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先进
从小就很喜欢看电影。小时候住在农村,经常看到免费的露天电影。那时候农人为了庆祝莘莘学子金榜题名或者新婚大喜,为了显耀门庭,通常会请县电影院的放映队来村里放一场电影。下午还没有放学,就听同学说隔壁湾里某某考取了大学或者中专,晚上又有电影看啰!放学铃声一响,等老师刚宣布放学,背着书包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做完作业,狼吞虎咽地吃了晚饭,欢呼雀跃地牵着叔叔或婶婶的手,屁颠屁颠跟着湾里的大队人马往邻近的村子赶。星月黯淡的夏夜,由于去邻村的路必须经过一口小堰塘,堰塘虽小,却很深,阴气吓人。据传,从前村里有好几个小孩被冤死的水鬼拖进堰塘淹死了呢!堰塘旁边有座石板桥,石板桥仅用一条长石铺成,桥下是一道近两米宽的沟渠。为了安全起见,乡亲们常常带着手电筒。田间小道上,星月朦胧,四周稻田蛙声不绝于耳,手电筒的灯光此起彼伏,在手电筒的辉映下,正在浩浩荡荡行走的人群宛如一条长龙。一般的人家赶场必须携带一条长凳,只有扯得上沾亲带故关系的乡亲才可以不带凳椅,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因为放电影的村落的亲戚们早已备好凳子,称好了瓜子,占好了最佳位置,在电影场口等候他们的到来呢!等到看完电影,小孩子看累了,就沿路走沿路打瞌睡;等到了家,被父母弄上床,早已迷迷糊糊随着了。那时候,在农村看电影是免费的。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家迁进县城,我又和新伙伴一起看了几年免费露天电影。直到十二三岁我读四五年级时,因为逐渐兴起看电视,慢慢地告别了看农家免费电影的时代。小学毕业那两年,我和伙伴们胆子特别大,曾多次爬上县人武部宿舍楼楼顶(人武部东边就是县露天电影院),免费欣赏电影院的流行影片,也曾被电影院工作人员遣散回家,自然免不了一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那份新奇与冒险却是我少年时代一道璀璨的风景线。
到了中学,学校里偶尔放电影,再就是学校组织集体去县电影院看有偿电影,主旨大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学生只是图个热闹,再也没有小时候看“免费电影”那种莫名的兴奋与惬意了。
高中时代看过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也曾赚过我大把的眼泪。儿童时代看到电影大多是战争影片,至今记忆犹新的电影有《上甘岭》、《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董存瑞炸碉堡》、《地道战》、《地雷战》、《王二小》等,其间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深深感染着我们这些懵懵懂懂的儿童;少年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富含现代生活气息的电影接踵而至,如《喜盈门》、《六斤县长》,它们歌颂真善美的主题深深打动着我,还有一大批武侠影片,诸如《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金镖黄天霸》等电影的涌入,让我知道习武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报效祖国,这些电影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为我今后的人生价值观与审美取向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谈朋友了,看电影自然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功课。手握手,肩靠肩,看到动情处萌发不可阻遏的亲近欲望——这也是我作为凡俗之人的最本能的感受与表现。
结婚了,重心转移到生活上,浪漫情怀少了,看电影愈来愈少了;有了孩子,大把的精力花在养育下一代身上,看电影的机会自然就更少了。从孩子上幼儿园到读小学,陪孩子看家教影片与爱国影片的机会就比较多了,一般都是孩子学校发的电影宣传单,拿着宣传单到影剧院购买电影票,可以获赠一只圆珠笔或一个薄得像饼干的软面抄笔记本,每张票八元十元不等,连家长也要凭票入场,都是哄小朋友的把戏。孩子看电影,完全是为了写一篇有所顿悟的读后感而已,全然不如我们儿时看电影的乐趣:不仅不要钱,而且有一种欢呼雀跃的兴致,关键是我们儿时看电影那种轻松闲适的心境——恐怕现在的孩子再也无法找到并体会了。(字数:1504个)
-全文完-
▷ 进入纳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