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说, 鸟儿有翅膀是毫无疑问的,水乡是一个地方怎么会有翅膀呢?其实,从动感角度讲水乡应该说是有翅膀的。因为水乡既然能够腾飞,它如果没有翅膀怎么能腾飞呢?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就是水乡的翅膀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虚拟物。也许对于这个问题,好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是啊,翅膀应该是鸟儿飞翔蓝天的辅助工具,那神奇的羽翼靠宽阔的扇面上下摆动推动搅动大气,这样就载托起整个身体在空气层中游动,这才形成了飞翔或者飞行。根据这个原理科学家就发明了飞机、飞船,也就出现了较为现代的航空和航天的现代科技。所以对于飞翔和飞行来说翅膀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水乡的翅膀”,这确实是个很浪漫的形象了。很富有灵动的思维感,这种提法最初出于谁的口叫人有点说不清楚。可能是诗人作家创作时发出的感慨与想象,也可能是舞蹈艺术家的形体和肢体思维的一种感应。或者就是哲学家、经济学家的一种很实际的辨证论证的观点陈述。这种翅膀虽然是无形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水乡发展的重要课题,很值得去进行研究和探讨。
先谈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提到的翅膀应该是一种实体,与实际的经济有关,也就是说他们关心的是经济建设腾飞。这种翅膀就应该是一些实际的好点子好着子好措施,是上文本的有科学依据的具体方案。如果借助这个翅膀的力量j基础地方经济就会腾飞,就会发展。
而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去考虑,农民的思想境界要实现腾飞,这种翅膀就是一种文化知识,是一种文化教育现象。是一种精神思维的概念。也就是说农民如果文化素质提高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成为社会主义科技新农民,这样他们的精神翅膀丰润了,他就会飞得更高更远。他们翱翔的蓝天就更广阔了。所以目前省市都在搞送科技下乡、送图书下乡,其目的还不是为了丰润农民的精神文化翅膀吗?
我是长期从事乡土民歌收集整理工作的,为创建民歌之乡做了一些本职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我们南闸民歌有了点名气,可说是省里有名府上有字。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特色文化项目,经常有新闻媒体的记者采访和文化艺术界的学者前来探秘。连海外的一些知名华人都晓得有个南闸民歌,成了我们白马湖水乡宝贵的文化品牌资源。一位文化友人对我们南闸民歌的评价说这就是水乡的翅膀。它已经使一个小地方的文化知名度有了较为广角地传播和辐射,使水乡的传统乡土文化有了延续和延伸的影响,成了水乡的文化翅膀,媒体是搞新闻操作的,可以让一个不知名的丑小鸭变成花仙子,他们把南闸民歌捧得这么高是我想象不到的,这也能算是水乡的翅膀吗?他们说的应该有他的植根道理。就是在这个强调抢救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气候的今天,我们南闸民歌毕竟先行了一步,已经有了雏形的展示,大概就是我们记者朋友说它是水乡的翅膀的理由吧。
关于翅膀,我记得有一篇寓言说,雄鸡每天早上在啼晓说是在向苍鹰炫耀,它说你的翅膀羽毛没有我的美丽,你所以才得不到主人的欢心和宠爱,你只好在蓝天上整天游荡,找不到一个安静的寓所。苍鹰说,我不需要安乐我需要发现,在苍空里搏击风云是我生命的所在。是啊,翅膀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摆设就是浪费资源了,就像人有两只手一样,不去劳动不去创造,那还能起什么作用呢?
说实话,翅膀确实是一个集体的美好资源,把他利用起来就可能变为财富,形成一种智慧和力量。而作为被誉为水乡文化翅膀的南闸民歌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利用和开发呢。我认为首先要丰润翅膀,把翅膀的灵动能力来个较大程度的提高,南闸民歌有这么好的影响基础是不容易的,也是经过努力和付出才得来的。有了米就能煮出香喷喷的熟饭。南闸民歌现在光靠个别人的孤军奋战还远远不行,需要组织一些力量和一些人才打造,这个翅膀就有可能变成雄鹰的翅膀,向着蓝天飞翔,如果现在不重视建设和利用,它就有可能变成家鸡飞不起跳不高,用我们老百姓的土话说只能吃一爪搂一爪子,养鸡场里成千上万只,怎么能表现出鹤立鸡群的形象呢。
也许有好多人还认识不了南闸民歌就是水乡的文化翅膀这个道理,他们还以为只是一个肌体上很平凡的细胞群,也可能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无利益的多肉,当然还没有人敢说是毒瘤呢,认为它的存在还是消亡对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关系,还会影响他自身利益的发展,我曾经遇到一位现已离职的地方领导就说过民歌当不了饭吃。也就是说不想把它当着翅膀使用,根本不想去开发利用,不想让他飞出去,不想让它去参加信鸽比赛,不想让它去搏击风云,还不如把它同家鸡一样杀掉,成为一顿美餐,好像这就是现实的适用主义。真有点不敢恭维而又有的不堪设想,我们在担心着,可千万不能实施呀。
其实,翅膀对任何形体都会发挥作用,翅膀还必需是一对,如果只有一只,那也会失去平衡,飞不起来,目前不是有经济和文化是一对比翼的说法吗,我们水乡的翅膀确实也需要这样一对比翼,水乡的腾飞还真要依靠它们共同的张力呢,水乡的天空无限辽阔,水乡的翅膀也需要“建设扩张”,我有时在想我能为丰润水乡的翅膀做出什么努力呢?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