重新的复制了一遍,我也不可能再来一次“遥望”,我这支离破碎的“遥望”,仅仅是那段历史硝烟里的一个小小的侧面。

2008年11月7日星期五

附言:

1陈奇文,沈骏;《沈葆祯与台湾(上)》[j];湖北文史资料

2诗歌选自《送林惠常师南归》

3《沈葆桢信札散论》吴民贵

4胡菲;《北洋水师——甲午风云》[j];当代海军;2005年01期;72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拂柳飘云点评:

一段历史,带给人的是应该富国强兵的思考,怎样才能不再有历史的悲剧,这才是我们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